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交流工具,已經廣泛的應用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筆者首先回顧教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然后結合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探討其特點及功能。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新課程
一、教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1996年2月15日美國克林頓總統(tǒng)和戈爾副總統(tǒng)宣告了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預言21世紀所有孩子將從使用教育技術中獲益。6月,美國教育部部長賴利公布了美國第一個教育技術計劃:《使美國每一個學生為21世紀的到來做好準備:迎接信息素養(yǎng)挑戰(zhàn)》。該計劃提出硬件、連通性、軟件和專業(yè)發(fā)展是信息技術使用于學校教育并提高教育質量的四大支柱。
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及特點
1.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huán)境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huán)境,能支持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可以支持多種教學模式的開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學過程中完成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師生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以自主學習、小組協(xié)作或遠程學習等方式來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能創(chuàng)設形象逼真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促進學生的學習。
2.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平臺
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平臺,能支持師生關系的平等性。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師生關系將趨向于民主平等,一方面,海量的信息打破了知識的壟斷,沒有高高在上的知識主宰者,也沒有獨一無二的非接受不可的權威,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另一方面,網絡交往的無限性使教學的每個主體最廣泛地參與到教學生活中去,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而師生的真實身份匿藏在虛擬的環(huán)境中,這樣就減少了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師生的交往更趨于平等和開放,教師的作用將作為“平等中的首席”而被重新建構。
3.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能支持師生互動的立體化。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雖然共處一個教學空間,但在教學中相互之間的交互卻極為有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多是以一種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廣播的方式,學生很難有機會系統(tǒng)地向教師表達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學生與學生也很少有機會進行交互。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BBS和電子郵件等實時與非實時交流技術,師生之間以一種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現信息,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實現異地交流。
4.信息技術作為評價工具
信息技術作為評價工具,能支持教學評價多元化。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注重對考試成績的考查,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機械的、終結性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已經不適合教育形式和評價理論的發(fā)展,而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技術優(yōu)勢為評價方式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果,支持學生對學習的反思和總結,為學生學習評價提供了有利的優(yōu)化工具。
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功能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和信息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促進了傳統(tǒng)教育手段走向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形成了以多媒體、網絡、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F在已經涌現出一系列虛擬化的教育環(huán)境,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由此帶來的必然是虛擬教育。虛擬教育可分為校內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內模式是利用局域網開展網上教育,校外模式是利用廣域網進行遠程教育。
1.教學演示
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教師可利用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教學課件,以便清楚地說明講解的結構,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和理論模型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多種感官功能,動耳聽,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讓課堂充滿活躍的學習氛圍。
2.主體交流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通過互聯(lián)網、教育局域網的硬件環(huán)境,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專題質疑、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感情交流,以及師生與外校外地的鏈接,達到快速、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實現知識獲取和能力訓練的最大效益。這種整合模式可以實現個別輔導式的教學,既能代替教師的部分職能,還能較好地實現因材施教,解決因主體個別差異導致的質量失衡問題。
3.研究學習
研究性學習正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科內容,利用多媒體將需要呈現的課程內容,以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進行集成、加工處理轉化成為數字化學習資源,同時根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并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探究、發(fā)現,這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4.構建新知
信息技術可以成為新知識構建的載體,緣在于它與教學整合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這種整合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時,對信息進行重新整理、優(yōu)化組合和加工運用,因而能將大量知識進行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
參考文獻:
?。?]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徐珊.淺析新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問題情景教學[J].科學教育,2008.
?。ㄗ髡邌挝?蘇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