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每個人需要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已有知識的老化越來越快,一個人一生中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不能“受用終生”。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應當注重掌握一些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少有識之士強調(diào),21世紀真正的文盲,將是不會學習、不會自學的“學盲”。歷史課堂上讓學生學會學習就非常必要,教師要嘗試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學習實踐中自己獲得歷史知識,增長才干,真正實現(xiàn)學會學習。
關鍵詞:方法與過程;學習;情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標指出,學校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學會交往、學會審美等。教師要努力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就必須研究怎樣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學習。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要目的,教師教,學生學,學生的歷史知識是由教師“教會”的。因此,這往往造成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知能背離。在新課改中教師要嘗試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學習實踐中自己獲得歷史知識,增長才干。這樣,由教師“教會”變成由學生“學會”,由“知能背離”變成“知能并進”,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學會學習。
一、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一般過程
經(jīng)過實踐探索,結合心理學和教育學中有關學生學習的基本論述,把學生掌握并能自主運用方法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過程概括為如下一種有序的遞進過程,即模仿階段—概括階段—遷移階段—探究階段。
模仿就是說教師的教法對學生的學法起示范作用。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具體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方法揭示出來,并能使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同一問題時也能夠用相關方法去分析。概括就是指學生對所學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合理的提煉并加以掌握,能從所學的方法和思路中抽象出一般化的成分。遷移是指能把已掌握的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應用到與已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新的歷史問題中去,使新的歷史問題得以解決。探究就是指學生盡最大可能把所掌握的方法,在實踐的基礎上,經(jīng)過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思維加工,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在解決復雜的歷史問題時,能成功地運用所學方法并探索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歷史問題及與歷史相關的問題。
如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由教師先講解河姆渡文化的內(nèi)容作示范,學生模仿學習半坡文化的內(nèi)容,并概括完成兩個文化的對比表格,然后對于大汶口文化,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學習。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地域的不同影響文化的不同。這樣就體現(xiàn)了模仿、概括、遷移、探究的學習過程。
二、在課堂上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方法的掌握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的。教師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實施的。
1.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
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占有一定的時間去探索歷史問題,把方法自然、順勢地融于所提出的歷史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在具體課堂操作過程中要擺脫陳舊的一問一答的操作程序,要善于多角度、多層次設計問題,要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差異設計問題。這種問題設計,就是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而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關鍵又在于使問題的情境與學生經(jīng)驗發(fā)生恰當?shù)臎_突。例如我在講到中國現(xiàn)代史中的西安事變時,通過課本提供的材料以及從各種媒體上收集到的史料,讓學生討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還要不要放蔣介石回南京。對這個話題學生們你爭我搶地發(fā)言,最后形成兩種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張學良部下在臨潼捉到蔣介石,送往西安后就該殺;或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就不該放他回南京,總之放走蔣介石是錯的。另一部分認為,在西安事變還沒解決之前是不能殺蔣介石的,而在事變和平解決后更不能殺,因為國共兩黨聯(lián)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來。如果殺了蔣介石,國民黨內(nèi)部就會混亂,會讓日本人乘虛而入,達到他滅亡中國的目的,所以,蔣介石不但不能殺,而且還應放他回南京。諸如此類的討論時常會有,從中不難看出學生利用史料并通過討論,自主學習能力在不斷提高。
2.激發(fā)學生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闡釋了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的作用。根據(jù)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切忌照本宣科,應將歷史知識糅進故事情節(jié)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jié)和生動形象的語言去吸引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教材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例如,我在講《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時,插入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最后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的故事,教育學生只要發(fā)憤圖強,吃苦耐勞,就一定能夠成功。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吸引了學生聽課,德育目標也得到較好的落實。
3.運用多媒體技術,巧現(xiàn)“歷史情境”
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能多角度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情感、注意力和興趣;能有效地突破重點和難點;有更強的交互性,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學習更為主動,有利于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多媒體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延長了課堂教學的“時間”。這樣的教學,能促使學生用多種感官去學,同時也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這時,教師恰當?shù)卦O計問題,學生很快進入思維狀態(tài)。
例如,我在講《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著你離去……”,同時畫面出現(xiàn)《英國割占香港地區(qū)示意圖》、1984年《中英聯(lián)合聲明》簽訂的圖片、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圖片和今日香港社會發(fā)展的有關數(shù)據(jù)資料。然后提出問題:19世紀中期,清政府為什么被迫割香港島給英國?現(xiàn)在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收回香港?說明了什么?以上兩個例子都是通過情景資料的啟發(fā),通過古今對比得出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是由其實力決定的結論。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4.運用比較、對比、類比的方法
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對比、類比,調(diào)動學生進行思考。如世界史上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三次科技革命等內(nèi)容就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5.展示思維過程
?。?)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要注意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把教學過程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進行。把教法與學法聯(lián)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即在具體操作時,教師面對一個一個的歷史問題,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如何去條理、歸納、概括、總結一共有多少個要點,而且要更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根據(jù)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味、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個體能夠運用方法解決學科問題的本能、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及在學生的頭腦內(nèi)部來完成的。因此,要使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必須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要只滿足于學生的自發(fā)暴露,而且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得以誘發(fā)暴露,并且,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這樣,若學生思維的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fā);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也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3)展示經(jīng)典作家和歷史學家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展示經(jīng)典作家和歷史學家的思維過程是很有好處的。
現(xiàn)在歷史學科成為中考科目,復習時要花幾節(jié)課指導學生答題,而且在進行題目訓練時,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尤其重要,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方法
教方法就是指教給學生學習和記憶的方法。這里著重說說記憶方法問題。記憶,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重要方法,然而歷史課本里的歷史知識,一般都是講過一遍后不再復現(xiàn)。這樣,提高記憶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在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過的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講史實、摳概念、理線索、解疑難以及練習、考試等手段,使歷史知識在學生頭腦里留下較深的印象,增強其記憶。此外,在加強學生的理解記憶外,在機械記憶方面,要結合教學,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
?。?)中間突破、上掛下聯(lián)法。記憶典章制度、條約等內(nèi)容,學生最感困難。因此,要打破常規(guī),選其難點進行重點突破。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先記內(nèi)容,然后按照所記憶內(nèi)容,上掛背景,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下聯(lián)“作用”“后果”,加深理解,從而加強記憶。
?。?)濃縮法。將較復雜的歷史內(nèi)容濃縮成若干要點,學生看后一目了然,容易記憶。
?。?)諧音特征法。即用諧音記憶年代。
(4)順序記憶法。是指把歷史事件內(nèi)容用數(shù)學順序編織起來記。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需要記憶的重點也可用順序連起來,即一(一次帝國主義掠奪戰(zhàn)爭)、二(二大侵略集團參戰(zhàn))、三(三條戰(zhàn)線)、四(四大戰(zhàn)役)、五(戰(zhàn)爭跨著五個年頭)。
這些方法的交替使用,都能達到提高學生記憶力的目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們的,不是現(xiàn)成的高樓大廈,而是教他建筑?!钡菍W法不是講出來的,教師不要讓學生死記學習方法,而要誘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單純讓學生時時記住許多學法,他們常常不明白它們的意義,總是隨時學到就隨時忘卻了。學習方法不是用灌輸可以教好的,應該利用一切機會,甚至盡最大可能創(chuàng)造機會,給學生不可缺少的練習和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培養(yǎng)成功以后,便不用借助于記憶,也很自然地使方法發(fā)生作用了,這樣就真正學會了“漁”。
?。ㄗ髡邌挝?南京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