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堂 教學評價 “五性“
在新的課程理念之下,其課堂教學評價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我以為,教學評價盡管方式很多,評價的策略也各有取向,但就整個課堂教學而言,還是要把握最根本的要素。
一是全面的目標性。做到“三維目標”有機整合,單項目標適度把握,學生既獲得知識,更提升素養(yǎng)。
“目標性”是課堂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作為教者,必須全力把握好目標的落實。新的課堂教學,其目標又具有多維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三維目標”的整合性落實是對教者的根本要求,也是看教者施教能力和水平的重點所在。每一學科的每一節(jié)課,又都體現(xiàn)出某種單項維度目標,在整合操作的過程中,每個維度的目標都恰到好處,無做作和生硬之嫌。目標落實,就是要達到學生既獲得知識,更提升了素養(yǎng)。
二是教師的主導性。教師既要站在學生前面,即引領,又要融在學生中間,即互動,更要統(tǒng)籌局面,即把握導向。但是,新的課堂教學無論在形式上怎么變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應該是雙主體關系,教師這個主體要研究怎么導,學生這個主體則在教師之主導下積極地去實踐和創(chuàng)新??唇處煹闹鲗ё饔冒l(fā)揮得如何,就是要緊緊盯住上述那三點,就是引領得好不好,互動合作得好不好和教育舵盤把握得好不好,應該說,我們的課堂無論怎么改,也無論怎樣開放,教師都要發(fā)揮責無旁貸的統(tǒng)領作用。
三是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性,歸根結底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實踐者和成功者。換句話說就是問題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疑難讓學生去研究,過程讓學生操作,成功讓學生去興奮、去享受。如果再提高一個層次就是,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有個性特點。我們的學生,就是要自主構建學識,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蘊。
四是科學的過程性。教學過程的核心指導原則是以學定教,操作的取向是恰當選擇教學手段,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意識、能力和品質。應該說,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的過程中,是走向新知識領域的過程,是獲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過程。教學過程評價的要處是環(huán)節(jié)和方法。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生的,是邏輯的,又是有推力的。方法是人本的,智慧的,又是有意義的。評價教學過程,應注意把握角度,更要注重緊緊聯(lián)系實際。
五是教育的實效性。教學的全部都是在育人,教學的終級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德才兼?zhèn)?。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效性體現(xiàn)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和方式追求實效,教學的學識性和人文性凸顯實效,教學的導向性和激勵性生成效益。透過教學的表面,我們要研究教者教學思想的本真性,研究教者教學手段的價值性,研究教者教學所為的育人性。教育的實效性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雙主體科學活動,達成既定目標的最后驗證,沒有實效作保證,整個課堂再漂亮都是虛的。
上述所提“五性”是新課堂教學評價中所應關注的重中之重。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應該是:確立和把握好教學目標,教師要作為實現(xiàn)目標的調控者,而學生就是目標的本身,通過師生有機的科學的活動,以最實惠的效應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