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很有妙趣,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有種心態(tài)上的變化??梢杂脮刑峒暗囊粋€字為例進行描述:“娃”字,原本在漢代,是形容成熟女子之意,可時間流逝,到了唐宋,娃搖身一變成了小姑娘的代言,到如今,娃娃二字,往往多用于嬰兒。作者于是感慨地對其子女解釋道“原來娃娃不是小孩子,這個字是從大人長、長、長、長回小孩子的?!币簿褪请S著這個娃字,我們同時回歸到了與張大春子女一般大的年齡,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一遍遍地膜拜自己認識良久,卻又通常不知其底細的文字來。眼見平日那些泛泛而讀,只留鄙陋含義的文字,延展出豐饒雋永的意象,我們不禁在變小的同時,感到說不出來的沉重。于是了解到,封面上,淡淡的一句話的真意,“對于認字這件事,我們往往想得太簡單”。
文字:最典型的民族文化
我們從來不只是單提文字,而是更多地牽扯出文化,把文字作為文化的表征和依托。漢文化的長久和穩(wěn)定,依賴于文字的原因最大。象形文字的書寫造成這種穩(wěn)定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文字就是文化,文字內(nèi)容的遷徙演變就是文化的遷徙演變,文字出現(xiàn)本身就是文化的勝利與狂歡。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土地崇拜的取向。方塊字具有工整、均衡、秩序、規(guī)律和美感的追求,以及其所具有的漢民族的文化特質(zhì)。另一方面,從工具功能上來說,任何記錄性的工具都不能與文字相比,也不可能代替文字、超越文字對于傳承文化上的優(yōu)勢。文字消亡,也就預(yù)示著民族、文化的消亡?!墩J得幾個字》中,張大春如是說到“那些大聲疾呼漢語文化沒落,或是有鑒于國人普遍中文競爭力變差而憂心忡忡的人士要知道:不是只有那些晦澀、深奧的字句在孤寂中死亡,即使是尋常令人覺得熟眉熟眼的字,往往也在人們‘妥善保存而不提拎出來擺布’的情況下一分一寸地死去?!睂こN淖值暮鲆?,恰恰印證了這一時代的文化危機。
“淺閱讀”時代的文字忽略
“淺閱讀”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傳統(tǒng)細致深入的閱讀方式,讀書一味的淺嘗輒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領(lǐng)域做更多的探究。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與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國情有關(guān)。浮躁的心態(tài)下,讀書變得更多的與功利性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一種人們用來相互區(qū)分所謂的層次,或者說是用于標榜自我的工具,成為一種休閑、娛樂的附屬消費品。大部分研究者認為,此時的淺閱讀是指不需要思考的、圖文的、跳躍式的閱讀?!墩J得幾個字》中,張大春對于一位知名科學(xué)研究者覺得沒有必要逼著孩子把字寫好,因為反正現(xiàn)在連手機按鍵都能輸入中文了感到很不滿,認為其“打著科學(xué)的招牌,居然會輕鄙書寫活動一樣,大模大樣欺負著我們的文化”。對于文字的忽略,已經(jīng)開啟了“淺閱讀”時代的到來。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過分追求著淺表性的閱讀體驗,無視文字、語句的深意,對于無中心的、拼貼的、復(fù)制的閱讀內(nèi)容狂熱異常,構(gòu)造了后現(xiàn)代主義閱讀娛樂至上的整體基調(diào)。
流行文化的快餐消費意識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fù)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些公共事務(wù)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強調(diào)了過分娛樂的世界中,文化消亡的顯見趨勢。
當今“淺閱讀”時代,讀書不求甚解、淺嘗輒止,把“書籍”當成讀過就可以扔掉的消費品,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一方面作為消費主義在閱讀領(lǐng)域的體現(xiàn),“淺閱讀”更可以看作是一種直線式的閱讀,其目的是在遵從時間的經(jīng)濟學(xué)原則下,使讀者以最快的速度瀏覽信息,同時獲得感官愉悅。另一方面,“淺閱讀”以滿足自我需求為第一。通過閱讀滿足自己的物質(zhì)需要,生存需求;通過“淺閱讀”,人們得以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某些具有深度文化的商品同時彰顯了一種符號價值,人們通過占有來比較、抬高自己的身份。
“淺閱讀”不應(yīng)等同于“淺”閱讀
《認得幾個字》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啟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通俗流暢,但不放棄更深層面的審美追求的“淺閱讀”可以存在,而迎合那種低俗、濫情、無聊,毫無深層審美指向的“淺”閱讀趨勢的“淺編輯”“淺出版”是不可取的。出版業(yè)、媒體等大眾傳播媒介,不僅僅是一種產(chǎn)業(yè)類別,也是承載著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圖書作為人們的精神食糧,不能只是輕松娛樂,更不能低俗庸俗。出版人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要自覺抵制媚俗、庸俗的作品,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滿足受眾對于文化、信息的渴望。為受眾提供高雅的、先進的、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的精神食糧,這是文化傳承需要我們做的。
(作者單位系渤海大學(xué)新聞與傳播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