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宇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兩希文明思維方式的比較與當代美學建設的啟示
田宏宇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思維模式作為一種預設的思想范式,對于一個民族與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的作用是非常深遠的。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希臘和希伯來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模式,一個是時間空間化的思維模式,一個是感受式的時間的思維模式,它們對于后代的美學思想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尤其是希臘的時間空間化的思維模式,影響了近代美學的基本思路。然而這種思維模式本身是存在問題的,本文主要是從兩希文明的思維模式出發(fā),著眼于時間空間化內部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它所導致的當代美學的誤區(qū),以希伯來的感受式的時間的思維模式為引導,以期對當代美學建設的思維模式的重新建立和調整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
思維模式;時間空間化;線性模式;圖像模式 ;感受式的時間
思維模式,也可以稱為思維范式,在愛因斯坦看來,就是提出一種可能性,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所有的問題,它和思想觀念是緊密相關的。思維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前提的預設,有什么樣的思維模式就會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世界上各個民族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所經歷的歷史和各種社會制度的不同,在一開始就會確定不同的思維模式,西方文明的兩大起源地希臘和希伯來就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希臘是空間化的思維模式,而希伯來則是時間化的思維模式。具體落實到對待時間的方式上,希臘就是時間空間化的思維模式,而希伯來就是感受式的時間的思維模式。它們對于西方近百年和當代美學發(fā)展的影響是尤為深刻的,尤其是希臘的時間空間化的思維模式,從柏拉圖到康德到黑格爾都是延續(xù)了這一思維模式,以至于到當代美學中的圖像時代,日常生活審美化,也是在這個思維模式下的產物。然而在這個預設的思維模式之中卻是存在問題的,與此同時希伯來的感受式的時間的思維模式則糾正了這一點。本文首先從兩希文明關于時間的思維模式出發(fā)進行比較分析,然后指出其存在的弊病,以期對當代美學所特有的思維模式有所啟示和引導。
希臘人的典型特征就是把空間作為重要的思維模式,多布舒茨曾說過,在《圣經》中亞當在天堂墮落和逃亡的時間過程就被一位希臘的作者描繪為在空間中發(fā)生的事情。比如亞當在伊甸園、亞當的停留、亞當的旅游,通過地點的位移來表達亞當離開天堂后的心路旅程。由此可見空間范式對于希臘人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樣的影響也表現在希臘人對于時間的看法上。希臘的時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物理的時間,一種是心靈的時間,后來柏拉圖在心靈的時間之外又創(chuàng)造了一種宗教的時間。希臘的時間觀主要遵從了時間空間化的一種思維模式,首先是物理時間,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必須在一條直線的形象下才能夠想象時間,要么就是用圖形的曲線來表達客觀的、物理的、天文學的、可計量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這個觀點很重要,他把時間比作空間中一條綿延向前的直線或者一個循環(huán)的圓形曲線,直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經常有人說時間是線性的、一維的模式,時間是像時鐘或者日晷一樣循環(huán)的圓圈,這都是受了亞里士多德觀點的影響,是典型的時間空間化的表示。如果說亞里士多德用空間化的時間來規(guī)定自然時間的話,那么希臘的另一位哲學鼻祖柏拉圖則是用空間化的時間致力于心理時間和宗教時間的研究。柏拉圖的心理時間和亞里士多德的物理時間有著相似之處,他把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范疇,遵循的仍舊是線性的、一維的模式,“真正說來,只有‘現在’才是合適的術語,而‘過去’、‘將來’只是對時間進程的變動而言的”①柏拉圖:《古希臘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年版,第 392頁。。它和物理時間同樣屬于感性的、短暫的、可分的經驗世界。而宗教時間,也就是時間的原型,被稱為一種永恒的運動的圖像。這里的永恒已經不再具有時間的運動的意味,而變成了一種空間性圖像的模仿和象征。因為在希臘人的眼中,“在時間中一切都會變老,一切都會遺忘,但是沒有一件事通過時間可以變新變美”②托利弗·伯曼:《希伯來與希臘思想比較》,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67頁。。所以時間被看做毀滅性的,永恒的時間只有被空間化為一副永恒的運動的圖像才能夠顯示寧靜和神性,成為崇高的無限存在。由此,在古希臘,無論是物理時間、心理時間還是宗教時間,時間都出現了空間化的傾向。
對于希伯來人來說,希臘人所謂的空間的線條和圓形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的,都是虛擬的、抽象的,不足以來表達時間。他們認為時間就是生命感受的一種實存,而不是一種莫須有的純粹的形式。當希臘人還在通過觀察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測定各個時間點和時間段的時候,希伯來人則用自身感受到的光和熱的強度以及直覺的敏感對時間作了確定,盡管在精確度上他們比希臘人稍遜一籌,然而在希臘人為了具體的數字和時間的排列躊躇計算的時候,他們卻能夠輕而易舉地憑借生命的本能感受而使得時間變得日益清晰而富有生命每個階段獨特的色調和性質。與希臘人貶低時間、認為時間是一種毀滅的觀點相反,希伯來人則把時間的流逝看成一種生命的生成和更新,他們覺得靜止是對生命的否定,而流動的時間恰是對生命豐盈的感受和體驗的一種驗證。他們沉浸于時間之中,就如同投身于生命的狂歡一樣。對于他們來說,時間的綿延和生命的感受完全是同義詞,他們憑借生命的本能和天賦能力來領悟和看待事物,絕不會異想天開地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與現實生存毫不相關的精神空間來取代他們自身所感受到的精神世界。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希伯來人只是注重當下的體驗,卻沒有精神的高度。希伯來人只不過把柏拉圖所認為的宗教的時間拉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在現實的時間中加入了精神的重量,也正因如此,他們的上帝是行動的,是和他們在一起的,是隨時存在的,他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到神性的存在。對于他們來說,時間是沒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嚴格分別的。過去也就意味著現在,而現在同時是尚未到來的將來,將來是此在的綻開方式,是神性到來的真正時刻,這些希伯來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懂得了,所以他們歡悅、虔誠、充滿了熱情地生活在時間中,并且無比期待地向往著將來,就如同向往著他們的神一樣。他們依靠著他們的感覺和神性的精神而活著,而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他們的時間,也是他們的生命。
首先,對于希臘人的空間化的時間而言,它是存在著內在的問題的。無論是康德還是后來的柏格森對此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档抡f過,時間是內直觀,而空間是外直觀,為了認識內直觀,我們必須使用外直觀來進行類比,于是出現了直線和圓形來代替時間,然而海德格爾問過一句話:一事物果真是另一事物嗎?類比的本身也說明了時間只能是看上去彷佛是一條直線或者圓形,而本身卻不能等同于。后來的柏格森對于時間的空間化進一步闡述了他的理論:時間是前后相繼的次序,而空間是共同存在的次序,不能用共同存在的次序來表達前后相繼的次序,所以時間空間化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而這個悖論也早就隱藏于這個概念本身了。
其次,時間空間化是對生命的一種忽視。時間外在化了,即把時間外化成了一種柏拉圖所認為的容器的形式,或者直線上的某個刻度,而忽略了時間本身是在積淀中凝聚和閃現生命的光彩的,他們越是把時間投放到無邊的外在空間中去,越是把時間作為難以消磨的、難以承擔的空虛和無價值的重負,他們越是喪失了時間,或者說喪失了主體的生命感。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時間一旦變成了空間,就相當于自我很快被物化、被異化,把自身的切身感受交托給一個空間中流動的圖像,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給機械的線性的工作,把個體的思考也交托給一個外在的結構程序來安排,于是內在的綿延的內直觀轉化為空無,人們在虛空中掙扎,卻愈感壓抑,這是物對人所造成的一種逼仄感,同時也是人日漸喪失主體性的一個表現。當希伯來人把外在的接受的東西內化為豐富的精神寶藏,并轉化為永恒的生命記憶的時候,希臘人卻按照主客兩分的方法,把客體作為主體所認知的對象,投射到異己的、象征式的空間,導致主體內部心理的時間被外在化為機械的線性時間,主體的生命演化為理性的外殼,反而失去了人之存在本身的生命感。
而希伯來的感受式的時間說,從真實的角度來看更加符合生命精神的要求,符合真實的要求。人的身體感官所產生的反應和思想情感所能夠折射的感覺是不同的、異質的。身體感官的感受多是受到外部物體的刺激而產生的,它依賴于客觀物,是一種受動的反應;而思想情感所折射的感覺則是不同的,就如同我們經常所說的“相、象、像”?!跋唷笔侵甘挛锉旧淼拿婷?我們由于受拘于我們特定的感官系統(tǒng),所以對于“相”的認識,也就是對于物體本身的樣子,是不可知的;而對于“象”來說,它是依賴客觀物而對主體產生影響,從而使主體在自身條件 (人類特有的知性和感性條件)下形成的,這里的“象”就由客體重新回到了主體,盡管如此,它還是依賴于客體的形象;而“像”,則是在與客觀物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在客觀物完全不在場的情況下,將客觀物納入主體內部,經過情感和理性的洗禮后形成的,這個時候的“像”就完全屬于主觀的產物,帶有強烈的個體性生命的色彩。按照康德的理性有限論和對事物的認知說,我們人類所能把握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物體的本身,那么對于“像”的把握則是人類唯一能夠認知和把握的真實了。希臘的時間空間化,實際上就是用表“象”的眼光去看待物體,遵循的依舊是唯物主義的觀點,最終落于物的本身,殊不知,物本是“相”,是獨立于人的知覺范圍之外的,而“象”又遠非事物本身之“相”,所以成“象”的過程并不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真實。而希伯來人感受式的時間則是回歸了生命的本體,回到生命體驗的“像”中去了。法國 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普魯斯特就指出過,生命的精髓不在于智力所提供給我們的,而是我們的感覺、印象、精神的本能,所以召喚并使之復活是接近于內在自我和最大的真實的必經之途。
正是這種生命的感受和內在的精神使得我們透過世界的表象體驗到了世界的意志本身,它也是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真實的途徑。按照希伯來人的看法,時間就是這種綿延的感受的動力式的系列,而我們又怎么能夠把這種感受硬生生地分裂開,冠之以質料和形式的概念呢?須知如果非要把時間作為一種純粹的形式和單一線性的模式的話,就是又把活生生的內在的綿延重新投擲到了空間的同時存在和并排置列中去,又把所在的內直觀和外直觀混為一談。而且如果時間果然分為形式和內容的話,那么就會導致“時間的表象,因而亦即變化的表象,都無法進入其中”①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第 81頁。的情況。所以時間就是綿延,就是感受的豐富的實存,希伯來人用他們生命的直覺和感受正確地詮釋了這一點。
希臘和希伯來對于時間的不同的感受模式,對于我們當前的美學建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縱觀當代的美學,在思維方式上延續(xù)的仍舊是希臘的時間空間化的思維模式,特別是隨著圖像時代的到來,這一傳統(tǒng)模式在當代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和演變。
當下時間空間化所造成的美學誤區(qū)首先是線性模式的繼續(xù),希臘人的線性的、一維的時間模式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把綿延的時間分成了不同的時間點和時間段,切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關系,把時間作為標尺上的刻度并排置列,這就導致了當代美學對當下性的重視,這種當下性告別了以往的記憶的積淀,同時也將自己與未來隔絕起來,人們只是生活在當下,關注眼前的生活。二、線性模式忽略了主體的精神,即把精神和意志都排除到了時間之外,只看體驗,不論精神,只談享受,不及靈魂,消解了時間延續(xù)所負載的生命沉淀的意義,同時也消解了人之為人所本該承負的精神價值和重量。
具體來看,就是當前最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最早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是德國當代的哲學家威爾什,他指出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首先的表現就是“表層的審美化”,而表層的審美化其實也就是當下的審美化。威爾什引用了當前的兩句流行語就是:“更美地生活是昨日的格言,今日是更美地生活、購物、交往和休息?!雹谥軕?《日常生活的“美學化”——文化“視覺轉向”的一種解讀》,《哲學研究》2001年第 10期。從購物中心到健身中心,從辦公室到家庭生活,從各種各樣的吧館到麥當勞、肯德基,物質層面的美化和裝飾成了普遍的需求,眼前的炫目、魅力和榮耀成了人們爭先恐后追求的目標,目的就是感官上的刺激、享受,只要當下歡快就可以了,至于歷史和未來都變得無足輕重。這種體驗和希伯來人的體驗完全不同,這種體驗是形而下的生命體驗,也是對眼前刺激的一種受動的生物反應;而希伯來人的體驗則是對整個生命的綿延的感受,里面也同樣有著他們對于神性的追求和形而上的思索。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來說,美就等同于新奇、轟動和刺激,美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而這個感官是當下的感官,對時間來說,是短暫的,是瞬間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挪移;而就時間的實存來說,這種感官的體驗內部卻是空虛,是借此對時間的一種逃避和遺忘,是《等待戈多》中虛無的期望和切斷過去的一種絕望和無聊的現狀。
米蘭·昆德拉對此說道:“我們時代的精神只盯著時下的事情,這些事情那么有擴張力,占據那么廣的空間,以至于將過去擠出了我們的視線,將時間簡化為僅僅是現時的那一秒鐘。一旦被包容進一個體系中,小說就不再是作品 (即一種注定要持續(xù),要將過去與將來相連的東西),而是現時的時間,跟別的事件一樣,是一個沒有明天的手勢。”①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4頁。
除了一個簡單的手勢以外,什么都變成了虛無,而為了占有虛無,不斷地攫取日常生活空間中所呈現的視覺的快感資源,不斷地往外轉,用現時的瞬間體驗來取代對于生命空虛的填補,不斷地填補,不斷地舍棄,不斷地追尋,這種追尋造就了當代的西西弗斯,推上了石頭,然后又重新落了下來,然后再周而復始地推石頭,人生的意義變成了疲憊的重復和莫名的詛咒。
《物欲動物》中漢林發(fā)出了享受當下的時間感覺:“時間不是物質,你可以感覺它,但你無法擁有它,擁有時間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太陽就要落山了,今天已經逝去了,你擁有今天嗎?”②何頓:《物欲動物》,作家出版社 2003年版,第 70頁。
如果說當下模式是對線性模式的一種延續(xù)的話,那么圖像模式則是對時間空間化的線性模式的一種延伸和發(fā)展。即在當代,時間空間化呈現了新的面貌,由希臘時期的線性的、一維的空間化的時間模式轉化為圖像化的、二維的空間化的時間模式。
在消費社會,另一個時間空間化的標志就是符號和形象制作的狂熱。無論是古今中外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還是文化地理、人情風俗,都成了符號生產和形象制作的對象。到處充斥的都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各種各樣的電子符號和圖片取代了一切可以在時間中積淀和流逝的東西。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時間性的綿延的歷史被消解,成了沒有連續(xù)性的歷史的碎片,它們在空間中通過線條、符號和各種輔助的虛擬的圖形的排列、組合,拼貼到現時的圖像中去,動態(tài)的時間感變成了靜態(tài)的空間圖像。實際上圖像時代中的圖像在空間中的感性和直觀與當代人的消費主義快樂原則相符合。它是一種由時間的深度體驗到空間的平面體驗的進一步的過渡,也是從精神的延伸探索到感性的膚淺享受的一個標志性的過渡。
圖像化時代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后果,第一個是擬像的出現。人們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從一開始的依靠我們的感官和生命的體驗和感受來認識世界到照片的靜態(tài)影像到現代影視的動態(tài)影像 (或者叫做虛擬的電子數字影像),我們發(fā)現我們在視覺空間中所看的對象正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改變,而后者也正在以一種超真實的空間感和真實感震懾和懾服了觀者,僭越了觀者對于世界真正的體驗方式,以一種擬像的形式取締了人對世界的真實感,造成了人與這個世界之間透明的隔膜。正如鮑德里亞所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仿真的世界、一個由符號包裹的超現實世界。圖像不再是現實的真實性保證,而是越來越倚重于虛擬性。媒介也越來越不像媒介,而是更像生活。“真實世界”和“媒體世界”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小,真實比虛幻更陌生,真實也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崩潰。
擬像所造就的圖像世界最大的后果就是視覺中心美學的建立和主體中心主義的消亡,現在的時代不是我感受什么,而是我給你看什么,你就去感受什么。擬像的出現進一步改變了人們觀的方式。過去,在“像”的基礎上,是回歸于主體內部,經過主體的精神和理性的加工而塑造出來的完全能夠體現個體生命跡象和精神的一個像,而“擬像”則是取締了這個過程,完全交由了媒介和先進的機械技術,它們把“擬像”生產出來,然后直接把現成的空間的立體的結果提交到觀者面前,觀者成了徹底的觀者,觀的過程直接轉換為觀的結果。這種空間圖像的觀的方式已經失去了前圖像時代審美的愉悅感和心靈的沉醉感,它把綿延在時間中的感受完全變成了簡單的機械復制,制造了一種貌似真實空間的虛幻感覺,它將主體的觀者的地位。放到了無關緊要的地位。(在希伯來的語言中,觀者具有至高無上的位置;在希臘的思維中,觀者也具有某種神性的品質,比如在《伊利亞特》中,宙斯和眾位女神都是處在觀者的位置上的,他們雖然也參加戰(zhàn)斗,但只是為了好玩和游戲,觀者的位置被賦予了一種神性的意味。)觀者成了一種被強制灌輸的被動者,它已經失去了審美的愉悅而成為一種忙碌的填充和尋覓,甚至是不容拒絕的視覺轟擊,它已經失去了經典美學中的崇高和優(yōu)雅,成為徹底反美學甚至非美學。
圖像化時代的第二個嚴重后果是在圖像和文字的較量中,文字讓位于圖像,時間的深度模式轉化為空間化的空間模式。曾幾何時,在書寫和閱讀中,我們領略到了更多的生命的感受和其中豐富的綿延,它塑造了一個真正屬于心靈、屬于時間的實存的世界,而圖像卻把它變?yōu)榱似矫娴摹⒍S的世界,在希伯來人中,尤其在猶太人所創(chuàng)立的基督教中,不允許把宗教的形象訴諸圖像是有道理的,因為任何的書畫都意味著一種主觀的消解,或者是對生命眾多可能性的排除。文字本身是有譬喻性的,它能夠通過擬人、象征、比喻,說出很多言外之音、弦外之意,所以《舊約》中的很多故事直到現在還能夠讓我們受益良多,而沒有被時間沖刷掉,一方面是因為信仰,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所傳授的精神的種子是真正訴諸人心的,它能夠通過人的實存的感受在時間中不斷地積淀、成長,而變得更加豐富,領會也就更加深刻。而空間圖像則是訴諸人的視覺神經的,尤其是消費時代的視覺轟擊般走馬燈式的圖像,更是如此,它們幾乎不經過人們的心靈,就迫不及待地用動態(tài)的另一幅圖像來代替,現在的電視電影廣告等采用的就是這種動態(tài)的影像,它不是讓人心動,而是自己在動,人心只是受動,于是把人的深層次的思考、想象和感受轉化為一種悅目的、直覺的、流動式的快感和享受。它在時間中是幾乎不占位置的,在空間中它卻飛速地飽和、繁衍,以至于“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傷,就是無法理解世界”①范景中:《貢布里希文選》,浙江攝影出版社 1989年版,第 32頁。。心靈的時間完全被空洞的空間圖像所取代,于是,對藝術的詩意的品味,對文學的認真閱讀,讓位給圖像的瀏覽和感官的刺激,看到代替了品嘗,快感代替了美感,震驚尖叫代替了凝視和沉思,戲謔惡搞代替了詩情畫意。簡言之,空間取代了時間,生物性取代了思想性。正如哲學家菲利普·諾瓦克指出的:“我們一直以為信息豐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直到后來才明白,它可能奪走我們與生俱來的精神權利:安寧?!雹诖骶S·申克:《信息煙塵: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 132頁。
當前美學建設出現時間空間化的誤區(q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時間的理解方式上沿襲了希臘的時間空間化的模式,把時間作為一種線性的、一維的媒介,然后任意地加以劃分,造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割,以至于到了后來只是突出現時性,而把過去和未來完全隔絕開來。另一個就是長期以來的主客觀兩分的觀審方式。它也是從希臘人的一種觀照方式延伸而來的,由于希臘人認為感性世界是易變的、短暫的,所以他們認為真實的存在應該是在理念的世界,于是通過主體的觀照來追尋一種客體的理念精神成了自古希臘以來一直延續(xù)的精神傳統(tǒng),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客觀的兩分法,就是把主體的精神投射到客體中去,用客體的精神來統(tǒng)領和引導主體。自古希臘以來所追尋的理念或者自在之物就是這種客觀精神的一個代表,而實質上它也是時間空間化的表現,即把主體內部的時間的綿延投射到空間中去,用空間中的象征來代表和取代內心的精神實體。這種兩分式的主客觀觀審的方式一直影響著我們當代美學的思維方式,比如時間空間化中的圖像模式就是典型,它用空間中的圖像所傳達的信息來代替人們時間中精神的體驗。這同樣是在古希臘時間空間化傳統(tǒng)下所導致的兩分的觀審方法的一個產物。
這兩個原因使我們又重新回到了希伯來的感受式的時間的思維模式。首先,希伯來的時間是一種感受中的實存,人的感受是綿延不斷的,那么相應的,他們的時間也是一種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的動力式的狀態(tài)。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一個容器,是承載意識和感受的容器,時間的任何劃分和計量都是沒有意義的,時間雖然是流動著的,但是同時也是積淀著的,過去孕育著現在,現在同時傳達著未確定的將來,過去和將來都在現在凝聚,這個凝聚的精神意識是如此的強大,已經成為一個沒有界限的體驗的重心,它是個體生命的整體感受的全部過程。對于希伯來人來說,分割、靜止就意味著僵化和死亡。只有在時間的不斷的綿延、滲透中,他們的精神意識才能夠凝聚出更多的心靈印象,只有在這種留有生命回憶和印跡的時間中,他們的生命歷史才會更加的豐富和深刻,就像普魯斯特所說的:“我們在時間中占有一個不斷擴大的位置,這是大家普遍感受到的,也是我努力闡明的事實?!薄跋啾戎?他們在空間中保留的位置是如此的狹隘,相反,他們卻占有了一個無限度延續(xù)的位置,因為他們像潛入似水年華的巨人,同時觸及間隔甚遠的幾個年代,而在時代與時代之間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時間之中?!雹燮蒸斔固?《追憶似水年華》,譯林出版社 2008年版,第 2259頁。任何否定過去和將來的做法都將是對他們生命歷史的否定和貶低,同樣也是對他們生命感受和體驗的一種剝奪和取代。這給我們當代美學的啟發(fā)就是生命的歷史其實就是意識的同一的歷史,從生命的過程來看待美學而不是眼前的體驗和享受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針對希臘和現代的主客兩分的時間空間化的觀審模式,我們重新回到希伯來的思維方式,看到了與眾不同的一種道路。希伯來的時間方式是感受式的、體驗式的,然而他們的感受不是當下的感受,也不是瞬間的、膚淺的感受,而是一種形而上的譬喻式的感受,用胡塞爾的話來說就是本質直觀。他們沒有彼岸世界、兩重世界的劃分,也沒有形式和質料的兩分法的劃分,他們就是通過一種神性的體驗來認識時間、認識生存。更為確切地說是他們把希臘人的理念的彼岸世界拉回到了此岸世界,把希臘人所認為的客觀精神回歸到了主體精神本身。他們的上帝不是存在于他們之外,也不是存在于他們之上,而是存在于他們的靈魂之中,所以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隨時能夠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他們相信他們是精神之子,而這種精神就蘊涵在他們的靈魂之中。這使得他們并非純粹的現實主義者,而是能夠在現實中直接透視到神性、透視到精神的深淵的“眼人”,對于他們來說直觀到的就是純粹的本質,所以希伯來人的語言在我們看來是充滿了隱喻、象征和擬人的,為什么《舊約》中能夠引發(fā)出如此多的精神內涵,而世世代代無法窮盡?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把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客觀的事物主觀化、靈魂化了。對他們來說光明就是幸福,不是好像、仿佛或者比喻,而是再自然沒有的現實主義的手法。他們的生命和希臘人一樣停留在形而上的照耀中,只不過希臘人用主觀的思維去追尋一種客觀的精神,而希伯來人則是將一切客觀的東西納入他們豐富的生命感受和神性的靈魂領悟中,使得他們的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精神的實體。對于希伯來人來說,客觀的事物只有納入主體的精神之中才會具有意義,這也同樣說明了為什么對于希伯來人來說時間空間化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了。對于當代美學而言,這種本質的直觀當然不是要求我們去透視神性,而是要求我們具有一種主觀的、精神的、信仰的維度,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出現在我們旁邊的圖像時代,才能夠用自己去詮釋這個時代,而不是用這個時代來詮釋我們自己,才能夠更加堅定美學的主體性地位。
I01
A
]1003-4145[2011]04-0118—06
2011-02-05
田宏宇 (1983—),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008級文藝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陸曉芳 sdluxiaof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