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偉
V征斜視是臨床一種亞型水平非共同性斜視,患者在向上下方注視時存在15△的斜視差值,向下方注視時集合增大,患者兩眼位置改變類似V型[1]。病因復雜,尚沒有統(tǒng)一的明確看法。發(fā)生V征斜視因素很多,如水平肌功能異常、斜肌功能異常、下斜肌功能亢進均可誘發(fā)V征斜視。目前治療方法以臨床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方法多樣。手術治療目的以矯正偏斜眼位和建立雙眼單視功能[2]。臨床依據患者V征斜視原因選擇具體手術方法,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矯正眼位偏斜,恢復患者正常眼球位置。選擇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V征斜視患者75例,選擇適當?shù)氖中g方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5例中,男47例,女28例;年齡6~21歲,平均年齡14.9歲;發(fā)現(xiàn)斜視年齡2個月~11歲,平均年齡5.3歲;發(fā)病至治療時間4~9年,平均7.6年。診斷依據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V征斜視,向上和向下25°注視時的水平斜視度數(shù)相差至少15△。常規(guī)檢查裸眼和矯正視力,視力>0.8患者68例,視力≤0.8患者7例。68例視力高于0.8患者中19例視力處于 -0.75~ -5.75DS近視,5例患者有 -0.50~-1.75DC近視散光。應用三棱鏡交替加蓋法檢測原在位水平斜視和患者向上下方25°注視的水平斜視度數(shù)。其中原在位斜視度數(shù)處于-20△~85△,平均為-43.6△,向上下方25°注視斜視度數(shù)處于15△~35△,平均為17.3△。經同視機檢查,46例患者無視功能。下斜肌功能亢進59例,其中單眼8例,雙眼51例,外直肌亢進9例,上直肌功能減弱7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行常規(guī)裸眼及矯正視力檢查,眼前節(jié)和屈光眼底檢查,包括眼位、眼外肌功能、眼外肌運動等眼肌檢查,三棱鏡水平斜視及向上下方25°注視水平斜視檢查。依據三棱鏡檢查結果、是否存在下斜肌亢進以及亢進程度確定手術方案。行2%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49例,行氯胺酮全身麻醉26例。雙眼及單眼下斜肌亢進者,行下斜肌肌鍵部分切除術59例。外直肌亢進,水平斜視矯正,行外直肌退后并上移肌腱1/2或2/3 9例,上直肌功能減弱患者行上直肌附著點鼻側移位或上直肌縮短7例。1例水平外斜視度超過60△,行外直肌退后及內直肌縮短治療。術后隨訪6~12個月。
1.3 治療效果 患者治療后檢測向上和向下25°注視時的水平斜視度數(shù)相差低于15△,向下注釋時斜視度數(shù)低于1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秩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恢復情況 術后所有患者均隨訪6~12個月。下斜肌切除術亢進 3例(5.08%),外直肌切斷術亢進 1例(11.11%),上直肌切斷術亢進0例。下斜肌切除術、外直肌切斷術及上直肌切斷術間亢進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V征斜視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例(%)
2.2 視功能情況 術前46例患者無視功能,其中33例術后恢復視功能,經治療后視功能正常62例,其中1度視功能19例,2例視功能13例,3度視功能30例。見表2。
表2 V征斜視患者術后視功能情況 n=75,例
目前對于V征斜視治療取得了一定進展,臨床上V征斜視約占水平斜視25~35%,其中V征外斜視為主[3]。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向上下方25°注視的水平斜視度數(shù)超過15△。診斷時患者向上及向下注視角度對診斷影響較大,所以患者檢查時需帶眼鏡矯正后調節(jié)視標,防止誤診及漏診,防止假性斜肌功能亢進[4]。本研究中依據三棱鏡檢查結果、是否存在下斜肌亢進及亢進程度確定手術方案后,術前46例患者無視功能,其中術后恢復視功能33例,經治療后視功能正常62例。V征斜視患者常合并下斜肌功能亢進,下斜肌功能亢進是誘發(fā)V征斜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下斜肌功能亢進59例,行下斜肌切除術后,V征斜視得到緩解。下斜肌功能一旦亢進,促使眼球外轉增強,患者易出現(xiàn)V征。術中注意輕柔操作,防止損傷周圍組織,減輕術后粘連。手術過程中,要充分注意斜肌或直肌與韌帶的分離,選用近角膜緣牽引線,將眼球牽引歸位,矯正斜視,根據術后眼位確定拆線。拆線過早,可拉緊縫合線重新固定,牽引線可調整眼位[5]。最大程度去除斜肌或直肌及周圍牽引,虹膜牽引線矯正。本研究術后隨訪,眼位退回明顯。
V征斜視患者發(fā)病年齡較早,多數(shù)為先天性,部分患者存在異常頭位。早期不易發(fā)現(xiàn)病情,常為間歇性,部分患者存在輕度中度近視或散光。本研究手術治療可同時糾正V征和水平斜視。手術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重新建立雙眼單視功能,所以臨床治療強調早期發(fā)現(xiàn)對癥治療。早期發(fā)現(xiàn),采用對癥的手術方式,對矯正V征斜視極為有利,甚至術后短期即可恢復。本研究中部分患者術后未恢復至正常雙眼視功能,可能是由于術后下斜肌或上直肌扔亢進或存在部分殘留,導致恢復效果不好,提示手術時注意肌束殘留檢查。局部麻醉患者可術后直接檢查眼球運動情況用于判斷是否存在下斜肌的肌束殘留。
綜上所述,手術矯正是目前V征斜視的臨床主要療法,以矯正斜視眼位,重新建立雙眼單視功能。針對V征斜視病癥,選擇適當?shù)氖中g方法,把握手術適應證,矯正斜視眼位,盡早建立視功能,最終達到功能性治愈。
1 盧煒主編.斜視診療圖譜.第1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91.
2 牟海燕,趙堪興,張偉,等.A型斜視的臨床特征分析.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1901-1903.
3 麥光煥,余新平,余煥石,等.下斜肌減弱于術對眼球旋轉狀態(tài)的影響.中華眼科雜志,2004,40:243-246.
4 江萍,方曉興.V型外斜視治療及觀察.中國斜視小兒眼科雜志,2005,13:24-25.
5 陶利娟,王平,王曦瑯,等.V型外斜視的臨床特征和手術治療.國際眼科雜志,2008,11:2286-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