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蓮
財政公開透明是良好政府的重要標志。2008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這標志著中國財政信息公開的大幕已正式拉開。為了解和推動我國財政透明度進程,上海財經大學中國透明度課題組自2008年開始對我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財政公開透明情況進行年度跟蹤調查評估,迄今已發(fā)表了三部年度調查評估報告。
從三年調查評估的情況看,我國省級財政透明度呈現(xiàn)以下特征:
盡管有所進步,但省級財政透明度進步較小。反映在指數(shù)上,百分制下, 2009年以來的三年中,省級政府財政透明度得分僅為21.71分、21.87分和23.14分。我們編制的評分標準較低,如果各省稍作努力,就會在透明度指數(shù)上有顯著進步,考慮到這一事實,各省市在財政透明度方面的努力顯然不足。
各省財政透明度年度排名變化很大。原來名列前茅的省份可能會一落千丈,以福建為例,在2009與2010年評估中均名列第一名,財政透明度得分遠高于第二名(2009年高于第二名339分,2010年高于第二名248分),可謂遙遙領先。但“福建現(xiàn)象”很快一去不復返,到2011年,福建的財政透明度排名大幅度下滑,跌至第22名。相反,在2009年的財政透明度排名中僅列第15位的新疆,盡管在2010年繼續(xù)下跌到第29名,處于墊底狀態(tài),但2011年卻位居省級財政透明度排行榜的第一名。這種情況說明,各方的推動(包括對省級財政透明度所作的調查和評估)已對某些省級財政信息的公開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表明,財政透明度在中國沒有技術性障礙,關鍵在于主政者的態(tài)度、決心和施政理念。
“福建現(xiàn)象”的消失使得各省財政透明度的得分差異縮小。在財政透明度上,各省顯然產生了“隨大流”的趨同傾向。這種傾向在指數(shù)上有強烈的體現(xiàn)。
比較三年來的數(shù)據(jù),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不同項目信息公開的程度差異很大。我們分別設計了總分類項目、部門預算項目、單位預算項目、轉移支付項目、政府基金收入項目和政府資產負債項目六大類調查內容。評估結果顯示,部門預算信息公開程度較好,總分類項目次之,政府基金收入得分位居第三;轉移支付項目信息公開很差,百分制下平均得分僅為8.4分;而政府資產負債一項,得分僅為0.11分,幾乎等于0;單位預算項目信息則沒有任何公開。
這里可以看出中國政府財政支出的特點所在:透明度程度稍高的是那些大類的、籠統(tǒng)的以及預算管理較好的項目,越是沒有納入預算管理或屬于預算管理薄弱環(huán)節(jié)的項目,越是反映政府財政活動細節(jié)的項目,公開程度越差。
省是中國行政區(qū)劃中僅次于中央政府的政府機構。省級財政透明度能夠充分反映中國高級官員對財政透明和信息公開問題的看法,而省級政府的施政理念,對中國數(shù)以千計的低層級政府有示范作用。從我們的調查來看,中國省級政府在財政透明和信息公開問題上,其態(tài)度、理念、應對方式有驚人的相似。盡管中國幅員遼闊,地域特征明顯,省級政府眾多,各地發(fā)展不平衡,但從我們的調查和評估結果上看,在公布和不公布哪些財政信息上,31個省市自治區(qū)呈現(xiàn)出高度一致的態(tài)勢——在某些項目上,幾乎每個省都公布了信息,甚至是完整的信息,而在另一些項目上,則幾乎沒有政府公布任何信息。如同一只看不見的手指揮著所有省級政府的行動。
自2010年起,我們開始一項新的對省級行政單位行政收支及相關信息透明度的調查評估項目。評估結果表明, 2011年,341個單位的百分制平均得分為2.98分,不足3分,且低于2010年的3.2分,下降的幅度為7%。我們的結論是,省級行政單位行政收支及相關信息透明度處于極低水平,且2011年較2010年評分仍在下降。
監(jiān)督本級政府財政收支信息,是各級人大的職責所在。為了解省級人大對本級政府財政信息的知情狀況,2011年我們新增了對省級人大財政知情度的調查評估內容。三年來我們對31省級人大進行了三次信息申請和一次電話調查,但每次最多只有兩個省級的人大對調查進行回應。人大作為代人民行使權力的機構,理應比政府對財政信息公開的態(tài)度更熱情,行動更積極,但事實卻相反。這一現(xiàn)象非常耐人尋味。
我們期待各級政府以及所有使用公共資金和公共資源的單位,都能進一步推進財政信息公開,向著透明政府的建設目標邁進。(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中國財政透明度2011》報告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