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早讀課一直低效運作。本文力圖從存在問題出發(fā),探索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法,以期提高語文早讀課的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早讀課 有效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一日之計在于晨”,高中語文的早讀課是實現新課標明確提出的“閱讀教學要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要注重個性化閱讀,要能閱讀不同類型文本及掌握相關閱讀方法”要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高一、高二甚至高三的語文早讀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其效率和效果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何科學、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語文早讀課是語文教師必須反思的問題。因為這關乎著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品讀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高中語文早讀課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中語文早讀課還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現象主要有:
1.觀念淡薄
由于對新課程的理念理解的偏差,主管領導、任課教師和學生不同程度地認為高中應重視閱讀、寫作以及重視思維能力的訓練,早讀、朗讀就是“小兒科”,以致早讀課變得單調、乏味、低效。
2.目標不明確
早讀課時間短,讀什么,怎樣讀,學生甚至教師缺乏明確的目標,茫然不知所措,隨意性、盲目性充斥早讀課的實踐中。
3.重形式輕實效
經歷了十年磨練的學生已經對“早讀”感到索然無味,或者摸索出了自己的早讀“真經”,只是為讀而讀。表面上陣勢浩大,實際上濫竽充數,猶如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教師多數走形式,只關注是否在讀,對早讀課成效的關注度不高。
長此以往,非但高中生的朗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難以提高,恐怕學生對語文早讀的興趣甚至對語文的興致也會逐漸萎縮。
二、搞好高中語文早讀的有效途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痹缱x課是語文學習的前沿陣地,面對低效的早讀課,如何讓高中語文早讀課富有成效呢?筆者認為,搞好高中語文早讀應在新課程的理念的指引下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科學反思并積極應對。
第一,轉變觀念,重視早讀。
“讀是思的憑借、悟的前提、說的儲備、寫的基礎”。高中語文早讀課對語文教學有重要意義。
1.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
早讀課是學生每天接觸語文的第一時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最佳時光。教師可以從早讀的氣氛、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科學的管理和設計,燃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積累知識,提高能力
“一日之計在于晨”,對多數高中生來說,早晨是記憶的最佳時期。早讀課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對字詞音、形、義的積累、文化常識的積累以及寫作素材的積累。
在早讀的有效實踐中,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豐富的知識積累會促進高中生的朗讀能力、語言感知能力、審美和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正如葉圣陶、朱自清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所說:“只有反復吟誦,才能作到對課文有親切的體會,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
3.查缺補漏,完善教學
學生可以利用早讀通過熟讀或背誦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查缺補漏。對教師來說,早讀課是掌控語文教學信息反饋的時機,教師能及時發(fā)現學生朗讀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從而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給予糾正。所以,早讀課利用的好也能實現教學相長。
第二,明確目標,制定計劃。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的每冊都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部分。其中“閱讀鑒賞”(見下表)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同時還有“擴展閱讀”和“名著導讀”,形成了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單篇文章到整本書互相結合的閱讀系列。
早讀課是鞏固課堂知識和延伸課外知識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制定或引導學生自己制定合理的早讀目標和可行性計劃,如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甚至天計劃。具體到每一天早讀課,對早讀內容,要明確讀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對早讀要求,要明確是泛讀了解、熟讀領悟還是背誦。師生都應該做到心中有目標、有計劃。并且在目標和計劃制定或規(guī)劃完后,教師要狠抓落實,并且要循序漸進、常抓不懈。
第三,注重技巧,強化質量。
早讀并不是囫圇吞棗地機械背誦名篇佳作,學生必須擁有必要的朗讀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符號標注閱讀材料,如停頓(/)、重讀(▲)、輕讀(~)、快速(>)、慢速(------)等,運用這些符號使學生在早讀時讀準字音、讀清語句、讀出節(jié)奏、情感、風格和意境,進而讀出效果。宋代學者朱熹也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p>
早讀要讀出質量和成效,還要做到讀思結合,在早讀時要結合材料或者教學過程多問幾個為什么,主動質疑、尋找答案。如:作品材料寫了些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對材料中的重難點字、詞、句該怎樣理解?詞語在材料中的感情色彩如何?它們的表達效果如何?……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讀”,以讀促思,以思導讀,讀思結合,才能保證早讀的質量。
第四,注重形式多樣化。
為了保持早讀課的活力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對早讀課的興致,教師要注重早讀課的形式,讓早讀課有波瀾、有色彩進而有成效。
1.范讀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具有示范作用。在閱讀方面,這個示范可以來自教師、學生或多媒體。作為教師,既要做到言傳又要做到身教,對經典的閱讀材料要示范讀,讀出感情,讀出意蘊;并且在早讀課時,教師要準時到達課堂與學生一去樣放聲朗讀,以此示范,激發(fā)學生主動感悟材料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教師可以引導班級中閱讀功底好的學生作出示范,讓其他學生體會和感悟,在客觀的評價中體會閱讀的魅力不僅來自教師還來自身邊的同學。當然在科技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教師完全可以在早讀課中引進多媒體,發(fā)揮多媒體的獨特作用。所謂“近朱者赤”,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讀”功自然會逐步提高。
2.配樂讀
文學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音樂以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能把早讀中的學生帶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在早讀《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有效組織,能使學生在清晰的音樂中體味文中的語言和作者的情感。
3.擴充式讀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朗讀摘抄的經典佳句和美文。這就需要學生廣泛涉獵課外閱讀材料,主動地去搜集摘錄富有價值的美文佳句。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得到較好的鍛煉,在早讀中對那些美文佳句通過熟讀成誦也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得到較好的提高。
總之,教師在高中語文的早讀課教學中,要更新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做到有針對性、有目的性,追求早讀課的高效性,力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教育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