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課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老師的觀點等方面提出疑問,甚至對教師講述的某些觀點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如何對待學生的“逆向”提問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逆向;提問
中國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0)4-096 -01
當前,社會環(huán)境越發(fā)復雜多變,信息傳播也越來越多樣化,致使當代的高中生表現(xiàn)出視野開闊、思想活躍等特點。這樣,在語文課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在課堂上對教材內容、老師觀點等方面提出疑問,甚至對教師講述的某些觀點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我們把學生提出的此類問題稱為“逆向”提問。
如何對待學生的“逆向”提問,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正確認識,端正態(tài)度
語文課承擔著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語用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素質教育任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闭_看待學生的“逆向”提問,則可以大大加強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而那種給提問的學生扣帽子,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的做法,以及自認為學生的提問是有意刁難教師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不可取的。
學生的“逆向”提問一般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內容豐厚,它既包含了學生對教材中的人文知識、基本理念所形成的疑問,也包含著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二是具有一定的深度,有些問題的提出早已超越了他們的年齡及受教育程度;三是有時帶有一定偏激性。對于學生的“逆向”思維,教師一方面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在學生的質疑中及時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的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們缺乏對事物全面了解的能力,看問題難免會以偏概全,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潮也會對學生的思想起到誤導和腐蝕作用,使得他們看問題容易陷入誤區(qū),走向極端。教師應善于正確引導,在曉之以理的同時,還要傳授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素質教育功能。
二、未雨綢繆,防“問”未然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教師要想高屋建瓴為學生解惑答疑,必須在課前充分備課,做好“三備”。一是備教材,教材是實施教學目標的依據(jù)和手段,教師只有熟練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二是備時情,即要把握時代脈搏,了解與教材相關的社會生活中的重點、熱點問題。三是備學情,即把握學生知識結構,了解學生的認識層次。特別要注意了解班級中個別好發(fā)奇問的學生,做到知己知彼,百“問”不殆。
三、堅持原則,注重德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钡@樣有時也會給教師制造尷尬。教師反應要機敏,思路要明確,要善于轉移興奮點,適時的點撥是必要的。
例如,在上孫犁先生的《荷花淀》一課時,有一次講到“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這句話的含義時,有的男生笑了,小聲說:“我和某某藕斷絲連?!边@句話周圍的學生聽到了,我也聽到了,班上他說的那個女孩也聽到了,臉通紅,頭低下去了。這顯然是惡搞,如果批評他,這勢必導致興趣轉移,遠離這個課段的中心,所以我故做耳聾,任其自滅。
可見,教師必要的時候可以小題大做,而在對待尷尬局面時.裝聾作啞和淡淡一句帶過的做法,很多時候都很靈驗。
四、教師主導,討論集思
在課堂教學開展討論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教師應在討論中首先做好引導調控工作。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表現(xiàn)在問題的探討上,教師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包括與老師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xiàn)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但有的老師卻演變成上課時奉行“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原則。堅持一個肯定,在老師的眼里,不管青紅皂白,學生只要開口講話,全是對的,不能說“你錯了”,似乎這樣就是尊重。一次在上公開課時,學生回答問題明顯錯了,于是執(zhí)教老師說道:“說的不對——很好?!弊屓寺犃颂湫苑恰<词故侵饔^內容多了,也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客觀標準。況且,如果學生連面對一句“你錯了”的評價都不能有勇氣接受,將來又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這種一味遷就、信馬由韁、放任自流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個性,實際上是使得學生從小是非不分,弱化耐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