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是老師說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自己感悟出來的。但是,作為語文教師要講究方法,適時相機引導??梢韵嘈?,語文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yǎng),語文教師只要對學生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感發(fā),他們就會在成長中不斷地感知、充實人文關懷,就會產(chǎn)生偉大的情感和價值理念。
【關鍵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情感感發(fā) 精神滋養(yǎng) 人文關懷
新課改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著力強調(diào)了培養(yǎng)學生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每一位語文教師有責任做好這項工作。可是要將目標具體落實于課堂上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明確的指導,這里,筆者試圖針對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感發(fā),就筆者所聽或所上的幾節(jié)語文課談幾點看法。
一、不必牽強附會,要真實流露
聽一位初中老師講授《幼時記趣》,在分析“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時,教師提問:“在這里,鞭打蛤蟆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啊?”學生們積極討論回答,課堂精彩紛呈。有的說:“打蛤蟆很好玩。”有的回答:“破壞了他觀之正濃的雅興。”還有更深一層的:“這也是一趣?!彼械穆犝n教師也聽得興趣盎然。
偏偏在這時候,老師再次激勵大家:“同學們,再想一想,還有沒有了?”學生們抓耳撓腮,實在“擠”不出來。教師不得已,自己公布“答案”:鞭打蛤蟆體現(xiàn)了作者懲罰強暴、保護弱小的童心童趣。學生們點頭“哦”,似乎大家都明白了。但是很明顯,學生們“被”情感感發(fā)了,他們根本就沒有體會出來。課后,據(jù)這位教師講,這是教參上的說法,他只有照搬過來,于是他也“被”感發(fā)了。
其實學生的回答就很好了,當時“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二蟲爭斗,蛤蟆攪了“我”的雅興,于是鞭打它,故而這又成了“一趣”。如果蛤蟆恃強凌弱、欺負弱小,作者是“懲罰強暴、保護弱小”,那么,他鞭打蛤蟆呢?不也是恃強凌弱了嗎?學生的回答是如此的合情合理,作為教師就沒有必要過于輕信教參了。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边@是蘇軾對文章的妙論。我想,對于引導學生進行情感感發(fā)也是一樣。千萬不能牽強附會,迷信書本,照搬照套,還想著去自圓其說,最后適得其反。
二、不能非黑即白,要多元感知
很多中國人的思想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較深,“二元論”深入人心。從《易經(jīng)》開始,陰和陽,天和地,一一對應。于是很多人,尤其是孩子對文學影視等作品開口就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不是黑就是白。
學習《漁父》時,我先提問學生:“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學生們略微討論思考就得出答案:“屈原是一個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不茍合、不妥協(xié)、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他是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顯示了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p>
但是接下來就出問題了?!氨疚脑谒茉烨耐瑫r,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他具有怎樣的處世態(tài)度?”學生們答案基本一致:“漁父是一個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反面形象,沒有高尚的人格,用他來反襯屈原的高大。”同學們的思路很明顯,屈原是高尚的,那么漁夫就是不高尚的,是品格低下、卑劣的。
我故意不置可否,只淡淡地說:“大家再來找找文章是如何寫漁父的?把寫他的文字找出來讀一讀,看看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如何?”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們紛紛開始尋找,于是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烊?,不復與言。”
“漁父很瀟灑嘛!”有個學生講?!昂艿?”另一個聲音又起。
學生的眼睛里有些異樣的目光開始閃現(xiàn)。
“為什么?”我抓住時機發(fā)問。
“他勸說屈原不成,無所謂,很坦然淡定地離開?!?/p>
“那么,他為什么不繼續(xù)勸說呢?”
“因為他知道他勸不了屈原吧。”學生不大敢肯定了。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所倡導的。那么,你們看漁父的行為——不可做就不做。他的思想和哪一家的思想比較接近?”
“他是道家的,他是道家的。”
“道家講求什么?”
“無為而治!”學生們異口同聲。
“補充一下,”我笑著說,“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講究適應自然,符合規(guī)律。大家讀過《庖丁解?!?,是不是這樣?”
學生中有人開始思考著。
“那么,漁父是什么形象?”
答案于是慢慢出來了:“漁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作者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tài)。他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tài)度?!?/p>
下課后,我在教學后記中寫道:“學生在確立了一個人物形象之后,于是對另一個人物就非黑即白,而不能深入文本,進行客觀的分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破除這種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思維心理定勢,引導學生學會多元評價。”
三、不可厚此薄彼,要全面分析
在《史記(選修)》中,項羽和劉邦是兩個重要的人物。在對兩人有一定的了解后,讓學生對他們進行評價。學生的答案驚人的一致:項羽是英雄,劉邦是小人。他們覺得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光明磊落,不像劉邦,父親被項羽抓了,卻笑嘻嘻地說:“你我是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你要煮了吃,分我一杯羹?!睂W生對項羽真是傾慕之至。尤其時下的影視作品、學生作文莫不如是,把項羽描繪得英雄神武,而劉邦幾乎就成痞子流氓了。甚至有的學生就拿《神話》來舉例子??磥磉@些對學生的影響極大。一個學生說:“他英雄氣概,力能扛鼎,氣吞山河;他至情至性,一曲《霸王別姬》傳唱千古。劉邦油腔滑調(diào),讓人討厭?!绷硪粋€學生說:“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聽從謀士范增的話,殺掉劉邦,就會奪得天下。天下就姓項了,歷史就會改寫?!彼陌l(fā)言引來一片附和之聲??晌矣X得出了問題了。
于是我引導學生再讀《項羽本紀》最后一段,然后問學生:“這里面說了幾層意思?分別是什么?”學生總結(jié)出兩層,一是他的偉大功績,二是他失敗的原因。我順勢引導:“那么,在鴻門宴,如果項羽殺了劉邦,你以為結(jié)果會如何?”學生們開始思考了。討論開始,爭辯也開始了,有的認為項羽會成功,有的說不會。契機來了。我問學生:“為何不會?請說說理由?!睂W生的思路開始打開,不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好惡,而是開始進行理性的思考。
與此同時,我給學生展示了一些材料。(材料略)
就在這時,有學生站起來說:“項羽有英雄的一面,驍勇善戰(zhàn),所向披靡,但他還有巨大的缺點。我想起了一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他在性格上有缺陷,他目光短淺,貪圖一時之利;他愛慕虛榮,就像個暴發(fā)戶;他有勇無謀,有個大謀士卻不能好好利用,只會迷信武功,用武力開路;他又很殘忍,不懂得體恤百姓??偟膩碚f,他非英雄的一面遠遠超過英雄的一面。”
話音剛落,同學們紛紛鼓掌。我乘熱打鐵進行總結(ji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大錯特錯。太史公也已經(jīng)明確說明了,這是很荒謬的借口。項羽最大的失誤不在于鴻門宴上不殺劉,關鍵在于他的性格。就算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日后照樣會有李邦、張邦、王邦將他打敗。”
我轉(zhuǎn)而再問:“那么,劉邦真有你們剛才說的那樣不堪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開始了百家爭鳴。
最后總結(jié)時,我說:“今天的討論很有意義,既教會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評價一個人,不要一開始就有心理暗示,厚此薄彼,同時也有利于讓我們深深思考,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怎樣的經(jīng)驗教訓,啟迪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p>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西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