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
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特點“在于它的務虛性”,在教育內容上,“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與生產實際相分離”??箲?zhàn)時期,湘西民族地區(qū)各地教育內容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戰(zhàn)時湘西民族地區(qū)的教育,“不僅是數(shù)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顯著提高。主要表現(xiàn)在對舊的封建迷信、閉塞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沖擊”。這時,一些“學校重視課堂教學,在方法和內容上都進行了有益的探求……當時學校的學習風氣和學術氣氛都很濃厚,教學質量較高”[1]。隨著國民政府對湘西民族地區(qū)控制的加強,湘西民族地區(qū)各類學校采用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其課程設置出現(xiàn)了適應時代要求的重大變化[2]。而且,在抗日救亡的時代呼聲中,“實用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體育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如果說抗戰(zhàn)時期的課程設置反映了時代發(fā)展的迫切要求,那么愛國主義教育的蓬勃興起和對體育教學的高度重視則更直接地體現(xiàn)了“實用化教學趨勢”,教育內容的現(xiàn)代化趨勢日益明顯。
抗戰(zhàn)以前,各級各類學校普遍不夠重視思想教育,即使偶爾開展思想教育也主要是忠君愚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不受重視??谷諔?zhàn)爭時期,這種情況發(fā)生了根本改變。由于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實用化”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各個學校蓬勃興起。當時,不論是內遷的難民先生還是湘西民族地區(qū)當?shù)氐慕處?不論是舊式知識分子還是新式知識青年,都在課堂內外宣傳抗日救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時,湘西民族地區(qū)“各學校使用的教材,是為抗戰(zhàn)需要而編的《抗戰(zhàn)讀本》。其國文和算術應用題,全是有關抗日救國內容,有抗戰(zhàn)軍事知識,有馬占山、閻海文抗戰(zhàn)英雄故事”等??傊?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有抗日的內容”。
外來教師充分開展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教育。這些“外來教師在課內外總是以親身經歷,揭露日寇燒殺掠奪的罪行,敘述其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之痛苦,聲淚俱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當時,流亡到永順聯(lián)中任教的安徽教師就有許晉發(fā)、高壽如、高啟沃、蔡可炳等10多位。許晉發(fā)教的雖然是數(shù)學,卻隨時向學生進行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他常對學生說:“別看你們現(xiàn)在有吃有穿,但不努力讀書不行,一旦日本人打來了,或遇到飛機轟炸了,那你們也會和我們一樣作難民?!备邏廴缫捕啻蚊銊顚W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高啟沃還和蔡可炳一起創(chuàng)作了《永順郡聯(lián)中校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40年下學期,流亡到洪江復興小學的河南人項老師在學校組織成立了一支“晨呼隊”。在“晨呼隊”成立的那天,他對學生說:“我們中國是—只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是不可戰(zhàn)勝的?,F(xiàn)在我們要喚醒這頭雄獅,向老百姓宣傳抗日,堅定抗日的必勝信念,發(fā)動老百姓支援前線,為抗日出一點力?!痹陧椑蠋煹慕M織下,這支“晨呼隊”,每天去晨呼,去喚起民眾。
在外來教師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芷江羅山小學的史寄時等人堪稱典范。史寄時是江蘇人,當時,他帶領幾個教師來到芷江羅山小學。根據(jù)他們的主張,全校6個班級均以中國歷史上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六年級兩個班為岳武穆級、文天祥級,五年級兩個班為史可法級、孫中山級,還專設一個女生班為秋瑾級,四年級一個班為蔡松坡級。史寄時老師還在學生大會上簡明通俗地講述了6位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號召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將來為國出力,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去,重振祖國大好河山。他們還組織學生每星期出一期壁報,每期的文章和畫頁總有抗日的內容。有的以詩歌形式說:“農友們,加緊耕種多收糧,多收糧食支前方。工友們,多產子彈與刀槍,打敗小東洋?!毙麄骺谷盏漠嬳撘渤S谐霈F(xiàn),有一張題為“大中國、小日本”的畫面,背景是中國地圖形狀,數(shù)不盡的中國人昂首挺胸手握刀槍嚴陣以待,下站一小撮日本矮子強盜手拖屠刀,驚慌地爬來。他們還積極充分利用節(jié)日慶?;顒娱_展愛國主義教育。每當“七七”、“雙十”、“元旦”幾個節(jié)日都隆重慶祝,校門和每個教室門都有橫幅,書寫的大字有“還我河山”、“抗戰(zhàn)到底”。兩邊貼對聯(lián),如“同仇敵愾驅逐日寇,痛飲黃龍收復河山”;“光復失地,建設中華”;“壯志饑餐東虜肉,笑談渴飲鬼子血”。他們還在學校附近墟集張貼抗日標語,演出文藝節(jié)目,采用唱歌、歌舞、小演唱、話劇等形式宣傳抗日。如《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風雪太行山》、《義勇軍進行曲》、《保衛(wèi)黃河》、《游擊隊之歌》、《打回老家去》、《敵人占了我們的田和地》等。他們還抓住一些革命紀念日和民間節(jié)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如三月二十七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紀念日,就講烈士們是為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犧牲的。端午節(jié)就向學生介紹屈原的愛國思想。六月三日禁煙節(jié),要求同學們學習林則徐為拯救民族而禁煙的大無畏精神,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事跡。每逢中秋節(jié),就引導學生在賞月時,不能忘記在鬼子鐵蹄下過著水深火熱生活的同胞。當重九登高時,又啟發(fā)學生們要看到那烽火連天的半壁河山還淪于日寇之手,使學生受到愛國抗日的教育。
湘西民族地區(qū)本地教師也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永順郡聯(lián)立中學校長李炳炎在學??菢呛媳Т蟮拈T柱上,寫了3幅標語:“國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戰(zhàn)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字大如斗,醒目美觀,使學生深受教育。在每次紀念周會上,他都進行抗戰(zhàn)愛國宣傳,并結合土家族歷史,講述明代湘西抗倭民族英雄彭翼南、彭藎臣等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禁煙節(jié)會上,他不僅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英雄事跡,還感情激動的背誦林則徐的禁煙奏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938年,靖州公立女子小學各班以時局緊張為前提,召開“我為抗日做點什么?”主題班會。1945年,日寇大舉向雪峰山區(qū)進犯,辰溪人心浮動的危急時刻,張綿周在全校周會上慷慨陳詞:“抗戰(zhàn)己到萬分危急關頭!舉國上下應同心戮力,擊敗外侮,稍有遲疑,國人后果堪虞!我雖年老力衰,但決不當順民,做亡國奴。這里是山區(qū),敵人來了,我們就上山打游擊,定教他們有來無回。我誓言:男兒不堪床頭死,寧作馬革裹尸還!”言詞懇切激昂,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乾城縣立模范小學校長黃穆如在校務會上、紀念周會上發(fā)表演講,厲聲疾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鳳凰縣文昌閣小學在校門前土坡上,教師們用磚塊砌成“誓雪國恥”四個大字。古丈縣立模范小學校長向俊賢號召學生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日救國做貢獻,成立了學生“節(jié)食糖果會”。這個時期,學校所教的歌曲,都是抗日歌曲,愛國主義教育掀起高潮。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時期的里耶中心小學校歌中有“失地未收,大敵當前,深仇奇恥豈能忘”的歌詞。辰溪劉次員在上體育課時,教學生做捉日本鬼子的游戲,上音樂課多教唱抗日歌曲。在進行校訓時,他常勉勵學生思危度難,奮發(fā)圖強,為富國強民而努力學習。每當他講到國家貧弱,飽受帝國主義欺侮壓迫時,常感慨涕零,泣不成聲。這對啟發(fā)學生愛國憂民,奮發(fā)學習以報效國家的思想影響很大。
永順縣教育界元老彭施滌和肖涵熙(均系土家族)尤其重視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箲?zhàn)發(fā)生后,彭施滌回鄉(xiāng)辦學。1939年,新從沅陵朝陽中學(教會學校)轉入永順聯(lián)中的數(shù)名信仰基督教的學生,受永順天主堂神甫的唆使,借口要做晨禱而不按時到校參加升旗儀式。這種有損國格之舉,引起全校學生罷課抗議。在彭施滌等人的堅持下,校方莊嚴決定:學校不干涉學生的宗教信仰,但中國學生一定要愛國,要參加升旗儀式,概不例外。凡違犯此規(guī)定之學生,立即勒令退學。校方采取的這一嚴正立場和果敢決定,迫使美國神甫退讓?!吧焓录苯o廣大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肖涵熙從中學到大學念書的學校(朝陽中學、湖濱大學、金陵大學)都是美國教會用“庚子賠款”籌辦的。但他不崇洋媚外,強調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學生。他的學生回憶說:“先生雖兩讀教會大學,然絕非‘言必稱希臘’、‘外國月亮比中國月亮圓’的崇洋媚外之徒,先生愛國憂時,境界高尚,為學生所景仰。曾講授法國小說家都德之《最后一課》,情感激動,極力贊揚法蘭西人民愛國精神,并道及清朝末年沅陵發(fā)生教案,清廷懾于帝國主義者,慘殺民眾百十人,賠款,割讓天寧山給德國辦學校。言及此時,先生教導我班學生:‘你們是中國青年學生,須牢記侵略史,不忘記雪國恥’。激昂慷慨,憂國愛國之情,溢于言表,感人殊深”。
這些教師不僅在校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而且,他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行抗戰(zhàn)宣傳,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抗戰(zhàn)伊始,大庸縣西教鄉(xiāng)西文保小學黃基華老師就經常帶領全校學生,到橋頭集市上游行,喊口號、寫標語,作街頭講演、宣傳,向人民大眾控訴日本鬼子燒殺淫掠的滔天罪行,號召廣大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保衛(wèi)祖國。1942年,瀘溪縣義安鄉(xiāng)興隆場完全小學的廣大師生也在校長鄧文煥的領導下,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行列,停課組織師生在興隆場的趕場日進行街頭演講,宣傳抗日,號召各族人民積極支援抗日。在老師的編導下,梁勝虎、羅志風、羅家海等20多人排練了《工農兵學團結抗日》、《弟弟送哥哥上戰(zhàn)場》等節(jié)目,在興隆場逢集時在天王廟下的田坪里扎彩松高臺演出。后來,學校組織師生20余人,一邊在街頭向民眾宣傳抗日和報導長沙三次會戰(zhàn)的捷報,并號召民眾捐資獻糧,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將士奮勇殺敵;一面組成募捐小組、向民眾進行抗日募捐。新晃人侗族田鯉登對抗日救國的熱情很高。每逢星期天,他都組織教師,特別是淪陷區(qū)來的青年知識分子,率領學生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唱救亡歌曲,演進步戲劇,編壁報、漫畫。當時,洪江贛材中學為了支援前線,抗日救國,組織學生分別到各家各戶去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學生都樂意去。在抗戰(zhàn)宣傳活動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得到了升華。
抗戰(zhàn)之前,湘西民族地區(qū)的學校體育教學相當落后,體育教學不受重視,是隨意開設、可有可無的課程。體育設施亦很簡陋。城鎮(zhèn)小學很少有籃球場、沙坑、啞鈴、標槍、木手榴彈等場地、器械。只有極個別學校有專職體育老師。這一情況,到抗戰(zhàn)時期有了明顯的改觀。
隨著日寇侵華的深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湘西民族地區(qū)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健全體魄的重要性。1941年6月,會同縣政府下達“注重平時體育鍛煉,普遍發(fā)展國民體育”訓令,各中小學的體育活動逐步開展起來[3]。鳳凰縣城的學校甚至規(guī)定:國文、算術、體育有兩科不及格者,不得升級。1941年后,保靖城鎮(zhèn)中、小學體育課程,由原每班每周安排一課時,改為每班每周兩節(jié)體育課。永順縣中校長符正平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則提出四項規(guī)定:1、體育是一門正課,不能忽視;2、體育活動要盡量充實球類、田徑、體操等內容;3、雨天體育課要在教室里講解運動知識;4、文娛活動中要適當安排體育鍛煉[4]。鳳凰文昌閣小學和永順縣外顆砂中心國民學校,提倡民族國術,開設了國術課,以增強學生體質。鳳凰文昌閣小學校長劉佛林,聘請乾城矮寨苗族著名拳師石把志任國術教練。石把志從國術基本功教起,在基本功過硬的基礎上,教學四門拳、八合拳、蓮花拳。學生極感興趣,練得入迷。永順縣外顆砂中心國民學校校長陳岳尊熱心和注重體育,并聘請省第二師范畢業(yè)學生吳伯勛來校任專職體育教師。吳伯勛特別傳授祖?zhèn)鲊g梅花刀、霹靂拳、泰山棍,強身衛(wèi)國,培養(yǎng)抗戰(zhàn)健兒。陳岳尊還抓住國民黨海軍二團在萬坪修整機緣,聘請身經抗日烽火的將士來校教授軍事體操。體育教學成為學校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學校體育設施得到改善,專職體育教師日益增多,體育教學內容得以更新,連課外體育活動也開展得比較多。
學校體育設施有了明顯改善??箲?zhàn)時期,龍山縣立中學體育場面積約8000平方米,寬5米直道百米,圈道200米,體育設施及器材較為完善。首善鎮(zhèn)中心國民學校體育場地約4000平方米,內設籃球場1處,排球場1處,器械場2處。各鄉(xiāng)中心國民學校有體育場地17處,均有籃球、沙坑、單杠、秋千等簡單設備。1940年,位于辰溪縣黃溪口區(qū)的仲屏小學平稻田10畝建體育場,內有籃球場、沙坑、浪橋、蹺蹺板、平臺、跳馬、高低杠等設施。1941年,沅陵縣縣城中學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中心國民學校及私立小學有籃、排、足、乒乓球和單雙杠、吊杠、仰梯、跳高架、跳箱、秋千、滑梯等。1944年,國民黨將領王耀武在洪江倡議募集資金建成洪達中學耀武體育館,設有室內籃、排球場,供雨天使用。
越來越多的學校有了專職體育教師。當時,永順縣城小學及列夕、王村、龍家寨、塔臥等較大集鎮(zhèn)小學,均配有專職體育教師[5]。鳳凰縣立中學和各鄉(xiāng)完全小學也都配備了專職體育教師。辰溪等縣城鎮(zhèn)各校也都配有專職體育教師。
體育教學內容得到更新。1938年,安徽國立八中初中四分部遷至錦和,其體育課設有籃球項目,很快推廣至小學。后來,學校體育課開展籃球、跳高、跳遠、中長跑、爬山項目??h初級中學及高陶、錦和、桐云、蘭里、義揚等鄉(xiāng)國民中心學校的體育課還開設單、雙杠項目。1939年,新晃縣立初級中學及鄉(xiāng)中心國民小學校,開設童子軍訓練及籃球課程,1940年,新晃縣立初級中學還聘請榮軍休養(yǎng)院1名軍官教練球術。1940年,會同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和各鄉(xiāng)中心國民學校,更新教學內容,除教體操基本步法、隊列變換等內容外,還教跳高、跳遠、賽跑、球類等方面的知識。該縣還重視團體操的教學,1943年在會同縣第二屆運動會上,中正鎮(zhèn)中心小學學生表演團體操和健康操,受到好評。
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谷諔?zhàn)爭時期,永順縣城師范、中小學和列夕、王村、龍家寨、塔臥等較大集鎮(zhèn)的中小學校體育活動較為活躍。省立八師、聯(lián)中經常舉行校運會,開展班級球類競賽,學校體育競技水平有很大提高。1940年,會同縣舉行第一屆學生運動會。參加運動會的有縣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私立洪達中學、雄溪女中、縣立女子小學、辰沅小學、縣簡師附小等19個單位。比賽項目有籃球、排球、田徑及體操表演等。此后,全縣共舉辦學生運動會4次。1940年,洪江曾在蓮花地體育場進行全市童子軍軍操表演和營火晚會,參加者有1300余人。當時,洪江的中學體育運動開展比較活躍,洪達、贛材、雄溪、省立十中經常舉行校際球賽,雄溪女子中學女子籃球隊幾度奪得冠軍,各校每年還舉行校運會,贛材中學的一次團體操表演,曾吸引各界觀眾前往觀看[6]。“抗戰(zhàn)時期,大庸縣北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鄭繼芳要求住宿的30個學生每天早上堅持長跑,從鄭家坪跑到新橋后再跑回來,往返近15華里,成為學校的一項制度,堅持下來”。
學校體育設施的改善、專職體育教師的增加、體育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無疑是體育教學現(xiàn)代化的重要內容。但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這些情況發(fā)生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抗戰(zhàn)時期,而且其發(fā)生與人們日益重視體育強身健體、抵御外侮的“實用化”功能是分不開的。因此,學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就具有特定的時代內涵:它既是學校體育教學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大事,更是學校教育內容的重大改變,即學校教育日趨“實用化”。永順縣外顆砂中心國民學校校訓“國家強盛,體育為先”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戰(zhàn)時湘西民族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的蓬勃興起和對學校體育教學的高度重視,表明湘西民族地區(qū)教育基本從“務虛性”的傳統(tǒng)教育中解脫出來,其內容日益符合時代要求,日趨“實用化”、現(xiàn)代化。
[1] 熊中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6.306.
[2] 劉鶴.抗戰(zhàn)時期湘西民族地區(qū)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現(xiàn)代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 湖南省會同縣志編纂委員會.會同縣志[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863.
[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委員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476.
[5] 永順縣志編纂委員會.永順縣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505.
[6] 劉鶴,黃勝紅.抗戰(zhàn)時期湘西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J].文史博覽(理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