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丁那些熱衷于全球購物的時尚達人來說,他們對不同貨幣匯率變化的敏感度可能比一些國內的經濟學家更高。一款最新上市的大牌手袋,在歐洲會比日本、香港更為便宜,這算是購物常識;但即使在歐洲市場,可以憑借未來一個月歐元漲跌的判斷來把握購物時機的人,才可以算作具有購物專業(yè)技能。盡管那些潮流品牌可以一夜之間將貨品鋪向全球店鋪,但卻無法在每一個國家都形成絕對統(tǒng)一的價格,這是讓購物變得如此復雜的原因。在全球采用統(tǒng)一貨幣之前,這一問題似乎都難以解決,問題的根源就是不停地變動的匯率。自金融危饑開始,美元、歐元、人民幣等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頗為劇烈,這讓更多的消費者在做境外消費時,不得不拿起訃算器、打開近期匯率走勢圖。
過去一年,歐元因希臘債務問題而頻繁坐上過山車,在主要國際貨幣中波動幅度最大;日元則是大幅升值的貨幣。相對而言,手持人民幣的中國人去歐洲消費,會比日本劃算一些
咨詢公司Sanford Bernstein調查顯示,一籃子路易威登和古奇手袋在中國和日本市場的均價比歐洲市場高30%至50%,一年前則約高1 5%。同種手袋的價格在美國市場比在歐洲市場高20%,一年前則高5%。此價格差距的增大,主要因素來源于近一年內人民幣、日元的升值,以及歐元的貶值。比如歐元區(qū)市場,一年前你需要支付100元才能買下的商品,如今只需要87元,甚至還不到原價的九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