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思維主動發(fā)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生成性。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生成
中國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0)4-081 -01
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我們知道課堂教學中需要預設,但決不能僅僅依靠預設,要隨時審時度勢,預設要根據課堂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的結合起來。在教學中預設要有彈性,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摒棄面面俱到的設計思路,化繁為簡,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我在執(zhí)教《都市精靈》這堂課時,從音樂導入、整體感知到文本解讀、拓展延伸,設計了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談鳥類給城市帶來的好處、目前鳥類的生存狀況及如何保護鳥類和動物和諧共處等,更主要的我?guī)ьI學生走進文本建構知識,觸發(fā)問題生成,由于課前準備的好,處理好課堂有限的生成與預設的關系,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益。學生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不是很難,因此在引導學生誦讀課文,從課文提供的材料去揣摩作者的觀點、感受作者的情懷后,將重點放在體味文章語言蘊含的感情和道理,引導學生聯系社會實際和自己的體驗來正確認識課文所提出的問題,真正從思想上建立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具體教學中,我根據學情有重點地加以指導,而后放手讓學生在小組內自主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讀,或畫,或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二、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情感策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預設
要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應該也只有從“文”入手。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縫隙間尋找解讀的切入口,能促使學生有效感悟。如《都市精靈》第七小節(jié)寫到:“老鴰和燕子在北京已經很稀有了,麻雀經過大圍剿也元氣大傷,都構不成北京的景致了,實在非??上??!睂W生比較容易體會到作者把今昔北京的生活圖景作了對比,流露出惋惜之情。教者可以抓住這一契機,引導思考:“這兒除了惋惜還有什么其他思想感情嗎?我們可以聯系上下文找出關鍵詞?!睂W生會得出其它的結構,諸如:對老鴰的可憐,對都市精靈沒有一個安身之所的可憐、同情,對都市精靈生存狀況的憂慮,對關心都市精靈生存的期望等等。
在語言品讀中,學生實現了與作者的對話,進入了作者情感世界,在重讀文段時自然就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解讀,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源于課文又不拘泥于文本,抓住語言的縫隙,從言語角度預設,語文課堂的生成便會煥發(fā)出語文的生命活力。
三、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平等交流鞏固預設的成果
開放的課堂,教與學之間應該有一個明顯相融的過程,這一過程體現在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中,體現在自由民主的師生對話中。而對話過程中,教師巧用追問,敲打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師生之間的情感和認知在碰撞中匯聚和融合,這樣的融合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積累,是新知生成和建構的前提,這樣的融合,不是為了求同而是為了共享和創(chuàng)造。
我在執(zhí)教魯迅的小說《孔乙己》時,這樣追問:為什么丁舉人家的東西就偷不得呢?學生回答:因為丁舉人是魯鎮(zhèn)有權有勢的人,偷他家的東西會“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的。老師追問:孔乙己真的就不知道偷丁舉人這樣有權有勢的人家是有風險的嗎?學生回答:他可能會知道。老師追問:那他為什么還要偷呢?學生回答:因為他實在是太窮了。老師追問:還有別的原因嗎?學生回答:可能是心理不平衡。老師追問:此話怎講?學生回答:因為他們都是讀書人,憑什么丁舉人他們就有權有勢,而自己卻一無所有。老師抓住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追問,與學生展開對話,引領學生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隱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學就顯得有力度、厚重,主體間有效對話促使學生深度解讀。在相融相生的對話中,學生的生成也就不會只停留在膚淺的表層,長期以往,從語言中品悟,在閱讀中思考,便會形成一種自覺習慣。
四、教師適時的引導能夠提高有效生成的成果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處理課堂生成性問題時往往比較注意“順學”,這無疑是可取的教學思維方向。但是身處靈動課堂環(huán)境的教師更應該依據學生情況,準確把握情勢,由“順學”巧妙地“導學”,將課堂生成的問題巧妙與教學目標結合,有機實現“順學”與“導學”的相融。這樣能夠保證語文課堂教學不至于背離語文學科的特質,達到控制無效生成的情況。
前文述及的《都市精靈》公開教學時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人類怎樣才能克服自己的“霸道行為”,保護好“生存環(huán)境”,與鳥、魚、獸友好相處呢?說說你的看法。
接著,學生陸續(xù)回答出:
我認為最好就要動用法律,給以懲治與制止。我們可以制定有關禁止獵殺,禁止濫捕濫澇的法律,設立保護區(qū)。
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加強宣傳教育:宣傳保護珍稀動物,與動物在同一地帶要友好相處……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生成。我適時的糾正指點,使學生領會到文中的情感傾向,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錯誤,糾正錯誤,控制了錯誤認識的生成。我就順勢引導學生,根據形成的各種認識,進行分析思考就保護環(huán)境,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話題向公眾發(fā)出倡議,借此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