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作文教學一直亂象叢生。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除了考試制度之外,還有我們師生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本末倒置的教學。因而,作文教學須要正“本”清“源”,返“樸”歸“真”。
【關鍵詞】作文教學 高考作文 正本清源 返樸歸真
前些年話題作文盛行,宿構套作仿作泛濫,文體模糊的“四不像”涌現(xiàn),作文語言貌似華美卻空洞無物,而中學作文教學也是怎一個“亂”字了得。好在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有了一些可喜的變化,特別是加強了命題的限制性、時效性、思辨性,又保留了話題作文的靈活性,讓考生戴著鐐銬跳舞。而高考閱卷在秉持公正公平、“尺度”統(tǒng)一的原則下,更著眼于審題的精準、材料的鮮活、情感的真摯和表達的個性等方面。期待高考這根指揮棒引領作文教學回歸本源,返樸歸真。
一、正“本”
作文和作文教學都應該堅持以“人”為“本”。這里的“人”就是學生,就是作文主體和作文教學主體。作文是運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心智活動,是一個人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作文不僅是一堂課,它更是個體生命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而作文教學不僅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生命,更在于優(yōu)化思維方式,提升思維能力,提高思維品質。從某個角度講,作文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文化修養(yǎng)、品行個性、人格意志的外化,故而有“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之說。自古就有“欲學作文先學做人”的說法,中國古代講究“文以載道”,葉圣陶與夏丏尊先生合著的《文心》中指出“文心”既是寫作文章的核心,更是寫作者的良心,“以我手寫我心”。
既然作文之“本”就是“人”,那么作文與做人就一致了。作文教學最重要的價值在于確立做人與作文內在合一的文風,推動學生人格情操的健康發(fā)育與成長。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社會、體驗生活,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觀察、理解、想象、創(chuàng)造以及思維能力,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觀察、感受、思考、總結、傾吐生活感悟的過程,是涵養(yǎng)道德情操、升華思想境界、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是豐富知識、探索真理、交流感情、歷練思維的實踐過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作文不再是一種技能,而是學生自我成長、成就優(yōu)秀人生的一座橋梁。
因此,無論是以學生的終生發(fā)展還是應付高考為出發(fā)點,作文教學都不能拋棄“人”這一作文之本,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應按照《語文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規(guī)定,立足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切實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感知、讀悟和練筆的習慣,加強理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境界,促進學生觀照自我、注重自我修養(yǎng)。有了一個不斷提升和完善的“自我”,用“心”寫帶靈性的作文,作文有文品,做人有人品,“文人合一”,正是作文教學和語文教育價值所在。
二、清“源”
作文的“源”無疑就是生活實踐包括閱讀實踐。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生活充實,才會表白出、抒發(fā)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這就是以生活為本源的寫作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弊魑慕虒W就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實踐,細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感悟生活,有心積累整理和表達自己的思悟所得,長期堅持這種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并將之與自己的閱讀體驗感悟相結合,就匯聚成一股涌流不斷的泉源。古人奉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理念,可見讀書和行路都是生活實踐活動,都能廣見博識,包括讀書活動在內的生活實踐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
然而,當今教育環(huán)境之下,學生的生活實踐空間和時間被嚴重制約,“行萬里路”者有幾人?同樣埋頭于題海之中的莘莘學子“讀萬卷書”的又有幾人?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于是乎高中生把小學初中的作文做了一遍又一遍,歷史名人名家被一次次請出來,陳芝麻、爛谷子倒了又倒,這些主旨低幼、材料熟爛、結構模式化和敘述平面化的“套話作文”在話題作文的土壤中瘋漲。而另一方面,教師迫于升學壓力,需要“階段性”成果,不惜代價投機取巧,于是進行一系列“技術型”指導、“套路化”訓練,甚至有一些所謂的名師到處“招搖撞騙”兜售考場作文“速成法”,什么“移花接木”,什么“穿靴戴帽”,還有“萬能素材”、“萬能開頭”之類的……于是成千上萬的“屈原向我們走來……”這種套作宿構泛濫,敷衍成文,看似文采飛揚,實則空洞無物。此種情形實在堪憂!
好在從2008年起高考作文命題的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對現(xiàn)實生活和人文的關注,閃現(xiàn)了回歸生活、返樸歸真的曙光。如2008全國卷“抗震救災”、四川卷“堅強”、安徽卷“帶著感動出發(fā)”一舉突破維持了十幾年的“規(guī)避社會熱點”的禁區(qū);2009—2010年則再上一個臺階,江蘇卷“品味時尚”及“綠色生活”、江西卷“議獸首拍賣”等等,這些關注時代、貼近現(xiàn)實的命題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身邊的事和物,引向關注我們生活的世界乃至地球。希望這一正確的導向能延續(xù)下去,引導學生關心時事和現(xiàn)實社會,了解平凡世界中的點滴細節(jié),對人生進行思考,積累寫作材料,真正做到“文章合為時而著”,這樣才能厚積薄發(fā)、文思泉涌。同時也希望這一正確的導向能引領中學作文教學重新回歸生活這一本源上來。
三、返“樸”
樸實自然應該是中學生作文的本色,更應該成為學生習作追求的風格和境界。中學生作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或華麗,或樸實,或典雅,但作為一種寫作境界來說,樸實自然遠勝過語言浮華而不實的作文。在感人的場面、震撼的事實、巨大的幸福或痛苦等面前一切語言和技巧都是蒼白的。巴金說:寫作最大的技巧就是無技巧。巴金年輕時寫的散文,語言是比較華麗的,而晚年的《隨想錄》,語言就非常樸實,幾乎不加任何修飾,但較之他先前的散文,更具激蕩人心的力量。所以,樸實不僅是作文本應具有的特色,更是人生練達后的一種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樸實也可看作是一個人作文成熟的標志。
中學生的作文技巧和語言本就不豐富,時常是“心里有話說不出”,或“愛你在心口難開”,要么是“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更有甚者“滿紙荒唐言”,猶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不知所云。但是學生們偏要所謂的“美文”,死記硬背優(yōu)美語段,到處“倒賣兜售”,于是考場作文中到處充斥著尋章摘句的鋪陳和矯揉造作的“匠氣”,然而,那種“美”是模仿之華麗,那種“文”是技巧之文彩,少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與清純,多了“濃妝淡抹”的脂粉與俗氣。教師為了獲得短期效應,有時也只能拔苗助長,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教授一些投機取巧的技巧和方法,指導學生怎么模仿、借鑒乃至創(chuàng)新。于是排比段層出不窮,創(chuàng)新文體不斷問世,從“產品說明書”到“醫(yī)院診斷報告”,從“文言小說”到“新版名著”,真可謂令人耳目一新,而在這些標新立異的語言和形式背后,又有多少激蕩人心、觸動靈魂的東西呢?文章的本質在于“載道”,語言、形式是“道”的載體,“本末”豈可倒置?
真正優(yōu)秀的作文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用自然樸實的文字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能激發(fā)讀者內心的共鳴。好文章是不需要刻意包裝的,只要內容實在,語言樸素一點并無大礙。如2008年上海一位考生用樸實的文筆把民工子女的生存狀態(tài)很真實地描繪出來,文字流暢卻并無炫耀,精準的視角和恰如其分的表達,自然流露了作者對同齡人的關注和同情,言為心聲,該文獲得所有閱卷老師的一致好評,并最終贏得滿分。由此可見,作文只要有獨到的視角、鮮活豐富的素材、深摯的旨意以及規(guī)范的表達,就算沒有精美的語句和精巧的構思,同樣可以獲得成功,贏得高分。當然,現(xiàn)在中學生作文對文字的優(yōu)美、文辭的華麗的這種追求,對提高語言表現(xiàn)力也是有幫助的,但我們必須避免陷入“華而不實”、“為作文而作文”的泥潭。
四、歸“真”
作文應該回歸表現(xiàn)“真實的自我”,作文教學“歸真”的核心是回到學生自由地表達“自我個性”上。也就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我們的學生要“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強調“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新課程倡導學生要“做生活的觀察者和思考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展現(xiàn)個性化的情感體驗,讓寫作文成為表達心靈的需要”。好作文無不是作者真實生活、真情實感的個性化藝術再現(xiàn),決不是千篇一律、萬人一腔的模式化產品。
然而,“在話題作文虛浮繁榮背后,“偽化”現(xiàn)象嚴重,加上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育形成了學生的雙重人格,作文不再是學生真實生活、情感心跡的自然流露,而成了不同場合說的“應景話”、“套話”或是“違心之論”。高考作文中竟出現(xiàn)了頗為壯觀的“借尸還魂”、“錄鬼簿”,何永康教授曾有戲言:“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羅江上跳水,項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馬遷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宮刑,韓信干脆賴在別人的胯下不起來了。學生一寫到李白便是‘酒入豪腸,三分嘯成劍氣,七分釀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一提陶淵明便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這些作文中,已看不到學生的真實的想法,只有口是心非的虛偽,連學生自己看著都厭煩了?!?/p>
禍福相倚,這種嚴重“失真”的“套話作文”的泛濫倒逼出命題方向的改變,近三年高考作文中貼近現(xiàn)代生活、關注時代發(fā)展、充滿人文關懷的好題紛紛登場,重新引領學生作文回歸生活、回歸自我,以真實生活為本源,去熱愛生活、關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濃縮生活,最后用個性化去表現(xiàn)生活。相信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將作文教學真正匯入生活的清泉,把作文能力的提高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發(fā)展等生命需求之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蘇苑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