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沒有米,巧婦難以做出飯來;考場上,沒有材料,考生也難以寫出佳作來。考場上面對指定的作文文題,原有材料儲備不足,再加上精神高度緊張,很多考生搜腸刮肚,也找不出典型的材料,最后只好無奈地喊幾句空話,或者東拼西湊,湊足800字應付了事。更有甚者,連800字的字數(shù)要求都無法達到,得分可想而知。無米下炊,成為考場上困擾莘莘學子寫作的最大難題。
其實,對于具備一定寫作功底的考生來說,考場作文時,即使沒有材料,也可以臨場發(fā)揮,急中生智,成就一篇差強人意、損失不大的作文。不至于因為沒有材料,就無從下筆,甚至連基本的表情達意都做不到了。恰如沒有米,如果是巧婦,便也可尋找到米之外的其他可吃的東西。
如何于遭遇無“米”的現(xiàn)實中“巧”借資源?筆者認為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巧”處理:
一、巧“創(chuàng)造”
所謂巧“創(chuàng)造”,就是對所給的原材料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對精練、簡短的原材料進行拓展,敷衍成文,或者根據(jù)原材料的提示,在原有基礎上借題發(fā)揮。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形式大都是“材料+解讀+題目”的構成方式。當面對文題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時,不要緊張,要認真審視所給材料,從中找出突破口。如果適合寫敘事性文體,考生可以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的翅膀,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拓展引申,聯(lián)系到相關事例,并運用精彩紛呈的細節(jié)描寫,演繹故事,塑造人物,凸顯主旨。如果適合寫論說性文體,考生就可以對材料進行概括歸類,再借題發(fā)揮,逐層論述,敘議結合,表明觀點。
如2009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作文題“我說90后”。材料匱乏的考生,可以從該話題的材料表述上挖掘寶藏。材料表明三種“說”的態(tài)度:贊賞、憂慮和理解??忌梢詫懗勺h論文,聯(lián)想“90”后身上讓人贊賞的、憂慮的、理解的行為,然后對這些行為進行分析、評價,結合自我認識,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材料,從而完成議論文的論證過程。
二、巧“渲染”
敘事性和抒情性的文體,都可以在文中進行環(huán)境描寫。對環(huán)境的著力描繪,即為渲染。那些安排在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出色的環(huán)境描寫,既能為情節(jié)的發(fā)展提供背景,對人物形象進行烘托,又能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如2009年高考語文浙江卷作文題“綠葉對根的情意”,其材料本身就充滿詩意。有位考生很高明,在“遙行處,思念無眠”的思鄉(xiāng)之作中開頭寫道:“夜,那樣靜,安撫著晝的躍動,開始沉寂。西風獵獵,破窗而入,拂過那陳舊的燭臺,只與那如水的月影邂逅?!苯Y尾又寫道:“月色茫茫,細雨如絲;雨如絲,月如鉤。”中間也有大量例如彎月、細雨、流水的描寫,意象不多,卻是常見常用的。對這些意象巧加點綴,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反復使用,連綴成文,竟也能把對江南的故鄉(xiāng)之思烘托得深摯纏綿,意境幽遠。
三、巧“翻新”
舊材料,新角度,多方挖掘。平時大量積累的詩詞,是考場作文豐富的資源。大量耳熟能詳?shù)拿跃?,可以直接作為材料運用。如果自己所積累的材料不適合此次作文題,考生可以對詩句等進行靈活改動,或仿寫,使之能為觀點服務。如一篇佳作《欲望——心的隔離區(qū)》:
問世間私欲為何物,直叫人邪心四起,溝壑百出。魏徵有言曰: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誡。然而能自誡者有多少呢?開頭一句化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以身相許”。
改動字詞甚至逆向發(fā)揮,貼切妥當,真可謂妙趣橫生。
四、巧“借用”
試卷本身的文本材料,尤其是文言文閱讀與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信息廣泛,內(nèi)容豐富,語言或優(yōu)美或富含哲理??忌蓮闹斜M力尋找與考場作文立意有聯(lián)系的地方,“就地打滾”,也不失為材料匱乏時的補充。
可見,即使沒有米,照樣可以做出飯來,關鍵在于要充分發(fā)揮“巧”的妙處。因此,當考場作文時發(fā)現(xiàn)沒有相應的材料儲備時,考生要靈活調(diào)動思維,盡力彌補。當然,這只能亡羊補牢,實屬萬般無奈之舉。
當然,如果平時的每次作文都說自己“沒有材料”,那么要在考場上寫出好作文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考生在平時就要多積累素材,奠定扎實的寫作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