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整理古籍線裝書時,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部書名叫《第一才子書》,又叫《四大奇書第一種》,好奇怪的書名,翻開一看原來是《三國演義》。既然是眾人皆知的《三國演義》,為何又叫《四大奇書第一種》?有第一種那肯定有第二種、第三種……?為什么又叫《第一才子書》?帶著諸多問題,我查閱收集了有關材料,現(xiàn)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綜述如下:
對于中國古典文學,今天大多數(shù)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說起“十大才子書”,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書”不但讀書人幾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尋來一睹為快。清代咸豐年間,有人曾說:“讀書人案頭無《西廂》《花箋》二書,便非會讀書人?!笨梢娒小笆蟛抛訒敝械摹段鲙?、《花箋》在當時的影響不亞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早年“十大才子書”的排序是:第一《三國演義》,元末羅貫中著,清初毛宗崗評點。第二《好逑傳》,又名《俠義風月傳》、《俠義好逑傳》,清初名教中人(又名華陽散人)編次,游方外客批閱。第三《玉嬌梨》,又名《雙美奇緣》,明末清初荑荻散人(又稱荻岸山人、荻岸散人)編次,天花藏主人評點批注。第四《平山冷燕》,清初佚名氏著,荻岸山人編次,天花藏主人評點批注。第五《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金圣嘆評點批注。第六《西廂記》,元代王實甫著,金圣嘆評點批注。第七《琵琶記》,元代高明著,明末清初毛綸評點批注。第八《花箋記》,明末清初作,作者佚名,靜凈齋主人鐘戴蒼評點批注。第九《捉鬼傳》,清初樵云山人編次。第十《駐春園》,又名《雙美緣》,清中葉吳航野客編次,水箬散人評點批注?!笆蟛抛訒钡男纬?,在文學發(fā)展史上有不可忽視的意義?!笆蟛抛訒敝械囊恍┳髌凡粌H對于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對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這些作品,刻畫了我國古代各種類型的人物和他們所處的生活場景,由三國時代的群雄競起和紛爭,到宋朝的農(nóng)民起義及元明清各朝代種種紛繁曲折的故事。
那么“十大才子書”因何被人們淡忘了呢?由于文學藝術的進一步繁榮與發(fā)展,提高了人們文學藝術的審美水準,“十大才子書”制定的序列在當時可能有其合理性,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同,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學藝術上必然也會出現(xiàn)更優(yōu)秀的作品。在小說方面,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戲曲方面,有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人們此時再看“十大才子書”中一些作品,便覺得不足道了,“十大才子書”就逐漸被歷史煙塵所淹沒。另一個原因是歷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中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人的要求和改造。20世紀后,關于文學的社會性、階級性引起過多次爭論,認為文學要為社會、為人生服務逐漸成為主流;發(fā)展到后來,更進一步強調文學的階級性,強調文學要為階級斗爭服務,那些言情小說、武俠小說以及歌頌官老爺?shù)墓感≌f,被擯除于文學主流之外,而《玉嬌梨》等才子佳人小說,就更不足道了。
《四大奇書第一種》又是怎么來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人把我國的“四大名著”和“四大奇書”混為一談,其實不然。《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說中最為出色的四部作品,這四部被稱為“四大奇書”的作品現(xiàn)在已公認為中國文學史上之經(jīng)典。
所謂“奇”者,不僅指它的內容或藝術新奇,還包含著對它們所取得的創(chuàng)造性成就的肯定。這四部著作歷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場景已經(jīng)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在清朝曹雪芹寫作《紅樓夢》前,有“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金瓶梅》。但在《紅樓夢》成書后,一般以《紅樓夢》取代《金瓶梅》的位置,改稱“四大名著”。這就是《四大奇書第一種》的由來。
經(jīng)查證,康熙4年(1665年)毛綸把自己評點的《琵琶記》列為第七才子書,又對《三國箋注》進行評點,其子毛宗崗在毛綸未完成的《三國箋注》評點的基礎上,依照金圣嘆評點《水滸》、《西廂》的方法,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進行了修改編匯,逐句逐段地評點批注,并請金圣嘆為之作序??滴?8年刊行時,在《三國演義》前面加上了“圣嘆外書”與“第一才子書”,于是《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廣為流傳,淘汰了《三國演義》的其他版本。
古籍收藏歷來有條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不論何種古籍善本,講究的是完整無缺(無缺卷、缺頁),很少有人收藏殘卷古舊書,他們認為藏書必須講究書品,書內容再好,一見無頭無尾的書,價格再低,也不理會。如果出現(xiàn)殘損,其價值便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無人問津。據(jù)說上,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古籍收藏剛興起時,在北京琉璃廠中國書店舉辦的書市上,就曾將許多明清失缺殘缺古籍低價傾銷。如今雖然這種現(xiàn)象已不再復見,但在各地的舊書市場上,殘損古籍的價格仍還是低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其實,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殘損的古籍雖然給人們帶來不少遺憾,但這些古代文明的碎片,亦能折射出中國悠久文化的豐富內涵。有的殘本珍品價值并不亞于一般的足本古籍。古代許多著名藏書家都很重視殘本古籍的收藏,一部書因有殘缺,經(jīng)多方努力用其他版本之同一種書予以配全,稱之為配本。經(jīng)過三個朝代修補之書版稱之為三朝版。南宋杭州國子監(jiān),所藏各種書版多有殘缺。元朝時,將這些版片轉入西湖書院,加以修補印行。至明洪武八年,書版又移至南京國子監(jiān),再次進行修補印刷。對這部分遞經(jīng)宋、元、明三朝修補之書版,后人稱為“三朝版”。 明代大藏書家毛晉就曾按冊以頁計價收購宋版殘本;清代黃丕烈已藏有百部宋版,號稱“百宋一廛”,獨步天下,然百部宋版中,殘本零卷超過半數(shù);后有陸心源奮起直追,收宋版兩百部,并將藏書樓命名為“百百宋齋”,而其中足本完帙亦不過十之二三;更有近代學者羅振玉從清宮大庫廢紙中沙里淘金撿拾宋版書殘頁匯集成《清宮大庫宋版書頁集珍》,成就了一段書壇佳話。著名的古籍收藏家韋力老師亦有不少宋元明清的殘本,近年隨著古籍藏家們收藏眼光的成熟和理性化,古籍殘本的收藏開始受到藏家關注,一些珍稀古籍殘本也頻繁出現(xiàn)在拍賣場上,并有不俗的市場表現(xiàn)。筆者根據(jù)多年對古籍收藏市場走向的觀察、了解,認為在目前至少有幾類殘損古籍值得藏家關注??滴?8年刊行的“圣嘆外書四大奇書第一種”能流傳至今尚屬難得,尚待殘本書以后還能夠出現(xiàn)慢慢配齊。雖是殘本亦有收藏價值。
關于古籍殘本零冊的收藏,筆者認為較有價值的古籍書應是下列六類:
一是明版書的殘本零冊。宋元版本作為古籍收藏中的頂尖門類,其價值早已為人們所共知,即使是殘本零頁,也早已被搜羅殆盡。其稍后的明版書,一則年代稍近,二則這一類書尚未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現(xiàn)今舊書市場上還時不時有明版零冊殘卷現(xiàn)身且索價不高,極富收藏投資價值。
二是清代的殘本零冊,特別是清三代早期的殘本零冊屬正統(tǒng)的古籍善本。這類殘本書一般古籍收藏者不喜歡,價格特別低,如康熙18年刊行的“圣嘆外書四大奇書第一種”,每本僅花二三十元。
三是明清民國版畫(刻本)的殘本零冊。版畫類古籍作為古籍種類中一個特有品種,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明清版畫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線描畫和版刻藝術的完美結合,自古以來深受歷代藏書者的喜愛,但由于存世量極少,加之經(jīng)過多年來公、私藏家的傾力搜羅,明清版畫(刻本)在舊書市場早已是芳蹤難覓,早在二十世紀初其收藏價值就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文字類古籍。民國版畫(刻本)在舊書市場時可見到,筆者就曾低價購過清末明初“清操軒畫賸”,陳寶琛題詞。
四是具有“藝術代表性”著名版本的殘本零冊。在中國印刷史中,除了普通雕版印本這一主流品種外,還曾出現(xiàn)過像活字印刷、套色印刷等多種形式的古籍印刷品。這些古籍相對于傳統(tǒng)的雕版印本而言,具有稀見、形式特異的特點,有著普通雕版印本所不具備的“工藝代表性”,在古籍收藏中自成體系。因此,這類古籍中的稀見品種如銅、泥活字本、乾隆朝武英殿聚珍本、多色套印本、磁版、銅版刻本等都具有遠高于一般古籍的收藏價值,它們的殘本零冊都值得收藏。
五是歷史上各種禁毀書的殘本零冊。
六是古籍的卷首(第一冊)。在古籍殘本的收藏中,要特別重視卷首(第一冊)的收藏。因為古籍的第一冊上往往有書版、序跋、全書回目、版畫集錦、歷史上重要藏家的印鑒,匯聚了這部古籍最核心、最主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是全書的靈魂、精髓之所在,其文化價值遠比其后的冊、卷要高。特別是一些善本古籍的第一冊,往往可以反映出這部古籍的版本淵源,極具收藏價值,切不可因其有始無終而不予重視。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籍殘本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收藏殘本同樣也要講究藏品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也須遵循“真、精、稀”原則。那些年代較近(乾隆以后)的經(jīng)史類古籍、一般的雕版刻本,因是古籍圖書的大路貨,距今年代又近,有大量同類足本存世,工藝上又沒有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這樣的古籍殘本收藏價值不大,不值得花大力去收集。古籍收藏是一種比見識、比眼光的較量,古籍殘本收藏作為目前尚未完全開發(fā)的處女地,蘊藏了不少機會和財富在等待收藏者去認識、去發(fā)掘。其實殘書零本要看是不是稀見的版本,內容上有沒有價值,就好像以前人們對待瓷片一樣,覺得瓷片沒用,沒有價值,甚至認為有點殘破,現(xiàn)在人們意識到那些珍貴的瓷片也有很高的價值。但當大家都意識到的時候,有價值的殘書就很難找了,所以現(xiàn)在要意識到其實有價值的殘書以后會更有價值。但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淘金,機會與風險同在,成功與失敗并存,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古籍收藏作為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活動變得那樣豐富多彩、充滿魅力,那樣令人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