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道德培養(yǎng)
愛國主義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jié)奮斗的一面旗幟,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思想武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教材、課堂主陣地整體有規(guī)劃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應當是有意識、有計劃的過程。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有計劃,要有通盤考慮,就是對某一方面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具體安排也要在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加以落實。
二、通過第二課堂,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且僅有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歷史知識更加具體、形象,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使學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時,也要充分重視第二課堂這一教學活動??筛鶕?jù)課堂教學的需要、學生的特點,結(jié)合自己的要求來進行。
三、利用鄉(xiāng)土史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從愛家到愛國的思想情感
鄉(xiāng)土歷史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鄉(xiāng)土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加強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想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魅力和作用。
四、利用廣泛的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素材,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史料的真實性和內(nèi)容的客觀性。在道德情感領(lǐng)域的教育中贏得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真實、感人、可信,它通過形象具體的行動、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正可謂“細雨潤物”,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滋潤和升華。因此,充分利用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每位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歷史上所有站在時代前列的杰出人物,任何一個推動歷史前進的杰出人物,無一例外都是愛國的。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精忠報國”的岳飛;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使臺灣回歸祖國的鄭成功;辛亥革命時期,為“恢復中華”而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他們用實際行動譜寫的愛祖國、愛人民的贊歌,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為今天的中學生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