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新課程改革下教學評價的理念,教學評價的要素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和探索,對新課程的評價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課堂教學;評價策略
中國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0)4-017 -01
評價是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和相應的方式方法對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新課程背景下,生物課堂教學應如何來評價?
一、構建新理念
生物新課程要求評課的新理念應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二是促進教師的成長;三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的“教”。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xiàn)的情緒狀態(tài)、交往狀態(tài)、思維狀態(tài)和目標達成狀態(tài)為參考,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
1. 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
在新課程理念下,評課的視角與視點應是能否讓大多數(shù)學生甚至每一個學生實現(xiàn)有效學習和有效發(fā)展。學生知識的增長、學習方法的獲得、技能的訓練、智力的發(fā)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鍛煉、價值觀的形成和學生學習興趣及其變化等,都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所在。一個真正把人的發(fā)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提供時空余地;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是認知的)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會促使課堂中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chǎn)生和對及時反饋提出要求。教學設計就脫去僵硬的外衣顯露出生機。
2.強調教師成長理念
促進教師成長也是新課程聽課評課的新理念之一。依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聽課評課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fā)展。其重點不在于鑒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fā)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fā)展需求。教師的成長與學生的成長是個相輔相成的過程,教師的成長提升了學生的成長,學生的成長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課堂教學質量對教師個體生命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師一輩子從事學校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每一堂課都是教師職業(yè)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更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和自身發(fā)展的組成。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3.重視“以學論教”的理念
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行為表現(xiàn),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即使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教師的創(chuàng)造才能、主導作用是在處理課堂中一系列活的情境中得到發(fā)揮的,這些活的情境向教師的智慧與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zhàn):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過度興奮時,你能否使他們歸于平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你能否給以啟迪?當學生沒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們的力量?
二、把握三要素
1.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包括學習活動參與的廣度、深度與自覺程度,就是要求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必須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沉悶走向活潑。評價時看班級中的全體學生是否積極投入學習,主動思考問題;看教師是否努力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給學生以學習輕松自由、樂趣無限的感覺;看教師是否能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廣泛參與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去。
參與的廣度:(1)看課堂教學中積極參與學習特別是有效學習的人數(shù)。(2)看每一個學生能否主動地調動每一個感官,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嘴”,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3)看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擁有自由權力的廣度,包括學習時間學習的空間,工具,提問權,評議權。
參與的深度: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程度與思考探究的質量生成度。
(1)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程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角色是學習的主體,還是配合教師完成“教案劇”的“配角”或“觀眾”、“聽眾”;學生是否有情緒的安全感、自信心、歸宿感,敢于想象,暢所欲言;學生是否擁有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時空,能否根據(jù)原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結構主動構建新知識。(2)師生、生生互動有效度。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傾聽、交流與表達不同意見,使討論深化。(3)學生提出與解決問題的深刻程度。學生能否有根據(jù)地提出與解決問題,尤其是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
參與的自覺度:學生學習的自覺程度可從兩個指向觀察:(1)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態(tài)度情緒。如學習準備狀態(tài)、學習熱情、興趣、注意狀態(tài)、自信心、進取心、挑戰(zhàn)困難的決心等。(2)學習行為:聽講、記錄、參與討論的發(fā)言深度、與同伴合作的程度等。
2.思維的激活度。即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教學方法、學習活動是否能夠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是否能使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學習中逐步得到發(fā)展提高。
所以,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以教材為平臺,充分挖掘、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3.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即要求新課程下課堂教學必須從過去重認知輕情感、重結論輕過程、重教書輕育人中轉化到知識與技能、方法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一體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