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名為《“幼升小”名校試題精選》的帖子出現(xiàn)在各大網絡論壇上,該帖收集了北京市各小學的“幼升小”入學試題。不少網友看后跟帖稱,題目“很難”“很雷人”。
在“很難”“很雷人”之后,我要跟上一個“很杯具”。這不是調侃,而是一種無奈的現(xiàn)實:幾乎每一個家長、小學教師以至小學校長,都知道考這些題目,是違背教育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成長的,然而,考試題依舊是一年難似一年,而所有家長,都無法逃出這樣的現(xiàn)實,只有逼迫孩子從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學識字、學算術,進培訓班。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明知錯誤,卻在錯誤道路上瘋狂奔跑的景象?有人認為這是小學“變態(tài)”,這實在有失厚道,你去學校問問小學老師,他們對此看得比誰都清楚。在筆者看來,“雷人”題目的產生,是義務教育資源的嚴重不均衡,以及中高考制度的“分數至上”人才評價標準所致,而把“雷人”題目進行到底,則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經失去信心。
我曾經對中小學(包括幼兒園)教師進行過關于教育制度改革的講座,講座中提到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和進行中高考制度改革。在講座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多位老師問我:你真相信我國義務教育資源能均衡嗎?我國中高考制度能改嗎?一位老師就直接對我說: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曾聽到“素質教育”,而現(xiàn)在我的孩子已經出生了,我還不知道素質教育究竟是怎樣的教育,我堅信,到我孩子上大學時,教育局面也不可能更改,因此我已經準備讓孩子高中就出國留學。講話結束,贏得掌聲一片。
這并不讓我吃驚,對于我國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有多少人還充滿信心?就連我身邊的教育研究者,也時常發(fā)出悲觀的論調,以至于對我還有這樣的熱情,撰寫批評教育的文章,感到不可思議——在我的博客里,有網友就這樣留言:您已經是一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了,怎么還這么天真啊?
我不贊同這種想法,也不認為自己很天真。誠然,改革確實面臨很多阻力,但改革的希望在哪里?正在于我們自身,如果每個個體都失去對改革的信心,那么,就可能失去對自身權利的捍衛(wèi)與爭取,怎可能喚來教育投入的增加和考試制度的改革,又怎能實現(xiàn)教育的回歸?從每個人自身做起,效果或許甚微,但最終會積累起撼動磐石的力量。
當然,切實推進教改,才能最終恢復公眾對教育的信心,也才能走出類似“幼升小”題目難倒成人的教育“杯具”。去年,在《教改規(guī)劃綱要》征求意見座談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曾指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也是每個家庭和學生關心的大事。《綱要》應該反映國家的意志、決心和戰(zhàn)略眼光,讓人民看到希望,從而增強對中國教育的信心?,F(xiàn)在,《綱要》已經啟動實施,教改的走向如何,令人關注。能不能找回孩子失去的童年,檢驗著這一輪為期10年的教改的成敗。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