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悟啟發(fā)式閱讀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由教師的預設代替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改變了由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閱讀的課堂上走進生活,語文的閱讀才會更富有詩意和生命力,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才有可能繼承和發(fā)揚。
【關鍵詞】閱讀教學 感悟啟發(fā)式 走進生活
在現(xiàn)實的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沒有真正走進師生的視野,語文閱讀教學很少受到語文教師和師生的重視。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語文課堂上的閱讀往往較為單一,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受到人生的感悟并對中華文化起到繼承和發(fā)揚作用?筆者就自己的切身體會談一點感悟和認識。
一、在閱讀中深受啟發(fā)
讀了《讀者》上的《流逝的古典》一文,對作者對流逝的古典的特殊詮釋而贊賞,對作者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而深深佩服,于是我想到了自己身為一名教師,在教授學生中也存在著作者所提到的種種問題,心頭隱隱感到慚愧。如文中說:
溫習一下這些句子吧:“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那樣明亮的戶外,那樣的四季,那樣的江河岳脈,它們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的天光明澈,那“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貴的動植物已永遠淪為了標本?多少鮮活的生態(tài)活頁從我們的視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詩詞風景像“廣陵散”般成為了遙遠的絕響?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撫摸這些《詩經》句子的時候,我除了對美的巨大感動,內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涼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純真的童年風景、生命與自然最相愛和諧的“蜜月之歲”永遠同我們告別了!閱讀竟成了永訣和追悼!
語文教材中的眾多游記,無論賞三峽、登黃山,還是臨赤壁、游洞庭……除了傳遞水墨畫般的意境外,更有著“遺址”的憑吊和祭奠意義,更有著“黃鶴一去不復返”的絕唱意味!難道我們在對之闡釋時,就只停留在漢語表面的字義上(比如“蒹葭”、“雎鳩”,難道除了“一種植物”、“一種水鳥”,就再也延伸不出別的含義)?除了挖掘莫須有的政治意義和階級分析,難道就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隱隱動容?除了分享審美愉悅,難道就品咂不出“揮別”的憂憤和悲愴?
縱然作者的言辭有偏頗和過激之處,但卻能引發(fā)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狀的擔憂。當今社會,市場經濟繁榮,思想文化多元,人們崇尚時尚,尋找刺激,追求享樂,處處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陷阱。面對浮華浮躁,語文教學應如何做,才能讓我們未來的接班人領悟儒家精髓,傳承千年文化?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如何去引導我們21世紀的接班人?
二、在啟發(fā)中感悟教學
在啟發(fā)下教學是指在平常閱讀中獲得靈感,捕捉住并運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有感于當下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有感于當今的孩子缺乏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識或記憶的狀況下,當我講讀名篇《屈原列傳》時,腦子中突然蹦出以此篇文章為契機談談當代的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屈原的人格精神,讓學生們探討一下傳統(tǒng)文化的淡忘和民族精神的重振的問題。
《屈原列傳》是一篇傳統(tǒng)教材,人教版、蘇教版、魯教版高中語文課本都有選入,可見它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的一篇文言人物傳記,通過記述屈原的生平事跡,表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興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氣和嘆惋之情。如何教、如何教好這樣一類“老”課文,一直是令語文教師頭疼的事情。如果完全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講傳統(tǒng)的觀點,未免是拾人牙慧,“教之無味”??扇绻耆蚱苽鹘y(tǒng),只求創(chuàng)新,則難免脫離實際,使學生不知所云,也違背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與鑒賞文言文的要求。所以我準備在尊重傳統(tǒng),即講解文言知識和領會屈原人格精神的基礎上,不揣鄙陋,談談當代的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屈原的人格精神,就當是拋磚引玉吧。
我開始這樣引導:“大家都喜歡在端午節(jié)時吃棕子、戴香包,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關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讓我們走進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屈原,學習《屈原列傳》,用歷史的眼光去品評屈原。”學生興致很高,都紛紛談起自己所了解的屈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了解史學家筆下的屈原,在梳理完內容后,我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屈原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同學們七嘴八舌,多數(shù)都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而有幾個同學思路打開了,談到了屈原的人品和精神。我順勢引導屈原祠的對聯(lián):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jié);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是啊,屈原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端午節(jié),屈原給我們留下的真正財富是精神和文化。其實,中華民族從不缺少像屈原一樣有“存君興(愛)國”之志的人。他們,共同筑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請大家想想還有誰?
于是同學紛紛舉手:有林則徐、文天祥、蘇武、李四光、錢學森……
這時我非常高興地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那么今天的我們丟掉了什么呢?我清清嗓子:是文化!是精神!……
學生陷入了沉思……
我又繼續(xù)引導:幸好我們還有希望!我看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缶;看到了翩翩起舞的飛天;看到了2000多名表演者手捧竹簡,齊聲誦讀《論語》,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普通話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交織在一起,讓在場的每一個人心中都充滿了強烈的文化自豪感;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古音。
接著我又繼續(xù)引導:其實,我們可以讓中華更美!像屈原立下“興國”的志向一樣,同學們也要立下鴻鵠之志——志潔行廉,自強不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我們共同努力,因為我們:“同祖同宗是炎黃,同根同脈是漢唐,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中國字,爹娘生養(yǎng)我華夏之邦,天地君親堂堂正正的中國心,香火鼎盛我華夏之邦。百家姓里你姓李我姓張,骨血里淌著都是黃河長江;百家姓里你姓趙他姓王,心臟里裝的都是龍族榮光。”(歌曲《百家姓》歌詞)
同學們都在感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美,也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之重。沉痛的心情在深刻的反思中意氣昂揚,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結束了《屈原列傳》的教學,也完成了我的初衷!
三、在啟發(fā)中傳承文化
感悟啟發(fā)式閱讀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由教師的預設代替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改變了由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整個閱讀教學過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將閱讀文本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教師不再是閱讀課堂上話語霸權的控制者,而是變成和學生一起學習、思考、探究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啟發(fā)者,教師的話語不再是一錘定音的話語權威,而只是解讀閱讀文本后提供給學生的一種思考的角度、建議,目的是為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提供思路和參考。
正如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fā)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yǎng)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蔽彝ㄟ^講授《屈原列傳》真正感受到了語文即生活的真理,只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閱讀的課堂上走進生活,語文的閱讀才會更富有詩意和生命力,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才有可能繼承和發(fā)揚!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