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國是否實施稀土出口禁令?
《紐約時報》
傳聞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9月23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一些在中國、日本以及北美從事稀土貿易的公司高管和行業(yè)分析家們表示,中國在9月21日限制了對日本的稀土出口。而且,此項限制措施可能是由中國海關實施的,而非通常情況下的商務部。他們表示,中國此舉可能是要對扣押中國漁船船長的日本施加壓力。
報道說,稀土資源對綠色科技十分重要,可以應用于混合動力汽車電池和風能渦輪等產品的制造中。
《華爾街日報》
中國否認傳言
針對上述報道,中國商務部發(fā)言人陳榮凱于當日回應道,中國并沒有禁止向日本出口稀土,有關新聞沒有事實根據。報道稱,由于當日放假,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多位行業(yè)高管和政府官員都表示沒有看到有關稀土貿易禁令的可靠證據。
不過,對行業(yè)參與者而言,關于中國的稀土出口有更大的隱憂:由于中國今年減少了稀土出口配額,目前這些配額已經快要用完。
路透社
日本證實中國說法
據路透社報道,9月24日,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大田章宏表示,中國商務部已經告知日本方面,中國并未禁止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方面已經證實了這一說法。
但是,大田章宏同時表示,日本經濟產業(yè)省也曾接到日本稀土貿易商的投訴,抱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日本政府正在進行進一步調查。
中國評級機構申請美官方認證被拒
彭博社
大公申請被駁回
彭博社報道說,9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駁回了中國信用機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關于成為美國官方認可債券評級機構的申請。
報道說,大公國際是中國五家評級公司之一。大公國際曾經于7月給出一份評估報告,在該項報告中,中國政府的信用級別高于美國、英國和日本。
《華爾街日報》
駁回緣起報告制度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自2007年申請程序的相關規(guī)定生效以來,大公國際是第一家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駁回申請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通過了該項申請,則其評級結果可被用于美國法律和規(guī)定方面的標準。
報道說,大公國際在申請中表示,其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必須經由中國的證券監(jiān)管機構審查并充當中介。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此舉不符合美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無法確定大公會遵守有關的報告制度,因此對其申請予以駁回。
觀點
中國經濟2011仍將穩(wěn)步增長
預算“武器”仍可使用
長時間以來第一次,中國碰上了一道真正的難題:在出口似乎陷入危險的時候,該如何來減少貸款活動呢?不過,中國仍然有較大的活動余地來阻止災難的發(fā)生。
首先,北京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擁有預算的武器。通過不超過GDP30%的公債,中央政府可以很自如地進行投資,尤其是在住宅建設領域投資以減輕住房市場壓力。同發(fā)達國家相反,中國有辦法實行“純粹的凱恩斯主義”。甚至如果考慮到地方集體的大量借貸,中國擁有一個無可爭議的增長儲備庫。
出口依附審慎減少
其次,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受到嚴重威脅了嗎?工資的上漲早就開始了,只是近期效果被放大了。在紡織行業(yè),孟加拉和印度制造一些小批量的產品,但中國卻在大批量生產方面獨占鰲頭,可以極大地滿足西方的大批量銷售。
此外,各種跡象顯示,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附開始以審慎的方式減少。從邏輯上講,當工資增長、工業(yè)區(qū)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區(qū),家庭的消費自然也會增長。而多個跡象也證實了這一點。在12個月中,消費貸款似乎增長了40%多。在證券交易所,正是消費品部門和服務于消費者的部門最受追捧。來自中國的最新證據證實,企業(yè)方面的內需有一個迅速的增加。
因此,除非世界經濟再次陷入危機,否則中國將在2011年保持穩(wěn)步的增長。
(摘譯自法國《回聲報》,作者加布里埃爾·格雷西永)
金融大收縮時代將來臨
新的危機可能重演
現在國際金融市場面臨兩大風險。一是歐洲主權風險擴大、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美國經濟復蘇中途夭折等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的風險。二是由于收緊財政導致過度經濟緊縮、以及因強化金融監(jiān)管導致金融系統(tǒng)裂痕加深等風險。
如果這兩大風險發(fā)生乘數效應,危機可能還會重演。而且,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有財政余力來回避危機。市場的緊張氣氛只會越來越濃。
危機源于金融過度膨脹
事實上,世界面臨的危機的本質是“補償”過去10年膨脹起來的龐大借款。2000到2008年,幾乎所有的主要國家債務都在急劇增加。也就是說,21世紀世界經濟的繁榮是借助借款消費、借款投資這一經濟模式實現的。
1980年金融資產總額幾乎與世界GDP同等規(guī)模;1990年,金融資產總額則是世界GDP的兩倍。而本世紀頭十年,金融資產總額達到世界GDP的3倍,高峰時甚至膨脹到3.5倍。
“脫杠桿”的緊縮時代
這10年間,各部門都在增加債務,通過債務擴大消費和投資。這是市場和經濟都膨脹的“杠桿時代”。
然而,這個“杠桿時代”正在宣告結束。
歐美國家從2009年起,像近10年的日本一樣,由公共部門的杠桿填補了民間的“脫杠桿化”。結果,像日本一樣,這些國家的公共債務急劇膨脹,也接近極限,不得不放棄。“脫杠桿時代”才剛剛開始。
(摘譯自日本《經濟學人》周刊,作者草野豐己)
中國應關注團隊創(chuàng)新
過去30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不是以不同的方式生產產品,而是依靠更便宜的價格和更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已有的產品。
然而,從現在開始,中國具備生產能力人口的比例將出現逐漸減少的趨勢。因此,中國必須找到支撐其經濟增長的其他方式,獲得更高的勞動力生產率。創(chuàng)新無疑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最簡單的方法。
在中國,我們可以發(fā)現無數的創(chuàng)新事物,但它們大多是個人創(chuàng)新,而不是團體創(chuàng)新。而當今世界很多新穎的產品不能單靠個人設計,而是需要一個或者多個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
如果中國想從世界工廠轉變?yōu)槭澜缂墑?chuàng)新國,就必須要重視對團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摘譯自阿根廷新聞社,作者比爾·費希爾,瑞士國際管理發(fā)展研究院技術管理系教授)
中印企業(yè)家的區(qū)別
一份針對中國和印度企業(yè)家的調查展現了兩國企業(yè)家的不同風格。
通常印度企業(yè)家認為,他們在政府運作不良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成功,而中國企業(yè)家認為他們會通過與政府的聯系來取得成功。此外,中國企業(yè)家認為企業(yè)成功最重要的條件來自外部,而非內在能力。
這項調查顯示,印度的企業(yè)家活動具有一種可持續(xù)性,因為印度的企業(yè)家通過發(fā)揮獨立和具有實驗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而在政府與金融機構運作不良的情況下取得了成功。顯然,如果印度減少對企業(yè)的各種限制并掃清腐敗,企業(yè)家階層將變得更加繁榮。在中國,如果政府的激勵措施不足以刺激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前景就不甚明朗了。
(摘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作者瑞安·斯特里特,倫敦萊加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