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與價值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它不是以真為對象,而是以善為尺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認為,對于善的評價既要遵循物的尺度,更要遵循人的尺度,保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兩極張力。而把握善的評價的兩極張力,最根本的是凸顯人的尺度,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準。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評價本身并非目的,必須以評價的結果范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和行為方式,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評價觀自覺地轉化為黨的方針政策,從而引出了預期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價值;評價觀;特點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12-0016-04
評價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它與價值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即主體通過對客體某種價值屬性的認識而形成價值命題。主體的評價活動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往往要以一定的標準作為價值評價的判據(jù),并且以評價結果為指南規(guī)范人們的實踐活動和行為方式,以便引出理想的實踐效果。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價值評價觀,并用以分析社會現(xiàn)象,確定路線方針,指導社會實踐,范導行為方式,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評價理論。
一、把握評價的兩極張力
評價可以指向不同的客體屬性,諸如自然的和社會的、物質的和精神的,也可以指向由這些事物屬性與主體之間構成的價值關系。評價包括評價主體、客體和中介,其中主體和客體是評價構成要素中的兩極,但這并不是我們關于評價兩極張力的所指。
馬克思立足于唯物的辯證的觀點,就評價提出了“兩個尺度”的重要思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前者是關于“真”的評價,檢驗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后者是關于“善”的評價,檢驗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是否合乎主體的需要和目的。由于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并不是絕然分離的,因此,評價的兩個尺度具有統(tǒng)一性,也就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問題。只不過對于真的評價側重于物的尺度,而對于善的評價側重于人的尺度。從真的評價尺度和善的評價尺度的區(qū)別而言,它們也可以被看成兩極,但這也不是我們要說的兩極張力。
我們這里所說的兩極張力是相對于善的論域而言的,或者說是善的評價中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它們都屬于合目的性的內容。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評價觀著眼于社會改革與發(fā)展,把馬克思“兩個尺度”的思想運用于善的評價,規(guī)定了善的評價的正確標準(尺度)。
毛澤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中正確把握善的評價兩極張力的開拓者。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針對由不同階級、不同政黨組成的聯(lián)合政府的性質和任務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明確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xiàn)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① 毛澤東的這一思想涉及善的評價的兩個標準,一是物的標準,即是否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二是人的標準,即是否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如果說毛澤東在這里提出的兩個標準中物的標準(生產力標準)高于人的標準的話,那么,往后的論述則凸顯了人的標準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雹?這里有兩個關鍵詞:“廣大人民群眾”和“最高標準”?!皬V大人民群眾”這個關鍵詞突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最高標準”這個關鍵詞確立了人的標準的特殊地位。當時,新民主主義革命正在進行,舊的政權并沒有徹底推翻,新的政權只是在局部范圍內建立。在那樣的背景下毛澤東就善的評價的兩個標準發(fā)表上述見解,不僅可以范導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最大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方式,引導其他參政黨同情或參與革命,而且可以幫助黨和人民揭露反動派的丑惡嘴臉。
新中國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的價值評價觀發(fā)生了偏差,其主要表現(xiàn)有二:一是批判所謂“唯生產力論”,以階級斗爭綱,而忽視經(jīng)濟建設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倒頭來經(jīng)濟臨近崩潰的邊緣。這事實上是拋棄物的尺度評價觀的產物。二是目中無“人”,人民的權利得不到維護和尊重,甚至于合法的權益也被侵犯。這事實上是拋棄人的尺度評價觀的結果。這種既沒有物的尺度也沒有人的尺度的價值評價觀,與社會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改革開放后,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人們的價值評價觀開始系統(tǒng)革新,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重新進入人們價值評價的視野。然而,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事業(yè),許多工作是超越傳統(tǒng)的。于是,一項改革政策方針的出臺往往引起人們的不同看法乃至抵觸情緒。究其原因,固然有慣性思維的影響,同時也折射出人們價值評價觀不合時宜。有鑒于此,鄧小平從不同角度發(fā)表看法,闡明了評價美丑善惡的正確標準,從而澄清了人們的模糊認識。首先,鄧小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就領導活動的“善”強調了物的標準和人的標準。鄧小平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xiàn)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雹?其次,鄧小平又就政策的價值取向闡明了物的標準和人的標準。他說:“社會主義經(jīng)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fā)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雹?最后,鄧小平還就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強調了物的標準和人的標準。鄧小平指出:“各項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fā)達,作為衡量做得對或不對的標準?!雹?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對價值評價標準作出了總結性的論述:“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⑥ 雖然鄧小平談論問題的場合不同、涉及的對象不同、內容的側重不同,但他對于價值評價始終堅持了物的標準和人的標準的統(tǒng)一。正因如此,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活動、方針政策以及全局工作才有了遵循,從而推動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正如整個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體系一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評價觀也是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堅持物的標準和人的標準的統(tǒng)一的同時,更突出人的標準。
二、凸顯評價的主體尺度
在善的論域,評價的兩個尺度是不可分割的。沒有物的尺度,人的尺度就失去了基礎和意義;沒有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就失去了目標和歸宿。但是,兩個尺度的具體取向不同,在善的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物有物的作用,人有人的尊嚴。那么,究竟應該以物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對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在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作出了科學回答。
任何一個社會,人民群眾都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體,只不過因歷史條件的不同其主體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而已。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既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也是價值評價的主體,因而,價值評價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尺度。離開這個尺度的評價是難以得出正確結論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評價觀的根本特點正是凸顯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尺度。
歷史步入新世紀后,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叭齻€代表”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從內在關系來說,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其目的都在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最終都要落實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江澤民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利益?!雹哂纱丝梢?,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的確定,引起了執(zhí)政理念的革新,這就是江澤民所說的:“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xiàn)人民利益的一致性。”⑧ 在這里,“三個堅持”和“三個一致性”,都落實到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評價標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通過對“三個代表”內在關聯(lián)的辯證把握,闡明了人民群眾這個評價標準的根本性,而且還論證了堅持這個標準的理論依據(jù)和現(xiàn)實根據(jù)。首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評價標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胡錦濤2003年7月1日在“三個代表”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體。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浴血奮戰(zhàn)推翻“三座大山”,還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抑或是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都離不開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要以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標準。堅持這個標準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背離這個標準就是歷史唯心主義。唯心史觀否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當然就否認把人民群眾作為價值評價的標準。其次,堅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最高評價標準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歷史和現(xiàn)實無不表明: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人心背向,也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具有先進性的試金石。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的講話中告誡全黨:“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先進性?!北3贮h的先進性,就必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評價標準。這是歷史的經(jīng)驗,也是現(xiàn)實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幾年來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內涵日臻完善。這標示著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理念的創(chuàng)新。由此表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價值評價標準的立場更加堅定、表達更加明確、特色更加鮮明。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以人為本,是價值目標,也是評價標準。科學發(fā)展觀關于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分別從發(fā)展的目的、發(fā)展的動力以及發(fā)展成果的歸宿等方面凸顯了價值評價的根本尺度——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凸顯價值評價的主體尺度,并不會導致否認或忽視物的尺度。因為兩個尺度在善的論域是辯證統(tǒng)一的。然而,任何矛盾著的兩個方面都有主次之分,善的評價的兩個尺度不能相提并論,物的尺度無疑是極其重要的,但它必須服從于人的尺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所彰顯的就是人的尺度,表征著兩個尺度中人的尺度的主導地位。
三、注重評價的實踐功效
評價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評價雖然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但與一般認識活動一樣,也必須實現(xiàn)由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所不同的是,由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在于實現(xiàn)、檢驗和發(fā)展真理,而評價性的認識向實踐飛躍,不僅以真理性的認識為先決條件,更重要的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為尺度去范導人們的行為方式。這就是說,評價的結果必須指向善,引導善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是以“政治掛帥”的虛空精神為滿足,而是從實際出發(fā),追求現(xiàn)實的即可供廣大人民群眾享受的利益為目標。講究評價的實踐功效并非“實用主義”,而是務實的現(xiàn)實追求,是避免政治空談,把正確的評價結果轉化為實踐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方針政策,進而引領中國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評價都有實踐功效,但我們應該區(qū)別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實踐功效。積極的實踐功效來自于正確的評價觀,消極的實踐功效源自于錯誤的評價觀。我們知道,窮與富,是人們評價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一個標準。傳統(tǒng)觀念由于受平均主義思維方式的影響,尤其是由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錯誤理解,因而對于社會主義的評價缺乏正確的標準,甚至是采取完全錯誤的標準,比如把資本主義與富聯(lián)系在一起,而把社會主義與窮聯(lián)系在一起,似乎富并不光彩,窮則可以稱道。于是乎,出現(xiàn)了所謂寧要社會主義的窮,而不要資本主義的富的奇談怪論。曾幾何時,“寧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社會主義的晚點,不要資本主義的正點”、“寧要沒有文化的勞動者,不要有文化的剝削者”等廣泛流傳。如此荒誕的評價標準在實踐中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出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大政策。鄧小平指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速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雹?“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fā)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xiàn)共同富裕。”⑩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是在徹底顛覆以往錯誤價值評價觀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也是由正確價值評價觀所生成的積極實踐功效。由此可見,評價標準正確與否,對實踐所產生的效果截然相反。沒有正確的價值評價觀,就沒有實踐活動的成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共同富裕的大政策,由于系統(tǒng)革新評價觀,進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新局面。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注重評價的實踐功效,不僅表現(xiàn)為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撥亂反正,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且表現(xiàn)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聚焦于改善民生,并為此推進體制創(chuàng)新和政策創(chuàng)新。其中,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擴大就業(yè)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會管理等逐漸提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黨的十七大報告專門論述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并基于價值評價的新觀念提出了許多新的政策和舉措。在教育方面,基于教育公平的價值判斷,強調育人為本、德育優(yōu)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就業(yè)方面,基于就業(yè)是民生之本的價值判斷,強調實施積極的就業(yè)政策,擴大就業(yè)規(guī)模,改善就業(yè)結構,使更多的勞動者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在收入方面,基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價值判斷,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社會保障方面,基于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的價值判斷,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全民健康方面,基于健康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的價值判斷,強調堅持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在社會管理方面,基于社會穩(wěn)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fā)展的重要前提的價值判斷,強調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所有這些無不表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評價觀并沒有止步于評價本身,而是以評價為范導,指引實踐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和政策創(chuàng)新。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價值評價也是如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評價觀,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又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進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躍遷。注重價值評價觀的實踐功效,是價值評價的應然,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價值評價觀的一大特色。
注釋:
①②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1096頁。
③④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314頁。
⑤⑥⑨⑩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72、166、172頁。
⑦⑧《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79頁。
作者簡介:肖新發(fā),男,1953年生,湖北天門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教授,湖北武漢,430205。
(責任編輯 劉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