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州索加村村民達哇東巴和其他牧民一樣,2007年賣了山上的牛羊,成了縣城的居民。按照國家和青海省的補償政策,達哇東巴一家一年可以領取政府補貼13200元。
對于平原地區(qū)的農村來說,13200元是一個相對可觀的收入,但是對于三江源區(qū)的牧民來說,這甚至不足以維持一個家庭的溫飽。
因為氣候條件惡劣,三江源區(qū)的大部分縣鄉(xiāng)既無法播種小麥青稞,也無法種植蔬菜,從西寧3毛錢一斤批發(fā)的卷心菜,運到曲麻萊和雜多至少要賣到3塊,而漫長的冬天又讓牧民找不到任何賺錢的生計。
“從9月到來年4月,一個冬天至少需要兩萬元?!鼻槿R縣河源移民新村的家庭主婦毛拉說,這兩萬元包括:用于取暖的牛糞600袋6000元,牛羊肉開支8000元,蔬菜面粉2000元,其它生活開支3000~000元。
這是一些家里還有些積蓄的牧民開支,對于達哇東巴等“老本”已經花光的牧民而言,取暖和飲食的費用則只能“湊合著過吧”。
放棄了放牧后的牧民并非完全沒有就業(yè)機會,其生活習慣成了就業(yè)的重大阻礙。
2010年4月,玉樹州索加村貼出了招聘啟事,“青海藏羊集團招聘藏羊毛毯編制工人,有意者到村委會報名。”
一周后,沒人報名。村長達才召開全村會議,指著一些青年男女訓話,“你應該去,你也應該去?!笨墒菦]人搭理他,最終招聘不了了之。
同樣的事情桑周縣長3年前也遭遇過。2007年,曲麻萊縣政府聯(lián)系了廣東東莞一家鞋廠,對方答應安排20個工人,縣政府協(xié)同鄉(xiāng)政府、移民新村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結果沒人報名。
最后桑周挨家挨戶做工作?!拔艺f我親自送你們過去,你們可以先去一個月,一個月之后你們干不了,我再親自去把你們接回來。”
最終20人去了東莞,桑周不僅全程陪同,而且縣政府還承擔全額交通、食宿費,并為每人支付了500元的勞動技能培訓費。
桑周的計劃是,兩三年內送出1000名20歲左右的年輕人到南方打工,這不僅能解決生態(tài)移民的工作問題,“每年還能為我們賺回1500萬”,這一數(shù)字是2009年曲麻萊縣全年財政收入的5倍。
并非所有的縣鄉(xiāng)都有曲麻萊式的耐心,這也導致大量牧民在移民之后就成為城鎮(zhèn)里的新增閑人。
“至少有60%的牧民在‘退牧’后找不到工作?!庇駱渲萑崔k公室主任明嘉說,而按照這一比例,近25000名牧民處于“待業(yè)”狀態(tài),這其中就包括達哇東巴家的8位壯年勞力。
因為進城后沒有生活來源,若干已經再次返貧的牧民正在夢想著重歸草原,按照政府與牧民簽訂的退牧還草協(xié)議,牧民可在協(xié)議結束后選擇重新回到草原放牧。
“想念草原嗎?”7月28日,記者詢問正在河源新村打工的牧民南夏。
“別問了,再說我該哭了?!?006年,南夏和政府簽了十年的退牧還草協(xié)議,因為生活壓力劇增,他急切盼望著6年后重新回到熟悉的草原。“在草原上,只要有面粉就餓不死。”
而當南夏們回到草原后,草原生態(tài)又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