李艷軍
如果把老師比做辛勤的“園丁”,那么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工具,就是老師在學生心田耕種的“犁”。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還應具備豐富的語言并充分利用語言的藝術化的能力,使教學更富有感染力,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
具體的說,課堂上教師語言的藝術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際授課中,無論采取哪一種方式導入課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為下一步講解課文作鋪墊。
而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說,興趣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所以,課堂上無論我們采用“以疑入境”,還是采用“以情入境”都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那種“今天我們來學習……”的導入雖不失簡捷,但往往不能很快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因而,教師的語言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內(nèi)心“讓我學”的消極認識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積極心態(tài),自然而然地與老師一起進入到課文學習中去。比如在講授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時,如果以一幅能體現(xiàn)當時情景的圖片為基礎,進行形象、生動的背景介紹來導入課文,一定會比用直接的語言導入課文更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引起學生對問題的學習熱情后,就需要老師把課文的內(nèi)容進一步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注意力“更上一層樓”。也就是要求老師要在自己進入和領會課文描述的情景之后,能夠以一種生動、富有情感的語言把這個“情”與“景”再創(chuàng)設給學生,使學生一起入“情”、入“景”。 仍以《沁園春·長沙》為例,當我們把學生帶入詩詞描繪的風景中之后,就需要老師在把握詞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基礎上,把詩詞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涵,用與詞人相同或類似的情感語言進一步描述給學生。讓學生在“真情”、“實景”中用心去理解和體會。
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總是給人以美的享受,而語言的美感,則可以給人帶來美好、生動的遐想,讓人感到的是風景如畫的美麗。而對于一些青年教師在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時候,懷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急于想把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以做好教師工作。所以積極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努力掌握每一個難點和疑點??删驮谧晕腋杏X有能力把課上好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課堂上總是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這時,如果能多聽聽優(yōu)秀教師的講課,就能充分體會到語言藝術中美感的教學功效。課堂上,她們講課的聲音清晰、柔美,語調(diào)富有抑揚頓挫的變化,充滿感染力。課本中的知識經(jīng)過她們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變得生動活潑,對學生產(chǎn)生吸引力,學生們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也被調(diào)動起來,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說,一個教師具有藝術美感的語言,是引發(fā)學生對美好事物追求的催化劑,會成為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鑰匙和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指揮棒。
在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模式下,注重的是啟發(fā)、誘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使學習成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并藉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僅在于把思維的結果傳遞給學生,更要利用語言的點撥性,用啟發(fā)性的語言去推進學生廣闊豐富的思維。因而我們在教學中,要轉變以往我們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式,變“說教”語言為“啟發(fā)”語言。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生,用啟發(fā)性的語言把書本的知識介紹他們,給其以想象的空間,讓他們進行積極思考,真正用心、用腦去理解和接受。培養(yǎng)他們進一步展開聯(lián)想的習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自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因為對于教師來說,他們職責是正確地教育、引導學生,所以他們的語言具有示范表達的作用,另外,教師還擔負著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方向的職責,因此老師的語言只有準確、明了,學生才能在此基礎上,跟著老師的語言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正確地展開想象和思考。比如,當我們講抒情詩和散文時,我們的語言要有詩般的節(jié)奏感,合轍押韻,娓娓動聽,充分體現(xiàn)出詩和散文的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情畫意”中去;而在講授議論文時,教師的語言應該有嚴密而準確的邏輯性,顯示出很強的論辯能力,讓學生真正掌握議論的條理和方法;在講授小說時,教師的語言又應該具體、形象、生動,使學生易于產(chǎn)生場景、人物的想象;在講授說明文、應用文時,則語言應該淺顯、明白,通俗易懂……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要注意加強語言藝術的修養(yǎng),因為嚴肅、準確而富有情感的語言正是我們和學生溝通的“橋梁”,是我們與學生達到心靈共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