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 張崢
(吳華: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舞蹈學。張崢:河北藝術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舞蹈學。)
身韻強調桐體作為人體運動的力源,強調“以腰為軸”。通過腰部和中軸運動而帶動軀干的整體行動。有人稱身法即腰法。這里所談的“腰”,不是泛指腰部訓練的軟度和力度等,而是它在動作中起主導和樞紐作用之“動律”。這種以腰部為軸心的動律,是經過對一切動作分析、概括、提煉,使之成為不同于某一具體或完整動作而成為概括性的“元素”,那就是“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這些動律元素是由心意帶動呼吸,而又由呼吸去支配腰部而體現(xiàn)的。這一規(guī)律貫通于所有古典舞的動作中,可以說是初步掌握了身韻“形、神、勁、律”走向統(tǒng)一的訣竅。從技法和方法上來看,人體形成三圓的運動,關鍵的樞紐在于腰的運動。
身韻最基本的動作元素,就是從腰的“劃圓”運動中提取的“沖、靠、含、腆、移”等。要完成“平圓”這個軌跡,必須扎實掌握“提、沉、沖、靠、含、腆、移”這些基本體態(tài)特征和動律元素。而這一切的發(fā)力點都在于腰,動作顯得僵硬的原因,就是對“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的不善于運用。因此在身韻訓練中必須強化訓練。著名京劇藝術家錢寶森老先生在訓練學生時,就是從“運氣找勁”開始的,其選擇的入門動作“轱轆椅子”實際上就是“云間轉腰”的雛形。從動勢上看,人體要左右移動、前后收放,這些都屬于“橫向”的動勢,這正是“云間轉腰”要達到的審美效果。云間轉腰綜合運用了“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這7種動律元素,將它們貫穿起來做,形成的動作就是“云間轉腰”。它是古典舞一切平圓動作的基礎,“手帶身、身讓手、身推手”,是磨盤式的平圓動律。它自身的“形”與“神”都極富于風格和韻律感。并且集中體現(xiàn)了“起于心、發(fā)于腰、形于體”的特點和規(guī)律。
從舞蹈教材來講,前面提到的“提、沉、沖、靠、含、腆、移”基本動律元素,如貫穿起來做,所形成的動作就是“云肩轉腰”。它的訓練價值除了把腰部練靈活以外 ,還是古典舞一切平圓動作的基礎。在熟練掌握以后即可運用舞姿的完成、步伐的起動、舞姿轉的連接起法兒等。尤其是它自身的“形”與“神”都極富于風格性和韻律感。它集中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對身法所概括的“起于心、發(fā)于腰、形于體”的特點和規(guī)律。又比如青龍?zhí)阶@個動作,上身經過三圓的連貫動律和雙臂的內旋、外旋的復雜配合,都是以腰為軸心的橫擰、旁提、含收、壓肩、腆胸一氣呵成的技術,這些都是要經過反復強化練習才能掌握并融為一體的。運動中要求腰的靈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zhí)阶Φ?,要求腰擰、閃、力、活,具有高度靈敏性和力量。同時,腰也起著上下身 配合的樞紐和橋梁作用。諺語說的好:“變化在手,機關在腰”。
袖舞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舞蹈形式。“長袖善舞”是對它所具有的舞蹈特性的概括描繪。袖舞是中國舞蹈非常獨特的一種樣式,典型的反映了中國舞蹈獨具韻味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情趣。而袖舞也離不開腰,其中抖袖就是手腕在腰的帶動和臂的配合下,通過“抖動”的方式所形成的由曲到直、由內到外的袖體線條運動,而它主要是借助腰部的旁移動勢來完成的。水袖多以柔美見長 ,而沖袖則表現(xiàn)出其鮮明的柔中帶剛的性格特征,相比起其他袖技,它對袖的速度和力度要求更高,沖袖的訓練更加突出體現(xiàn)了“以腰發(fā)力”的勁力特點。不同袖技都將借助腰部的后靠、橫移、上提、橫擰、立腰、前沖、提沉以及橫向動勢等等來完成動作。
劍舞的劍法勁力特點也是根據(jù)武術太極拳術中“勁起于腳跟,由腳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手,由手而行于手指”的原理。劍舞的形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tài)特征為擴展基礎,是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核心,以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以傳統(tǒng)優(yōu)秀的典型動作為依據(jù)。腰是全身的樞紐,腰為主宰,在古典舞身韻中強調以腰為軸,四肢為輪,實質是腰的運動,因此,抓住全身主要部位,是解決好周身放松,達到蓄發(fā)一瞬間的關鍵,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由手而劍,一動俱動,用腰帶劍運行。舞劍時,從腳上起勁,透過腰,將內勁節(jié)節(jié)傳到劍身,作用于動作或對方,傳統(tǒng)劍理稱之為“發(fā)于腰脊,透過臂腕達于劍尖?!眲Φ膯我患夹g練習,強調以腰為軸,以臂為輪,大圈套小圈,“發(fā)力在根,用力在梢。”比如抹劍強化橫擰元素,以身帶劍,以腰為發(fā)力點,通過肩部、腕部的力流穿過劍身到劍尖。它強化腰背和左右移動重心中以腰為軸的橫擰動勢的幅度。
[1]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