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在此過程中,時代主題轉換構成其理論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因和力量源泉。在中國,圍繞革命和建設時代主題的逐次轉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一次次的飛躍。我們要實現(xiàn)時代主題轉換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關鍵詞:時代主題;轉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
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fā)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感召力。十七屆四中全會強調: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與時代特征相結合,從而創(chuàng)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實質是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其目的是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時代主題的轉換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因和力量源泉。
一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8226;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靠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先進的理論一經人民群眾掌握,也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時代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社會主題、社會結構、社會形態(tài)的總稱,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大的歷史時期,是世界性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2]筆者在此所謂的“時代”,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提出理論、制定戰(zhàn)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據(jù)。它包括主觀性的時代主題和客觀性的時代特征。時代主題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由世界或國內主要矛盾決定的,反映歷史的主要內容和發(fā)展趨勢,并對未來發(fā)展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意義的主要問題。它包含兩層含義:反映需要解決的主要戰(zhàn)略問題;反映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代表著歷史發(fā)展方向、主流和趨勢。時代特征是指某一歷史時期或社會發(fā)展階段所具有的基本狀況。時代特征是時代主題的具體表現(xiàn),時代主題是對時代特征的高度概括,時代特征的發(fā)展變化會引起時代主題的轉換。
“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盵3] (P.284)確定時代主題,必須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標準。也就是說,僅有潛在的發(fā)展趨勢和存在某些客觀事實,但尚未被人們普遍認同,就不能說已成為時代主題;相反,僅僅憑人們某種良好的主觀愿望與主張,而缺乏客觀的歷史依據(jù),同樣也不能將其認定為時代主題。時代主題一經確定,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4]
當人類歷史發(fā)展到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正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適應無產階級破壞舊世界、創(chuàng)建新世界的革命斗爭之時代主題需要,馬克思主義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站在自由資本主義的高度,從社會關系方面考察時代本質,從生產力的層面分析時代的特征。他們指出: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進入到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列寧主義就是適應這一時代特征的需要產生的。列寧提出了“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的科學論斷,明確提出了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
二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昂蟮亍薄ⅰ帮L雨如磐”等正是對這一時代特征的形象生動描述。“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yōu)榘胫趁竦睾椭趁竦氐倪^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5] (P.632)從林則徐“睜眼看世界”,到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尋找救國真理,但都一一失敗了,從根本上說,是由于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的中國人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理論創(chuàng)新引領各方面創(chuàng)新。九十一年前,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這一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了。
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jù)。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把握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時代主題,自覺地把中國無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他們深刻分析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從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fā),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主題,在同黨內右傾和“左”傾錯誤作斗爭的過程中,我們黨創(chuàng)造了三大法寶,倡導了三大作風,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深化了對“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課題的認識。六十一年前,我們黨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中國進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是關于中國革命之正確原則和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時代主題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相結合而產生的第一次飛躍。
三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遵循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的方針,成功實現(xiàn)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拔覀儾坏茐囊粋€舊世界,還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中國的時代主題逐漸由革命轉換為社會主義建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進行了積極而有效的探索。毛澤東較早認識到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率先提出要“以蘇為戒”?!墩撌箨P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都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杰出理論成果。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fā)展生產力。這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時代主題結合起來,探索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先聲。
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及1957年反右派斗爭,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首先,反右派斗爭擴大化,混淆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繼而改變了八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重提“以階級斗爭為綱”,崇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這表明我們黨對于時代主題的認識發(fā)生了嚴重偏差。這導致黨的指導思想出現(xiàn)了兩個發(fā)展趨向:一個是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它包括黨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積累的一些好的實踐經驗;另一個是錯誤的趨向,這是黨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一些錯誤的理論觀點、政策思想和實踐經驗。[6] 此后二十多年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曲折中艱難前行。黨在指導思想上的這兩個趨向,相互競爭、交錯發(fā)展,導致既出現(xiàn)了五十年代末期的糾左、六十年代初期國民經濟調整等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趨向,也出現(xiàn)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嚴重失誤,但極“左”的錯誤路線最終壓倒了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發(fā)展傾向,從而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黨所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yè)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盡管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個別階段、個別領域得到頑強支持,但在總體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實質已經被嚴重顛覆?!盵7]
“文革”結束后的1977—1978年,中國仍然處于彷徨狀態(tài)。中國的時代特征又在悄悄變化,時代主題也要隨之變換。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四
“文革”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這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歷史性課題?!耙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盵8] (P.143)“現(xiàn)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zhàn)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盵9] (P.105)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論勇氣,科學判斷了和平與發(fā)展的世界時代主題,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深刻反思中,理性剖析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撥亂反正及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全黨樹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xiàn)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并初步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中央義無反顧地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飛躍的新起點。改革,作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的時代主題。1980年《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系統(tǒng)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科學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完成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十三大第一次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制定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1992年春天,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科學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提出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開放成敗得失的標準、中國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思想。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基礎,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黨的十五大把反映時代主題的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在國際上,要和平、謀發(fā)展、求合作成為時代潮流;在國內,改革的時代主題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繼承并發(fā)展了鄧小平的改革時代主題觀,準確把握時代特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闡述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命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世紀之交,伴隨世情、國情、黨情的發(fā)展變化,我們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積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chuàng)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已成為黨執(zhí)政十三年的基本經驗。
五
當今世界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在世界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發(fā)展模式多樣化正在成為普遍趨勢;在國內,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敏銳把握時代特征的新脈搏,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果斷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實際上為時代主題定了基調和方向。[10] 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將發(fā)展作為時代主題,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改革開放三十年偉大實踐的精辟詮釋。
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的發(fā)展。新世紀我們黨抓住“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這一課題,提出了堅持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和諧世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思想。中共十七大把科學發(fā)展觀寫入黨章,提出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茖W發(fā)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fā)展,核心是以人為本,根本方法是統(tǒng)籌兼顧,基本要求是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它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有關發(fā)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它深化了我們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的認識。十七大還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念,指出這一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不斷開放發(fā)展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最新成果。
六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毛澤東思想是在戰(zhàn)爭與革命的國際背景下、國內呈現(xiàn)革命的時代主題特征之氣候下應運而生的。在和平與發(fā)展的國際時代主題性質尚未根本改變的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國內建設、改革、發(fā)展等時代主題的逐次轉換而呈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開放的特性。它們都是緊緊圍繞時代主題轉換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產物,是黨和國家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我們要把時代主題轉換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有機結合起來,以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首先,我們要正確完整地理解馬克思主義,這是推進其“中國化”的前提基礎。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理論體系;其次,我們要認清中國國情,把脈階段性時代主題;第三,我們要努力將馬克思主義和本國時代主題結合好,這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道路,譜寫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09-9-19.
[2]梁繼超.時代主題的轉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建中.關于時代主題轉換的若干問題[J].理論探索,2003,(2).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石仲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fā)展[J].中共黨史研究,2006,(4).
[7]張正光、何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49—2009)兩個三十年的比較與啟示[J].理論導刊,2009,(4).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胡岳岷.時代主題與興國要務[J].當代經濟研究,2003,(9).
[責任編輯: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