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流行病與衛(wèi)生統(tǒng)計教研室公共衛(wèi)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032) 朱 敏 趙耐青
在我國,心理學界一般把性格定義為個體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會有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過往的研究已經(jīng)表明,少年兒童的性格不但與遺傳因素有關,家庭在子女性格的形成過程中更是起到了關鍵作用。一個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水平、家長的教育態(tài)度與方式等,都對子女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4〕。本研究即旨在探討分析中小學生的性格特征與家長教育方式之間的關聯(lián)性,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少年兒童良好性格特征的養(yǎng)成。
1.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在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的中小學中選取了2所小學,2所中學和1所十二年制學校。在這5所學校中共選取了29個班級的1 122名中小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2.調查工具
(1)性格特征評定
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兒童版。艾森克人格問卷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和精神病學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編制,分兒童和成人兩種類型,經(jīng)過多次修訂,在不同的人群中測試,已經(jīng)獲得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在國際上廣泛應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龔耀先的修訂版EPQ問卷,該問卷系學生問卷。
(2)家長教育方式評定
采用自編的家長對中小學生教育方式的問卷,該問卷包括了三部分,“家長一般情況”部分調查家長的職業(yè)、文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家庭狀況”部分主要了解家庭的結構、經(jīng)濟情況等;“教育情況”部分收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信息。該問卷由家長填寫。
3.調查方法
采用集體測試,統(tǒng)一指導語實施調查。學生問卷在課內時間統(tǒng)一填寫并回收。家長問卷由學生帶回,家長填寫,在規(guī)定時間內回收。
4.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錄入采用Epi data 3.1軟件,雙份錄入。數(shù)據(jù)分析主要使用了卡方檢驗和趨勢卡方檢驗的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完成。
本次研究共調查中小學生1 122名,回收有效的EPQ問卷1 122份,應答率100%。回收有效的家長問卷1 000份,應答率89.13%。
學生的年齡在9~16歲之間,平均年齡(12.60±1.43)歲。其中男生583人(52.0%),女生539人(48.0%)。
在家長問卷中,選擇題“當孩子對您述說某事或對某事的看法時,您通常會怎么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有84.8%的家長愿意聆聽子女的想法和觀點,并會和子女進行討論,另外15.2%的家長則表示雖然愿意聽子女的看法,但是較少和子女進行交流,相比而言,這部分家長與子女的溝通程度偏低。
考察家長與子女溝通程度和其子女在EPQ問卷上反映出的性格特征的關聯(lián),結果發(fā)現(xiàn),家長和子女溝通和交流越少,子女越容易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例如生氣、孤單、無緣故地感到難受,對生活感到厭煩等(P<0.05)。并且,當家長疏于和子女的溝通時,孩子出現(xiàn)不遵守規(guī)范和吵架打架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加(P<0.05)。結果見表1。
表1 家長與子女溝通程度和子女性格特征的關聯(lián)性
家長問卷還調查了家庭是否存在體罰的情況,通過選擇題“您體罰過孩子嗎?”,我們了解到,有37.7%的家長表示從未或者很少體罰子女,而有62.3%的家長曾經(jīng)采取體罰的教育方式。
研究家長是否采取體罰和其子女在EPQ問卷上反映出的性格特征的關聯(lián),可以發(fā)現(xiàn),家長采取體罰的教育方式時,子女容易出現(xiàn)不安、苦惱、恐懼的情緒(P<0.05)。另外,與從未體罰的家庭相比,在曾經(jīng)體罰的家庭,子女更容易出現(xiàn)打架,對他人抱有敵意的現(xiàn)象,并且子女在學校里更容易受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家長體罰子女的情況和子女性格特征的關聯(lián)性
在夫妻出現(xiàn)爭吵的情況下,20.8%的家長完全避開了子女,62.2%的家長基本避開了子女,另外17%的家長則較少避開子女或是沒有注意營造和睦家庭氛圍的問題。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家長越是不注意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子女越容易出現(xiàn)苦惱、厭倦、恐懼的情緒(P<0.05)。在不注意營造和睦氣氛的家庭,孩子出現(xiàn)“不值得活下去”的想法的可能性也提高(P<0.05)。另外,在這樣的家庭,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的社交心理,例如希望其他小朋友怕自己,覺得有人想報復自己(P<0.05),結果見表3。
表3 家長是否注意營造和睦家庭氣氛和子女性格特征的關聯(lián)性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通過前期調研和收集浦東新區(qū)中小學生及其家庭的相關信息,選擇了自編的家庭教育方式問卷和艾森克兒童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同時采用卡方分析及趨勢卡方分析來研究家長的教育方式和中小學生性格特征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
本次研究表明,家長與子女的溝通程度與子女的不良情緒,如生氣、厭煩、孤單等,以及子女在校遵守規(guī)范,吵架打架的現(xiàn)象存在關聯(lián)(P<0.05)。這種關聯(lián)可能的解釋是,中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發(fā)育的年齡階段,此時他們不僅需要父母生活上的照顧,更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精神上的理解。如果父母疏于對子女的溝通,不夠關注子女的想法,就可能引起孩子的一些負面的情感體驗以及與他人的相處困難。這就要求家長能把子女當作獨立、平等的人來對待,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想法,并給予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例如與孩子討論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一起分享生活中成功的經(jīng)驗,總結失敗的教訓。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中的體罰教育方式與子女的恐懼、不安、苦惱情緒以及打架,受罰情況之間存在關聯(lián)(P<0.05)。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家長在教育中采取懲罰、體罰的措施,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導致子女的自卑、無助和缺乏安全感,進而可能表現(xiàn)出恐懼和不安。此外,體罰手段還會引起孩子的怨恨、敵對情緒,甚至可能讓孩子覺得暴力也是處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于是表現(xiàn)出不關心他人,缺乏同情心的行為,因此不能很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另外,體罰所導致的緊張親子關系,又會進一步導致家長更多的消極教育方式,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國外也有研究證實父母采用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形成焦慮、抑郁、沖動等不健康的心理存在顯著的相關性〔5〕。
分析結果同時表明,家長是否注意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與子女苦惱、厭倦、恐懼的不良情緒和錯誤的社交心理之間也存在關聯(lián)性(P<0.05)。家庭成員間的矛盾沖突和不和諧的家庭氣氛會給子女帶來緊張的精神壓力,使孩子產生消極情緒,如恐懼、悲傷、無助感等。而父母在子女面前的吵架,又會給孩子提供一個攻擊性行為的壞榜樣,使孩子接受錯誤的社交技能訓練,使孩子誤以為吵架、謾罵乃至打架都是解決沖突的辦法,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過往的研究中,王志梅和李志華等〔3,4〕曾利用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方式量表(EMBU)和艾森克兒童問卷來分析家長教育方式與子女性格特征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結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得分與子女的精神質和神經(jīng)質得分呈顯著負相關,而父母的懲罰、嚴厲得分和子女這2個維度的得分顯著正相關。事實上,本次研究中涉及的中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如生氣、苦惱、孤單、恐懼等不良情緒即是神經(jīng)質得分偏高的表現(xiàn),而對他人抱有敵意和吵嘴打架的現(xiàn)象則是精神質得分偏高的表現(xiàn),本次研究結果與王志梅和李志華等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2個研究,包括其他一些關于學生性格和行為特征的研究〔6,7〕,都采取了維度得分的方式來描述和分析相關結果,然而,從概念上講,維度得分比較寬泛,例如精神質的高得分就可能表現(xiàn)為喜歡搗亂,或是對同伴和小動物缺乏感情和關心,亦或是對人抱有敵意以及缺乏是非感,不顧危險等等。因此,上述研究的結果在解釋具體是何種教育方式影響何種性格特征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而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通過前期收集的相關信息,使用自編的家長問卷,同時參考以往研究的維度得分的結果,對具體的教育方式和學生性格特征進行了分析,由此得到的結果更加直觀。該結果對于公眾也更加易于理解,因而可為家長的教育方式提出有針對性的參考建議。
本次研究存在的可能不足在于,由于家長和子女的信息調查來自同一時點,并沒有明顯的時間先后順序,因此,分析結果中某些教育方式和性格特征之間的相關性也有可能是子女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影響了父母,使得父母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該方面的問題需要對家長和子女做進一步的調查訪談來加以證實。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調整錯誤的教育方式,仍然十分必要,否則會更加不利于子女良好性格特征的培養(yǎng)。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為了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的性格特征,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我們對家長的教育方式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關注子女在學習、生活中的想法,多與孩子溝通;(2)采取積極的教育方式,避免體罰的手段;(3)營造親密融洽的家庭氛圍。
1.錢銘怡,夏國華.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2):58-59.
2.曲曉艷,甘怡群,沈秀瓊.青少年人格特點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3(3):288-290.
3.王志梅,王婧.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個性影響的研究.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3):80-83.
4.李國華,李艷祥,王玉霞,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人格、自尊的相關研究.中國民康醫(yī)學雜志,2003,15(4):196-198.
5.Roelofs J,Meesters C,Hume M,et al.On the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and internalizing,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non-clinical children.J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6,15(3):319-332.
6.徐俊芳,韓偉,陳景武.結構方程在醫(yī)學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09,26(4):370-373.
7.王甲娜,劉利,王烈.多層線性模型在班級環(huán)境與學生行為問題研究中的應用.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0,27(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