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錯 朱春梅
(1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督導室,江蘇 蘇州 215009;2浙江醫(yī)藥高等??茖W校 中藥系,浙江 寧波 315000)
古代書院的教學特點及其對研究生教育的啟示
鐘 錯1朱春梅2
(1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督導室,江蘇 蘇州 215009;2浙江醫(yī)藥高等??茖W校 中藥系,浙江 寧波 315000)
書院作為我國歷史上具有眾多特色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蘊含著豐富而先進的教育思想。書院在其濫觴與發(fā)展過程中,在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學術創(chuàng)新、人格教育、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等方面頗具特色,對當前研究生教育有巨大的啟示。
古代書院 教學特點 研究生教育 啟示
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機構,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以私人辦學為主,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文化傳播與人才培養(yǎng)方面曾作出了重要貢獻。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1]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設麗正書院,后改稱集賢殿書院。當時還僅是官方藏書、修書之所,并不是教學機構。到五代時,由于戰(zhàn)事不斷,學校停辦,一些文人學者選擇名山勝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進行講學活動,如著名的白鹿洞書院,亦稱“廬山國學”,就是聚徒講學的機構。[2]作為教學組織形式的書院,這時已經(jīng)基本形成。至宋明,由于理學發(fā)展與一些名師宿儒的熱心推動,書院的發(fā)展進入到黃金時期,出現(xiàn)了著名的六大書院。至清末結束,書院在我國歷史上延續(xù)了千年之久。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既是教育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基地,是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主持人多為名師宿儒,既熱衷于從事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的研究與傳播,承擔著教學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職責,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書院教學與學術發(fā)展是互相推動的,書院的興衰與學術的發(fā)展休戚相關。如宋明兩代書院的勃興與宋明理學的高度發(fā)展有關。由于學術大師們充分利用書院來宣傳與發(fā)展學術,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關系空前緊密,并且使學術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同時,書院實行講會制度,不僅有利于書院本身的教學,而且為學術交流提供了機會,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融各家之長。所以,胡適認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 ”[3]
書院的講會制度鼓勵不同學派共同講學、平等論學,以探究一個學派精義之處或辨析不同學派主張之異同。講會以學問為重,推崇辯論爭鳴、取長補短的學風。書院的會講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博采眾家之長,學術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不僅不同學派間求同存異,而且即使是同一學派內(nèi)部也允許有不同主張,師生間互為學友,自由切磋,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和見解。書院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嚴密的組織。書院依靠講會擴大了教學范圍,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活躍了學術空氣,提高了書院的教學水平。
書院實行自由講學,自由聽講,講論結合。采取師生互動辯論式教學模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提倡師生間質(zhì)疑問難,平等討論,取長補短。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時,常與學生共同討論。由此形成會講形式,后世書院的會講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把師生互講和討論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
在這種論辯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識精而思銳,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在圍繞學術著作和學術觀點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角色側重于指引者,倡導學生的自學為主,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書院屬于中國古代教育的一種形式,在為學的同時,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尊德行而道問學”,將傳授知識、研究學問與品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有機地結合起來。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就明確指出:“言忠信,行駕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信條。
雖然歷經(jīng)歷史的演變,古代書院教育和當代研究生教育在教育體系的性質(zhì)和教育教學的內(nèi)容等方面已截然不同,但古代書院制度蘊含的寶貴教育經(jīng)驗仍值得當代研究生教育汲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借鑒其合理成份,以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明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把教學與科研置于適當?shù)奈恢茫苟呦嗷ゴ龠M、共同發(fā)展。這既是書院帶給人們的啟示,又是當前高等學校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
中國古代書院的大師們大多是某一學派的學術帶頭人,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積極講學施教,使得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得益彰。某一理論的繁榮和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教學和深入研究這兩個方面。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組織機構,教學與科研是現(xiàn)代大學的兩大基本職能,它們是兩個獨立而相互聯(lián)系的活動。中國當代研究生教育要進一步促進理論與學術的繁榮,就必須建立教學與研究的良性互動機制。[4]
我國書院講求學術創(chuàng)新,鼓勵學術交流與爭辯。這是古代書院教育在學術研究方面對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啟示。隨著研究生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在學術領域不斷有新突破、新進展,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用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中國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學術交流也打破了地域、時空的界限,學術交流日益現(xiàn)代化、國際化。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學術的繁榮與發(fā)展。但是由于中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功利主義思想盛行,工具理性主義不可避免地滲透進科研領域。一部分研究生表現(xiàn)出急功近利,不能靜下心來鉆研探討,論文抄襲的情況嚴重,致使學術氛圍淡薄和學術道德滑坡,學術研究含金量的下降。這種學術研究上的“拿來主義”必須遭到堅決的反對,保護好學術研究領域這片凈土。
我國教育史上素有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在私學教育中更為突出,書院制度由私學發(fā)展而來,尊師愛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書院教學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古代書院的主講主要是受聘于書院的名師宿儒,不僅在學術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尊重學生。學生慕先生之名而來,尊師敬道,虛心好學。這種和諧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應該汲取的經(jīng)驗。
當代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制,學生跟著該領域有突出貢獻的教授學者進行研究學習,這與古代書院學子師從名師宿儒學習頗為相似。但是隨著中國研究生規(guī)模的擴招,每個導師所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及精力所限,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日益減少,造成師生關系的松散;隨著工具理性主義的興起,研究生把導師稱為“老板”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師生交往趨于簡單化、雇傭化。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不僅直接影響了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而且削減了導師育人的功效。牢固而融洽的師生關系需要雙方的努力,學生要體諒導師,主動向?qū)熣埥?,真誠地與導師交流;導師應關心學生,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輔以必要的人文關懷,使導師和學生形成一個集體。同時,導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在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中,用自身的高尚情操、偉大人格感染教化學生,充分發(fā)揮導師人格教育這一主渠道之功效。
朱熹指出:“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保?]書院教育注意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這對當前的研究生教育意義重大。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批判質(zhì)疑的能力,富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維。目前中國研究生教學大多仍是沿襲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是有可能為研究生日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劣勢是忽視了研究生日后從事實踐工作中各種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學術研究不僅僅是基礎理論知識的簡單堆砌,更需要研究者的批判分析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摒棄傳統(tǒng)的重知識而輕能力的教學理念,努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就某一學術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師生間相互質(zhì)疑,學生間各抒己見,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激發(fā)學生的科研熱情。
[1]曲士塔.中國大學教育發(fā)展史[M].太原:出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謝笑珍.古代書院的教育教學特色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婁底師專學報,2001,(1).
[3]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魏偉.中國書院制度及其對當代研究生教育的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5]沈廣斌.中國書院制度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