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變的過程中,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少教師在減少學生作業(yè)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等方面作出了不少探索與努力。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多年的執(zhí)教過程中,我認為在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強化課堂教學效果之外,如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也是決定著能否真正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關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要有機地給合起來,教師授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教師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習慣。
由于歷史的原因,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加上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使得英語教學難于擺脫重知識輕能力的狀況;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切實做到“減負”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具體措施。
一、 制訂切實可行計劃,注意新舊知識聯(lián)系
我先根據(jù)要講授的內(nèi)容和課時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計劃,詳細地寫出教案,并注意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例如,我將所學課文中題材相近或相同的排在一起,原來分成兩課的完整故事合起來。語法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化整為零,分散在各課,我在復習時就將它們集零為整,集腋成裘,把幾種動詞時態(tài)放在一起復習比較,表示相近意義的結構放在一起進行識別。例如:
(1)I do my homework every evening.
I am doing my homework now.
I did my homework yesterday evening.
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this evening.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
I have already done my homework.
(2)Mary is the tallest girl in her class.
Mary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s in her class.
None of her classmates is taller than Mary.
通過提高課堂教改效率,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和對已學過內(nèi)容進行綜合、歸類、轉化和辨別,挖掘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準確,從而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 及早布置任務,學生明確目標
通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將任務布置下去效果更好。因為在開始學習教學內(nèi)容之前,學生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學生就會通過學習有關知識,獲得能力,去努力完成任務。教師在此期間,可不斷關照所布置的任務,關注在完成任務時特別困難的學生和內(nèi)容,讓學生帶著任務學習,在學中不斷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等,直至最終完成任務??梢哉f,不僅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過程。
三、 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提高課型針對性
新授課強調(diào)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都處于積極狀態(tài),從而使學生獲得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student-centred)課堂。在課堂上要使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并不容易。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提問方式,轉變教學方法,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我把復習重點放在學生的難點、弱點上以及常易出錯或失誤的內(nèi)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同時,把一般復習和重點復習結合起來,通過一般復習重復已學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記憶。而重點復習則針對學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難的項目進行重點講解并著重進行復習性練習,如在時態(tài)方面,一般現(xiàn)在時與現(xiàn)在進行時的區(qū)別,一般過去時與現(xiàn)在完成時,一般過去時與過去完成時,以及have been與have gone/left的區(qū)別等,就著重進行講解、比較和練習。
四、 以學生為中心,人人參與體驗成功
教學任務的設計除了考慮學生的興趣、情景的真實性,還要考慮任務的難度。過易,學生達不到訓練的目的;過難,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從實際出發(fā),要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到,學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chǎn)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素質(zhì)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為了培養(yǎng)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讓大部分學生完成任務,又要考慮兼顧兩頭。因此,可以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材料,但設計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可以給不同學生不同程度的材料,執(zhí)行共同的任務,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各盡其職,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特長完成任務。
比如,讓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情景,圍繞所學語言內(nèi)容和知識編對話。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求對書上的對話進行背誦表演;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求對書上對話稍加改編后并進行表演;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能根據(jù)語境,改編和拓展對話,表演要有一定的可視性,就好比是一次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這樣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能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
(鹽城市鹽都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