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本解讀是有效教學設(shè)計的前提和基礎(chǔ)。如果有效教學設(shè)計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可以說文本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深入解讀文本,教學設(shè)計這棵大樹才能枝繁葉茂,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無限光彩。
[關(guān)鍵詞] 有效教學設(shè)計 文本解讀 課堂教學
許多的課堂實例說明,成功的閱讀教學,是與有效的課堂教學設(shè)計是密不可分的??梢哉f,成功的文本解讀是有效教學設(shè)計的基礎(chǔ)。如何正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呢?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币馑际钦f:課堂教學要從文本解讀開始,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文中所描繪的圖景和思想情感融為一體,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文本解讀要有重點
大家都知道,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多時候,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課文學不完。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們對文本研讀不夠細,處處抓點,塊塊訓練,結(jié)果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老師教得精疲力竭,學生學得索然無味。俗話說:“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文本解讀也應如此。抓住了文本的重點,就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樣教學才能突出重點,從而使課堂教學精練而高效?!稌呗返臉洹肥且黄逍聝?yōu)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故事有點長,共9個自然段,內(nèi)容一波三折,第一部分寫小鳥認識了一棵會走路的樹,它們雖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但小鳥直到告別始終不知道這棵“小樹”是誰。第二部分寫小鳥認識了小馴鹿,知道了會走路的樹原來是馴鹿一家。
全文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生動活潑,文中設(shè)置懸念,引人入勝,學生在朗讀對話中可以領(lǐng)略到小鳥與馴鹿間的快樂與和諧,從而產(chǎn)生喜愛馴鹿和小鳥,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周老師就是依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確立了以“友情”為主線,通過重溫相識時的美好,體會相處時的快樂,感受相逢時的激動,想象相見時的喜悅四個版塊,體會小鳥與馴鹿間的快樂與和諧。這樣一來,教學避免了面面俱到,使師生能集中精力感悟品味。這樣,課堂教學走向深入成為了可能,從而也避免了課堂教學走馬觀花、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
二、稻花香里說豐年——文本解讀要凸顯語文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所以,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教者應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而和諧地結(jié)合起來。相反,在教學中,如果生硬地隔離了文本這一本來不可分割的特性,將會給我們一種課堂教學技術(shù)味太濃的感覺。
如在教學《小露珠》最后一段時,筆者見一位教師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
小露珠越來越大,在它的滋潤下,向日葵的腰桿越來越,白楊樹的葉子越來越,喇叭花越來越。除了句子中所說的,你還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邊有什么變化?如:揚州城越來越,游客越來越。隨著時光的流逝,爸爸媽媽越來越了,我們越來越了。
我們承認這位教師是用心良苦的,她這樣設(shè)計教學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用“……越來越……”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樣的練習無可厚非,但是換個角度思考一下:訓練是否可以不擇時機呢?是否可以隨意割裂課堂,想練就練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訓練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升華主題,而不是為了訓練而訓練。
而在另一位老師的課堂,筆者看到了這樣的情形,老師利用文中空白處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練說訓練,從而體會小鳥和小樹相處時的快樂。
教學片斷1:
小鳥跟著會走路的樹去了,看見了。
(在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會練說一句話的基礎(chǔ)上,教師又增加了練說的難度,說一段話。)
小鳥跟著會走路的樹去了,看見了;去了 ,看見了;去了,看見了。這些東西真有趣!
為讓學生有話可說,這位教師又展示了一組圖片,既創(chuàng)設(shè)了說話的情境,又給學生提供說話的依據(jù)。因而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說得也非常到位,把小鳥和小樹形影不離,相親相愛,幸??鞓返漠嬅嬲宫F(xiàn)在同學面前,為體會下文不舍的離別和深深的思念打下了伏筆。
教學片斷2:
伴著舒緩的音樂,師描述:在小樹的關(guān)心下,小鳥快樂地成長。有一天,小鳥長大了,要告別小樹,飛往遠方,小樹陪伴小鳥度過了夏天、秋天,現(xiàn)在,小鳥要去南方過冬了,此時,小鳥會說些什么?小樹又會關(guān)照小鳥什么嗎?
文中,相處的快樂帶來了分別的不舍,依依不舍的分別更是從另一方面反襯了相處的快樂。老師抓住“美好交往”這一主線,引導學生想象“快樂的相處”與“不舍的告別”情景,一詳一略兩環(huán)節(jié)的說話訓練,充分利用文本生動有趣的特點,把語文學習和學生的情感經(jīng)驗、想象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在交流、探索中產(chǎn)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
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文本解讀需要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边@就需要教師首先能個性化解讀文本。大量事實證明,教師對文本正確有效的個性解讀,是促進師、生、文本之間的對話,促進學生個性閱讀,同時形成教師教學風格的有效途徑。
每一篇課文都是一個有生命的主體,而讀者也是一個有生命的主體,當生命與生命互相碰撞的時候,就能綻放出五彩斑斕的光彩來,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者以十分傳統(tǒng)的課文朗讀與語言訓練的思路進行教學,教者沒有激情,學生也沒有熱情,所以課堂平淡沉悶,沒有生命的活力。試想,我們換一個思路,在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的基礎(chǔ)上,這樣解讀文本:這篇課文除了講小露珠的美麗以外,是不是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大自然的和諧,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呢?再比如,小露珠有沒有有禮貌地向動物們打招呼呢?再有,這篇課文是按照童話的方式講呢?還是按照記敘文的方式講呢?我想,課堂上學生的思路一定會被打開,學習熱情一定會高漲起來,學生的個性閱讀能力也一定能得到培養(yǎng),課堂教學一定也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