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教學中,我們經常碰到脾氣倔強的學生專跟教師“作對”。學習動作時,教師要求這樣做,他卻不理睬,偏要那樣做;犯了錯誤后,你對他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他不但不聽,反而擺出一副不服氣的樣子,跟你唱對臺戲等等。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做逆反心理。這種心理是指一種較為穩(wěn)定的、對外環(huán)境的刺激產生與一般人對立的或相反的情緒體驗的行為傾向。
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復雜的。首先與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關。學生在兒童時期似乎都是把家長、教師視為絕對權威,唯命是從。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變?yōu)槌謶岩傻难酃?、批判的態(tài)度看待成人習以為常的規(guī)則、習俗、見解,反對以一種程式、一個模式學習和工作,而追求新鮮事物。但是,學生發(fā)展起來的這種獨立的批判性思維的意向與他們實際掌握的知識和積累的社會經驗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以致他們的思想、行動、言語往往是偏激的、過頭的,缺乏辯證的眼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因此,容易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其次,教師的教育方法不當,這是導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觀因素。
分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育方法簡單,態(tài)度粗暴。如有的教師對待掌握技術動作差、成績提高慢的學生,不是主動幫助他們分析錯誤動作,找出錯誤原因及改進方法,而是罵他們“笨”“死腦筋”,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有的教師對待學生的點滴過失,喜歡小題大做,任意夸張,或者揪住不放,整天掛在嘴邊,使學生覺得教師是在與自己過不去而產生抵觸情緒。
(2)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不一視同仁。如有的教師以學生成績、印象及相貌處理問題,以自己個人的好惡來對待學生。在教學中,學生甲違犯課堂紀律或不按教師的要求練習,因他是技術尖子,教師不批評、不教育,聽之任之,視而不見,無動于衷;而當學生乙出現(xiàn)類似問題時,教師則嚴加指責,點名批評,甚至體罰。這樣處理問題會使學生乙認為教師偏心,拿自己出氣,不值得信賴、尊敬,并表現(xiàn)出明顯的反感。如果經常這樣,還會引起學生報復心理,凡事你不說則罷,一說他便跟你作對,你叫他這樣,他偏要那樣,并且還會對教師反感而不愿上體育課及參加體育鍛煉。
(3)教師的要求過高,脫離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可能,學生不愿接受。如教師不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狀況與素質水平,上課時安排的運動量太大,或練習的難度過高,或硬性規(guī)定完成的數(shù)量,學生感到沒辦法完成,只好消極對待,采取偷工減料的辦法應付,而教師又強制其接受,這樣便會使學生產生與教師相對立的情緒,形成逆反心理。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因素,如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等等,也會導致逆反心理。學生的逆反心理,常常給教學工作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只有減輕和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解除師生的對立情緒,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感情。和學生有了感情,交心知心,教育工作便好做了。例如同樣的批評,如果師生之間感情較好,學生對教師的批評不反感,能虛心接受,而且認為這樣教師對自己的愛護、關心,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反之,學生就可能認為教師的批評是故意找“茬”,吹毛求疵,因而產生抵觸情緒。所以,與學生建立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適當。只有要求適當,學生才容易接受。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宜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為此,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定出不同的標準,讓不同的學生去實現(xiàn)不同的目標。千篇一律的教學要求不僅不能達到規(guī)定的目的,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心理、生理發(fā)展。
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始終是,盡可能對人提出較多的要求,但同時盡可能提高對人的尊重?!笨梢哉f,自尊心是一個人積極向上、努力克服缺點的內部動力。因此,教師不要壓制學生,而要尊重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學習和改正錯誤缺點。如果在教育中對學生不尊重,對他們諷刺挖苦,甚至斥責、辱罵、體罰,其結果往往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另外,教師對學生應一視同仁,切不可厚此薄彼,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嚴格要求。還應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學生明辨是非,懂得該怎么樣做而不應怎么做,等等。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水平。學生的逆反心理的產生和形成,是影響教學質量提高的原因之一,應具體對待,找出原因,不斷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水平,從而使自己的業(yè)務水平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連云港市贛榆縣沙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