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互動策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
張玉梅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受其內容單調性的影響,思想政治課程往往成為空洞的說教,單調的灌輸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為了克服這一弊病,根據教育學“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的原則,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運用互動策略。所謂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包括相互討論、相互評價、相互激勵等?;硬呗园◣熒雍蜕?,下面筆者就互動策略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認識。
這是教學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模式。不過師生互動不是教師一廂情愿的“動”或學生被動的“動”,而應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等方式,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開展探究性學習。
引導學生參與互動的目的是讓他們通過親自動腦、動手,把平日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比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qū)服務,指導學生搜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這些踐行課的實際效果如何,關系到能否與社會實踐很好地接軌,關系到學生在實踐中怎么正確運用所學知識等問題。
“激進”創(chuàng)設情趣,“預習”選擇契機,形成信息互動。在上課開始,先播放這樣一段錄像:一旅游景點植被茂密,溪水清澈,動物繁多,環(huán)境幽雅,后因管理不當,人類的亂砍濫伐,污水廢氣隨便排放,變成了草木凋零、風沙肆虐、獸骨遍布的荒野地帶。錄像放完后教師指出,這就是因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然后提出問題: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呢?學生的反映將會很強烈(因為他們身邊有很多類似的問題),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周圍類似的情況,如:周邊工廠的廢氣(大氣污染)、廢水(水污染)的肆意排放,濃霧天氣,沙塵暴頻發(fā),白色污染……對人為因素給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布置預習作業(yè)和任務:分別搜集自己喜歡的和厭惡的自然景觀的照片和資料,并按預先確定的小組(每6人一組,包含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組整理,找出涉及的環(huán)境問題。在這一階段,教師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預習和搜集信息做好鋪墊,學生在搜集整理材料的過程中必然會對他人的材料倍感興趣,互相詢問、互相探聽,形成信息互動。
師生互動中,教師是以整個身心與學生進行交往的,有時要超越學科的界限,有時則要逾越師生的鴻溝。教師只有真正地熱愛學生,熱愛所從事的事業(yè),發(fā)自內心地感到有必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以積極的引導,才會在內心深入產生強有力的動機和力量,并將長遠的動機轉化成行為,與學生融為一體。這些行為就構成相互作用,并為整個互動過程的演進提供準則。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已日益顯示出它獨到的功效與重要地位,生生互動已成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與學生互動的課往往收到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很受學生歡迎。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這一教學模式。
3.1 學習競賽法
組織學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競賽,并把時事、漫畫音樂引進課堂。如課前5~6分鐘讓學生進行時政演講并做簡要評析;選擇教學重點與現(xiàn)實生活中容易產生疑惑的問題,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如在講解“學會合理消費”時,筆者以“使用塑料袋的害處”為主題,組織學生辯論,雙方引經據典,爭得面紅耳赤。經過辯論,教師點評,統(tǒng)一了認識: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好,環(huán)保。這樣既拓寬了教學內容,把書本知識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和多向思維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熱情,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時,針對某些難度不大的重點內容,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每個學生充分準備,選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學生到臺上去講,教師在臺下聽,作出點評;有時把桌凳擺成環(huán)形,便于師生交流、對話和討論。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喚起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實踐能力。
3.2 互動測試法
互動測試法就是學生互相設計題目測試對方。這一做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出題、學生應試”的教學方法,學生有新鮮感、成就感,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筆者經常在新課結束后留5分鐘,讓學生針對當天所學的新課,設計幾個小題目,寫在紙片上,然后學生相互之間交流測試,最后教師把這些小紙片收上來看一看學生設計的題目及測試情況。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64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閆各莊鎮(zhèn)閆各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