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琴
Swain可理解輸出假設對口語演講教學的啟示
劉雪琴
在英語口語教學實踐中,借助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通過英語演講教學,強化輸出實踐來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可理解性輸出 口語教學 英語演講課
我國大部分學生雖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但開口意識薄弱、口語表述困難、體態(tài)語匱乏,筆者認為在口語教學實踐中,借助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重視語言輸出,探索英語演講的口語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輸出技能的訓練,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二語習得研究領域開始進一步探討語言輸出在學習中的作用。Swain 提出的可理解輸出假設明確地闡明了二語習得者的語言輸出有助于促進他們流利和準確地使用語言。他指出:“僅僅依靠可理解輸入并不能使學習者完全準確而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習得者既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又需要有效地產出可理解輸出”。在論述這一假設中,Swain認為可理解輸出可以從三方面促進二語習得,即它的三個功能:(1) 注意/觸發(fā)功能;(2)假設論證功能;(3)元語言功能。在這三個功能中, 注意/觸發(fā)功能尤其重要。學習者通過輸出注意到自己語言體系中的問題, 然后對語言形式進行有意識地分析;再產出修正后的輸出, 提高語言輸出的準確性。因此,如果說輸出可以促進二語習得,則是依賴它的注意功能。注意是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的一個必要條件。
日??谡Z和公眾演講同屬二語習得的輸出過程,然而這兩種過程中的注意功能的發(fā)揮效果卻相去甚遠: 在日常口語中追求速度與連貫,從而言語傾向于重“量”而輕“質”; 而公眾演講屬較高級的言語活動,其言語必然追求表達清晰、生動有力以及措辭嚴謹?shù)荣|的高度,而數(shù)量不再是衡量好壞的尺度,因此“演講”出來的內容往往重“質”而輕“量”。由此看來,同是輸出的過程,注意功能在日??谡Z中受到時間的限制,卻能在公眾演講的準備過程中發(fā)揮極致。既然注意功能是觸發(fā)學習者分析語言形式的重要保障,那么在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復用操練過程中,學習者完全可以有意讓注意功能避開時間的限制,而使其回到演講能力的操練中去充分發(fā)揮功效。
根據(jù)Swain 的可理解輸出假設,學習者可以在演講的預先準備過程中獲得優(yōu)勢。在演講的準備過程中,學生必須反復斟酌如何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知識來表述思想。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暫時“凍結” 要說出的信息,而對其充分加以推敲、 組織、修改,在充足的時間內憑其現(xiàn)有的語言功底,把語言發(fā)揮到最好。
根據(jù)注意功能,語言產出活動可以使學習者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因此,輸出,依賴它的注意功能可以促進二語習得。產出意識與注意類似。心理學有關記憶的研究表明,注意有助于加深記憶。教師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產出意識,使他們注意到產出過程中的問題,將理解和產出結合起來,加深記憶。當然這只是語言輸出,如果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入,輸出的質量也不容樂觀,所以教學中可以給學生進行各種感官刺激,顯示大量視聽材料,名人演講,學生課堂演說,競賽演講,條件好的學校還可采用攝像技術攝下學生的表現(xiàn),全班一班觀看成功的范例,評說賞析,尋求差距,提高自己。由于這些材料音像結合,輸入形式多樣化,趣味性強,比較醒目,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有效輸入的目的,而學生本人能自動地參與其中,進行產出活動。
由于外語學習缺乏一個語言交際的社會環(huán)境,學生的口頭語言輸出活動主要在課堂進行。因此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語言的運用,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語言輸出的環(huán)境,課堂上的語言輸出可以是討論、辯論、翻譯、演講、報告、講解等不同方式,使學生盡可能充分地運用已獲得的輸入知識,形成輸入與輸出有機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有意識地積極地應用他們的推理、推斷等思維方法,激活其過去所學的知識,進而促進二語習得的自動化過程。
綜合考慮英語演講課的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依據(jù),在教學的具體組織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由于學生大多沒有英語演講的體會和經歷,所以組織學生觀摩演講比賽是必要的。觀摩的材料可以使用一些經典演講音像資料;觀摩時,引導學生體會重音、強弱讀、吞音、連讀、換氣、斷句、停頓等英語演講用聲特點;注意其身勢語的使用,如視線、手勢、面部表情等;注意演講稿的立意構思,謀篇布局,邏輯發(fā)展,演講功能差異;注意身勢語、用聲用氣和演講稿結合的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摩,可進入第二階級:模仿。模仿應從朗讀開始,要求學生看著原文,有表情地大聲朗讀,而后與范本盡可能一致;隨后,要求學生脫稿,配上動作語言模仿,但模仿時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調,重點放在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晰、表達自然、大膽張口,有時要背誦一些經典名句、范文等。
演講競賽是英語演講課的最后一個階段,目的是檢查學生口語表達、文化交流等綜合素質能力。一般是在學期末舉行,以一個年級為一個層次,可以是命題演講,也可以是即興演講。演講競賽創(chuàng)造了濃厚的英語學習氣氛,培養(yǎng)了英語學習環(huán)境。
將演講作為一種課堂活動引入語言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語言課堂三要素的關系(學生、教師和教材)。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全面參與,積極思考,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充分發(fā)揮團體的協(xié)作精神,一直處于積極、活潑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接受演講任務后,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審視自我、確立題目、查找資料、組織材料、創(chuàng)作講稿、學習新的知識和語言表現(xiàn)技巧等,才能登臺演講辯論。學生不再是被動者,而是主動積極的求知者。
英語演講教學給學生營造了輕松的語言練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使學生敢開口,敢于響亮地說英語。很多學生都害怕登臺發(fā)言,更不用說用英語進行演講。很多學生在中學時期重書本知識,忽視英語口語能力的訓練,學生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的能力不強。
可理解輸出假設明確地闡明英語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有助于促進其流利和準確地使用語言。在口語教學中借鑒這一理論,通過英語演講教學,重視語言輸出。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和諧寬松的語言輸出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語言輸出興趣;課后設計相應的語言輸出任務,引導和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出訓練,使他們在不斷地驗證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有關語言形式和語言結構新假設,再產出修正后的輸出的過程中,逐漸練就自如運用語言進行流利、準確、得體的語言輸出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管雪蘭.可理解性輸出假設與高級英語教學[J].韶關學院學報,2005.
(劉雪琴:重慶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