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學課教學過程中,只有有效交流和參與,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我們的科學課教學才會卓有成效。
關鍵詞:教師;科學課;理解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成為了一名科學教師,常常懷著一份好奇心,與孩子們一起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享受探究的快樂;樂于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的自然事物,用自己的頭腦看問題,發(fā)表著自己的觀點;總愛與孩子們一起奇思妙想,異想天開,暢想科學的未來,陶醉于科學的美妙之中。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春風下,自然學科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從自然到科學一路走來,從一名自然教師變成了一名科學教師??茖W課充滿著樂趣,激蕩著靈性,散發(fā)著光彩,彰顯著神奇。
科學課堂應該成為學生探究的一片沃土,作為科學教師,我們應當讓所有的學生在這片沃土上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使他們有機會在觀察提問、設計、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一系列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也只有這樣,孩子們探究的欲望才能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fā)芽,最終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改革下的科學課,給了我們科學教師一個很大的自由空間,這個空間里面的“度”如何把握,我個人一直都是在摸索中前進著。下面我就把近些年來積累的一些做法與同行們分享,希望這些做法能給同行們帶來一些幫助,讓我們大家都少走一些彎路,多帶給學生一些知識和好方法。
一、 課前
1. 平日做好材料的收集
(1)瓶瓶罐罐的收集。平日的我喜歡收集一些瓶瓶罐罐。例如帶膠塞的小玻璃瓶、飲料瓶、八寶粥盒、鐵罐頭盒等,這些東西在收集的過程中我做到對每一件物品都清洗干凈,以便上課時把它們應用在教學中(在講教科版教材《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用上了帶膠塞的小玻璃瓶;在講《我的水鐘》一課時,在設計水鐘過程中用到了飲料瓶;八寶粥盒則在講湖北版教材《橋》一課時,在橋墩的設計中得到了應用)。可以說,一堂好課最缺少不了的就是這些材料的準備,因為我們科學課的知識都是在做中學會,并得以應用的。
(2)其他材料的收集。我還常收集一些像鳳仙花的種子、巖石、竹簽、扇貝殼、泡沫、海綿、塑料盒等材料,實驗室和儀器室常常堆滿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在科學課上可是幫了我很大的忙,它們在我的科學課大放異彩,我充分地利用這些材料為學生的科學課服務,讓學生做在其中,樂在其中。
2. 把廢舊材料制成科學課需要用的物品
每個星期,在制作課上,我都會帶領一群特別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來制作一些物品。例如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中,做實驗需要至少三塊同樣大小的木塊,用透明膠貼到一起,來增大物體的重量和體積,驗證木塊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制作時,我給學生們準備了一些鋸條和木條,我們先在木條上畫線,再用鋸條按線拉。由于學生們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使用鋸條,不太會用,于是我一個一個地耐心地教他們操作。最后學生們都學會了并能鋸出需要的木塊來。鋸完后的木塊很粗糙,學生們都不太滿意,于是我就問孩子們,這可怎么辦呀?孩子們當場就說:“用砂布打磨。”于是我拿來平日大家積攢下來的砂布給孩子們,他們又把鋸好的木塊一塊一塊細致地打磨好,一塊塊光滑的木塊就從孩子們手中誕生了。孩子們在制作材料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材料制作的艱辛,從中也體會到長大要想成為對社會貢獻大的科學家,就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的學習中得到鍛煉。
3. 從網(wǎng)絡和書籍中獲得知識,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
平日的我喜歡鉆進書店看一些不同領域的書籍。閑暇之際,也喜歡上網(wǎng)看一些自己不太懂的領域的知識。我常想,在當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作為一名科學教師,了解的知識也應該是方方面面、各個領域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這個社會的發(fā)展。
以上三點是我在課前為學生作的一些必要的準備。
二、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主陣地,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讓做教師的我們會更加用心去澆灌這一棵棵幼苗。每次,我認真地提前備好每一節(jié)課,認真地做好課前物品的準備,讓孩子們在每一堂課上都滿載希望來,也滿載著知識歸。有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會為一個知識爭得十分激烈;有時也會為一個精彩的實驗現(xiàn)象而快樂;有時還會為做一個實驗而擔心。我記得在做“哪一段火柴棍先掉下來的實驗時,在示范制作的過程中,學生說:“老師,蠟燭油燙到您手上了,多疼呀!老師不要再給我們做了。”看著孩子們那種擔心勁兒,令我十分感動,我覺得,我與孩子們的心是緊緊相連的。在課堂上,我愿送給每一個孩子一枚打開科學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所以這樣的我一直以一顆愛每一個孩子的心來引領著他們不斷前進。
三、 課后
1. 課堂教學的后花園——家庭實驗室
有一些實驗,例如種子發(fā)芽的觀察,我一部分安排在課堂教學中,另一部分安排到課后的家庭實驗室中,來補充我們課堂教學所不能及時做到的知識的銜接部分。
2. 知識庫的建立與收集
知識庫的建立與收集,基本我都安排到課后。課前針對部分知識進行有步驟地篩選,篩選后的知識列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行課后知識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難度的提升。
3. 課堂中的學生質(zhì)疑
課堂中的學生質(zhì)疑我也會安排到課后資料庫的查詢中來。在下一節(jié)的課前部分,我利用3~5分鐘來答疑,這樣一來,學生既主動地回家把課堂上的知識進行了細化,我與他們的質(zhì)疑也達到了一種共識。
我認為課前、課堂上和課后這三者是三個親密的好伙伴,誰也離不開誰,只有把這三者緊密連接,才是實實在在對學生受益匪淺的科學課。
(遼陽市宏偉區(qū)遼化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