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分析新時期中學物理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提出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造教育的幾點看法以及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關鍵詞] 物理課堂教學 創(chuàng)造性思維 學生
21世紀將是知識經濟占國際經濟主導地位的世紀,也就是知識經濟競爭的世紀,知識經濟的競爭,實質上是技術創(chuàng)新的競爭,知識創(chuàng)新的競爭和創(chuàng)新人才的競爭。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日顯重要,所以實行課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怎樣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呢?
一、精心設計情景,上好第一節(jié)課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像通過演示“三棱鏡分解白光”、“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為今后的奮發(fā)學習打下良好的開端。
二、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學生好奇心,激發(fā)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成長時期,學習情緒容易波動,學習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如果課堂上問題的情景能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就能為創(chuàng)造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可以用實驗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驗的設計要依據(jù)教學內容,直觀、醒目、新穎。
如在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幾塊大的平面鏡互成直角放置,再放置一個紅色的蘋果放在其中的一個平面鏡上,結果有多個像出現(xiàn),馬上就引起了學生新奇的感覺。再如,上初二電路時,我就讓學生畫出班級中兩個電鍵、六盞日光燈之間的連接,讓學生自由的畫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于黑板上不同的連接方法,就可以畫到黑板上,結果學生無拘無束,共畫出十二種連接,最后我在作評講,并演示給學生看。甚至請學生把其中一盞去掉,看另一盞或另兩盞同受一開關控制的情況。這樣,學生學習情緒很高。
三、加強實驗教學
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好動,喜歡實際操作。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如“長度的測量”教學中,讓4位同學用同一米尺分別上臺測量教師講桌的長度,學生各自測量的結果暫時不說,當4位同學都測量完以后,讓他們4人同時上臺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測量結果,由于4人的結果各不相同,必然會使學生感到驚奇。這既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對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教學的展開,有良好的啟迪。此外,也可以讓幾位學生同時準備一個演示實驗,選一位好的在教學時演示,這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
四、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學生思維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思維是活動的核心,而思維一般都是從問題開始。在學習活動中,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和碰撞,就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得到發(fā)揮。
如在浮力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有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簡單的一句話,卻可以引起學生的疑問并進而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關?”并進而提出可能會影響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討論。可見,學生有了思維活動,學生就能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再如,學習重力時,向學生提問:物體不受重力作用時,下列現(xiàn)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會落到地上。B.水從碗中倒不出來。C.人可以倒著走。D.中學生將200千克的石頭舉不起來。這樣一提問,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能做出偉大的發(fā)現(xiàn)”。但在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僅依靠直覺猜測是不夠的,還必須經過邏輯思維的論證和檢驗,而直覺猜測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起點。在學習摩擦時,我們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若沒有摩擦,下列哪些現(xiàn)象是不可能發(fā)生的:A.我們不能坐在教室里學習,也無法寫字。B.房屋會倒塌,磚瓦四處飛濺。C.微風可以沿鐵軌將火車吹動。D.人可以在地上自由行走。通過分析,讓學生知道,我們生存離不開摩擦。通過猜測失去摩擦,物體究竟處于什么狀態(tài),從而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
五、注重學用結合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緣故。因此,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用結合的能力,把物理學活學透。
每當向學生傳授新的物理知識時,都應聯(lián)系它在實際生產或生活中的某些應用,同時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世界,找出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事例。如講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鉈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
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教師可安排指導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可安排學生根據(jù)家用電器的數(shù)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教師要提醒學生處處留心,把所學知識和實際運用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學好物理。
總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fā)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在學習中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