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永梅
(平度市唐田中學,山東 平度 266700)
學校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根本性工作,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學德育工作總的看來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律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學生的覺悟,促進了中學生人格的發(fā)展。但中學德育現狀無疑離時代要求尚有很大距離。我認為,新形勢下,對中學德育工作的探究,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所謂主體意識就是排除客觀環(huán)境的干擾,以自己的立場、觀點來衡量事物的是與非。每個人都是一個主體,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可是,在當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相當多的教師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而且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主要表現在:學生的獨立人格得不到尊重,教師常以批評、訓斥、禁止、懲罰等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剝奪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權利得不到保證,教師常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容器,一味地填鴨灌輸、包辦代替,剝奪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自主權;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教師往往過多地強求一律性,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千人一面,阻礙了學生個性與主體性的發(fā)展。據調查發(fā)現:中學生主動幫助干家務的僅占10%,自己洗衣服者占15%,會釘鈕扣者占67%,去商店要由大人陪同者占54%,乘車主動讓座者占23%。學生這種淡漠的主體意識、低差的主體能力,已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和教學的實際效果。
我們要為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必須重視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形成獨立的鮮明的世界觀、人生觀,并以此正確判斷事物的優(yōu)劣、善惡、美丑。對于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我認識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堅持正面引導教育。學校教育作為影響人發(fā)展的獨立因素,是培養(yǎng)中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主導力量,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和培養(yǎng)更多的是在學校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下發(fā)生作用的。因而教師的職責并不僅在于“授業(yè)”、“解惑”,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書方面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技能和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在育人方面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使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又要陶冶學生的情感,鍛煉他們的意志。二是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和鍛煉。客觀環(huán)境是中學生主體意識形成的外部條件,而主體意識的最后形成,主要依靠個人的主觀努力。在急速的社會變革中,中學生要認清社會的主旋律,按照黨和人民的要求加強自我教育和鍛煉,自覺抵制和批駁種種錯誤的思想傾向,并在與不健康的思想行為作斗爭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出污泥而不染”、“世人皆濁而我獨清”的主體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利益觀念出現錯位,不約而同地把“利”作為各自追求的目標。一些人為錢而生、為錢而活、為錢而死。這對中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所以,教育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念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德育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
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我們要以典型人物為榜樣,現身說教,使學生領會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如果沒有個人對社會的奉獻,社會就不可能存在和發(fā)展,個人也就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個人的人格和才能就不可能得到完善和發(fā)展。我們要運用白衣戰(zhàn)士鐘南山舍生忘死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最前線;航天英雄楊利偉面對考驗和挑戰(zhàn),不辱使命出色完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青藏高原圣潔天使丁太環(huán)救死扶傷用熱血和生命書寫壯麗詩篇;馳騁世界體壇的劉翔取得驕人成績,為國爭光添彩等事例進行教育,使學生明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講利益必須是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逐“利”必須是取之有道,而不是不擇手段。我們必須像以上的英雄模范人物一樣,為國家為人民而活著,對社會積極奉獻,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增加了難度,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市場經濟是一種充滿著競爭的經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市場競爭的實質說到底就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
中學生是21世紀我國四化建設的生力軍,加強對中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項緊迫任務。學校是中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師更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對中學生競爭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要在思想品德上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學習文化上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讀書”能力;在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鍛煉”能力;讓學生真正懂得“萬物霜天競自由”、“適者生存”的道理。這對于中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是大有好處的。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學生主體意識、利益觀念、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要以社會為本位,以愛國主義為基調,所以主體還是不能脫離集體,利益不能盲目地滿足,競爭并非無度,制約這一切的樞紐即是法律。社會主義法律是中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保證。
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強烈震撼著正在苦讀的中學生,在平靜的校園里出現了一些不曾有過的現象:有的學生中途輟學經商,有的籌劃畢業(yè)后去賺大錢當“小老板”,拜金主義誘使個別學生走上犯罪道路,金錢的魔力使個別學生鋌而走險……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上述不良道德行為是外在環(huán)境的不良因素與內在心理的不健康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的必然結果。
社會大氣候的影響是導致中學生心態(tài)失控的客觀原因,必須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建設,爭取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就主觀原因來看,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對法律知識又缺乏足夠的學習了解,以致嚴重影響良好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的形成。因此,我們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武裝中學生頭腦,加強法律意識的宣傳和教育,不斷提高中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學生在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的同時,還要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吻合的法律意識,自覺遵紀守法,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
總之,要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利益觀念、競爭意識、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使其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這無疑是一項保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奠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