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材料作文在出示相關材料后都有一句說明,那就 是“選準角度、明確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義的范圍”。那么,怎樣快速地“選準角度、明確立意”并使其“立意精準化”呢?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作如下總結并就教于各位同仁。
高考作文的任何一則材料的含義都可分為兩個層級:
第一:材料的基本含義。
第二:材料的哲學含義。
比如2010年貴州適應性考試作文材料:
“3月27日晚8時30分至9時30分,世界許多地方都將在這一刻熄燈一小時”——始于2007年澳大利亞悉尼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是一項著名的旨在攜手全球民眾共同關注氣候變化的環(huán)?;顒?。2008年,“地球一小時”迅速發(fā)展成為全球性的活動,有超過35個國家、多達5000萬民眾參與其中。2009年,“地球一小時”首次來到了中國,得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十余座城市的積極響應與參與。據(jù)了解,今年全球共有6000多個城市、超過10億人參與到“地球一小時”活動當中,同時享受這個美麗的“黑暗時刻”。
作為白熾燈最大的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我國照明用電量占全國總用電量的12%,我國去年照明用電量高迭4100億千瓦時,相當于英國全國一年的用電量。如果全國13億人平均每人更換一只白熾燈,相當于每年節(jié)約電力650億度,遠超過三峽水電站一年的發(fā)電量;同時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煤炭和水資源,并能減排二氧化碳6500萬噸、二氧化硫200萬噸。
一個人熄燈一小時,或許微不足道;但每人熄燈一小時,將積溪成流。雖然只是一小時,卻減少了大量的碳排放;從每件“小事”一點一滴做起,就能讓城市里的星空更燦爛、空氣更清新,使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更加美好。
該材料的基本含義就是:共同關注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大量的碳排放,人人熄燈一小時,享受美麗的“黑暗時刻”。從而確定立意方向為:環(huán)保,從小事做起;環(huán)保,人人有責。進而樹起一種“人人可為,人人能為,人人要為”的環(huán)保理念。
該材料的哲學含義就是:由材料中的“聚沙成塔”“積溪成流”中的“大與小”的關系“少與多”的關系入手,進而明白“任何大事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小事組合而成”的哲學道理。
針對上述兩個層級的含義,選取哪個意義立論呢?
我認為,如果材料是社會時政性的,兩個層級的意義均可。如果材料是故事性的,就要選取該材料的哲學含義。
為什么說如果材料是社會時政性的,其基本意義也可作為立論意義呢?因為社會時政性材料的基本意義里就有新聞元素,考生可就此進行評說。而故事性材料的基本意義僅僅是哲學含義的一個載體,就基本意義談基本意義就沒有價值。
如上述材料的立意可以從基本意義入手,就 “熄燈”談“環(huán)保”;也可以從哲學意義入手,就“積沙成塔”、“積溪成流”談萬物的“大與小”、“少與多”的辯證關系。
故事性材料如:一位在丹麥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每天到湖邊散步,發(fā)現(xiàn)湖的四周有很多人垂釣,但奇怪的是他們每個人腰間都掛著一把一米長的尺子,他們每釣上來一條魚便在那尺子上比劃,若不夠長度的魚便又拋回湖中,條條如此,不厭其煩。那個留學生覺得奇怪就問其中一個漁人:“是不是政府規(guī)定不許你們釣小魚?”那個漁人笑了笑說:“這和政府沒有任何關系,我們把小魚放回湖中,等它們長到夠大了再釣上來不是更好嗎?”
這則材料的基本含義就是:丹麥人釣魚時把小魚放回湖中,等小魚長大后再釣。
哲學含義是:由材料中的 “放回小魚等長大后再釣”的“等……”明白做事為人“需要等待”“學會放棄”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此則材料如果就釣魚談釣魚就不行,只有選取它的哲學含義去立意作文才行。
當然,不管選取材料的哪個層級的含義來立論作文,都要注意“點引”能體現(xiàn)原材料基本含義的關鍵詞或關鍵句。這樣,立論的那個點才能與原材料有機掛鉤。
知道了材料兩個層級的意義后,還要揣摩材料蘊含的情感。
如果我們把每一則材料都當作一片試紙的話,那么每一則材料將會有三個方向的情感測試:
一是材料中當事人對材料本身的情感態(tài)度。二是命題老師描述該則材料時的情感態(tài)度。三是考生在閱讀該則材料時的情感態(tài)度。此時我們只要找到他們的交叉點(或二者或三者都可),該交叉點就是我們作文的最佳立意了。
比如2010貴州適應性考試的作文材料是: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zhì)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伤┲A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于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后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后的煩惱》。200年后,在1988年,美國人格蘭特·麥克萊肯讀了這篇文章,感慨頗多。他認為這一個案具有典型意義,集中揭示了消費品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文化現(xiàn)象,并借用狄德羅的名義,將這一類現(xiàn)象概括為“狄德羅效應”,也稱“配套效應”1998年,美國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出版了《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在這本書暢銷中她針對這種新睡袍導致新書房,新領帶導致新西裝的攀升消費模式進行了詳細分析。此后,“狄德羅效應”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而且被運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材料中當事人狄德羅的態(tài)度是“煩惱”,美國人麥克萊肯的態(tài)度是肯定消費品之間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朱麗葉·施樂爾的態(tài)度是對這種“攀升消費模式”進行理性分析。
命題老師描述這則材料時的情感態(tài)度是中性的靜態(tài)描述,他只說這種“‘狄德羅效應’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而且被運用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正面肯定還是反面批評,他沒說。
考生閱讀這則材料時的情感態(tài)度因人而異,可能對狄德羅現(xiàn)象的負面效應即“煩惱“產(chǎn)生同感,也可能對這個現(xiàn)象的正面效應即“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產(chǎn)生同感。也可能跟著施樂爾進行理性分析。
比較三個方面的情感態(tài)度,即可得出兩個明顯的交叉點,從而確定相應的最佳立論:一是就“煩惱”入手——“愈得愈不知足”心理,二是就“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入手——“追求卓越”心理。
再如這樣一則材料:一次,記者采訪國際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問他當初為什么選擇了數(shù)學,陳省身回答:“別的都不會,只好做數(shù)學?!庇浾哂植稍L著名畫家黃永玉,黃的回答也是如此:“別的都不會,只好作畫?!泵鎸τ浾叩牟稍L,兩位名人的回答竟是驚人的一致。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看情感態(tài)度:一是故事中當事人面對自己已經(jīng)取得卓越成績時的“謙虛與低調(diào)”,二是命題老師描述這則材料時對兩位名人的如出一轍的回答所持的“肯定與贊賞”(這種“肯定與贊賞”的情感是通過描述語言中的“數(shù)學大師”“著名畫家”等詞語揣摩出來的),三是考生閱讀這則材料時對相關核心詞句——“別的都不會,只好這樣了”的悟讀。其中第三方面的“悟讀”又因人而異,可能有以下三個方向:第一,認同他們簡單平淡的回答背后的“謙虛與低調(diào)”,第二,“別的都不會,只好這樣”也滲透出“他們善于認識自我,開發(fā)自我,選準自我的發(fā)展方向”的意思,第三,“別的都不會”也包含有別的都沒干,能集中精力專攻一點,是“有所不為,然后有所為”的智慧。因此,這三個方向都吻合題意,因人而異,每個交叉點都可作為最佳立意點。如果就我而言,其情感交叉點是“謙虛與低調(diào)”,因此,取得成績后的“謙虛與低調(diào)”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最佳立論點。
總而言之,我們只要快速濃縮出材料的基本含義和哲學含義,并找到情感的交叉點,即可選準角度并使作文立意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