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別從布景道具、情節(jié)改編、舞臺表演三個方面入手,對1990年由中國著名導演林兆華執(zhí)導的《哈姆雷特》進行了評析。林兆華采用獨特的導演風格,把他對這部經(jīng)典悲劇和經(jīng)典悲劇人物獨特的理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關鍵詞:林兆華;哈姆雷特;悲??;舞臺
自20世紀初徐半梅等人第一次把《哈姆雷特》搬上中國舞臺之后,眾多中國導演和演員都嘗試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演繹與詮釋這部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悲劇。其中,人藝導演林兆華于1990年執(zhí)導的《哈姆雷特》雖未能公開演出,“只作幾場內(nèi)部演出,卻引起了國內(nèi)導演界和莎評界的廣泛關注”。在林兆華的《哈姆雷特》中,他采用獨特的導演風格,把他對這部經(jīng)典悲劇和經(jīng)典悲劇人物獨特的理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四百多年以來,《哈姆雷特》是被評論最多的莎士比亞悲劇,其主人公哈姆雷特也作為經(jīng)典悲劇主人公受到廣泛關注。林兆華在《導演的話》中寫道:哈姆雷特離開我們太久了。人們把他懸掛在半空中,好像他生來多么高貴,讓他像一個披著滿頭假發(fā)的家伙在臺上亂嚷亂叫,讓那些只愛熱鬧的低級觀眾聽了出神。現(xiàn)在,我們要讓他回到我們中間來,作為我們的兄弟和我們自己——我們今天面對的哈姆雷特,不是面對為了正義復仇的王子,也不是人文主義的英雄,我們要面對的是我們自己?!睆墓防滋厣砩?,我們看到了我們自己。林兆華充分利用劇場的布置、情節(jié)的改變、演員的表演和獨特的舞臺調(diào)度方案,表達出了這樣的思想。
一、舞臺布景
林兆華導演的《哈姆雷特》的舞臺把觀眾帶到一個灰暗的世界——舞臺上散落著深色麻布片,幕布也是同樣的布片,演員只要把它掀起來就可以自由地上下場。在舞臺上方是五個破破爛爛的吊扇。這樣簡陋灰暗的舞臺與本該華麗宏大的丹麥宮廷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是一種對莎士比亞原劇背景的歪曲,也旨在說明哈姆雷特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與常人一樣普通。如果說哈姆雷特是我們自己,那么他所身處的舞臺則是我們所在的世界。布景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空洞。大規(guī)?;蚬潭ǖ谰叩娜笔?,給演員在舞臺上走動的自由,也為后來獨特的演員調(diào)度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深刻反映出林兆華對舞臺空間的理解。林兆華認為,“中國戲曲給了我一個精神的自由,戲曲舞臺是一個空的空間,就因為它什么都沒有,所以就有可能什么都有?!焙臀枧_呼應的是顏色暗淡的服裝,劇中,除了王后的衣服,其他演員的衣服或黑或白或灰。這暗示著王子除了所住和普通人一樣,衣著也與普通人無異。當我們看到“哈姆雷特”,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戴冠佩劍的王子,而是身著普通衣物的普通人。
二、情節(jié)改編
為了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林兆華還對原劇的情節(jié)作出了大膽的調(diào)整。首先,林兆華把哈姆雷復仇時延宕的情節(jié)做了改動,把新王祈禱的情節(jié)放在哈姆雷特被送往英國之后,即新王獨自祈禱時哈姆雷特不在場。此情節(jié)的改變使復仇行動緊湊而又堅決:生疑——暗中追查,佯狂——伶人演戲,證實——奸王警覺,迫離,中途返國,決斗。哈姆雷特不再以一個智慧、猶豫、思考多、行動遲緩的王子形象出現(xiàn),而是變成一個意志堅決、心狠手辣的復仇者。通過對情節(jié)的改變,哈姆雷特作為王子的高貴品質(zhì)被淡化了,王子成了普通人。
原劇中還有一個情節(jié),即掘墓人的對話,只在第五幕開頭出現(xiàn)過一次。這個細節(jié)被林兆華放大了,并被刻意分割成四份,置于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和第五幕開頭。第一幕中,兩個人討論“什么人的家世最長久”“誰造出來的東西最堅固”,答案都是“我們挖墳的”,全劇正以所有人的死亡結(jié)局,所有人都要經(jīng)歷出生,然后死亡,所以“我們挖墳的”永遠都不會失業(yè)。無論是王子還是貧民,墳墓是大家共同的去處。對掘墓人出場的精心安排,既起到了預設鋪墊的作用,又起到了均衡分割全劇的作用。這樣的安排使故事的發(fā)展更有節(jié)奏感,脈絡清晰,也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導演的意圖。
戲中戲多次被莎士比亞運用在其戲劇當中。在林兆華的《哈姆雷特》中,戲中戲里扮演國王的伶人沒有出現(xiàn),而真正的新國王可勞迪斯,親自把毒藥倒進了那個飾演老國王的伶人的耳朵里。當新王走到伶人中,現(xiàn)場的觀眾明顯地感覺到驚愕和新奇感,導演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首先,戲中戲的改編加強了悲劇的張力。其次,戲中的人物參與了戲中戲的演出。通過這種手段,作品暗示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哈姆雷特從戲中走出來,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作為哈姆雷特不僅在看戲,也在戲里。
三、表演特色
在表演上,林兆華的《哈姆雷特》最突出的特點是:一個演員扮演多個角色和一個角色由多個演員扮演。劇的開頭,國王說:“這才是一句使人高興的回答?!闭f完,他就立刻低下了頭。而此時扮演國王的演員卻突然演起了哈姆雷特。過了一會,波洛涅斯又變成哈姆雷特。追根溯源,無論是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還是在中國古代戲曲中,由于人物多,合適的演員少,常會有“代腳”的做法。但那時的導演盡可能地避免讓觀眾覺察到“代腳”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林兆華卻有意使演員不換裝,使觀眾很容易就覺察到,他的目的在于利用這種形式為劇的內(nèi)涵服務。當哈姆雷特朗誦他那段非常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時,新王、波洛涅斯、哈姆雷特三個人背靠背站成三角,先是一個人先說一句“生存還是毀滅”,第二個人重復一遍“生存還是毀滅”,繼而三個人一句接一句地合作講完了這段獨白。每個人都在思考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每個人都對人生懷著無數(shù)的困惑,每個人都是哈姆雷特。正如林兆華所說:“哈姆雷特是我們中間的一個,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我們,他面臨的選擇也是我們每天所要面臨的?!?/p>
林兆華還借用了一些中國戲曲或曲藝中的表演方式。比如,為了表現(xiàn)波洛涅斯的饒舌,特地給他安排了中國單口相聲中類似報菜名的表演方式,報出戲子們可以演的各種劇種:“悲劇、喜劇、悲喜劇……他們無不拿手?!苯又瑑蓚€伶人又采用類似于雙簧的方式即興表演起來,所不同的是,這里兩個人都站在臺前,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做動作。在戲中戲場面中,扮演王后的演員用京劇中旦角念白的腔調(diào)把臺詞念出來,連哈姆雷特的許多臺詞也是京字京韻?!豆防滋亍飞踔吝€被改編成越劇和河北梆子在國內(nèi)演出。用中國獨有的方式在中國演出,拉近了觀眾與哈姆雷特的距離,說明哈姆雷特不僅是屬于丹麥或者英國的,他也可以是中國人,是每個人,是我們自己。
此外,演員的走臺設計具有一個明顯特點,三個演員有時會形成一個三角形。比如,哈姆雷特和他的兩個朋友在討論他父親的鬼魂時都是背對著對方,形成一個三角;在哈姆雷特、克勞迪斯和波洛涅斯共同朗誦那段非常著名的獨白“生存還是毀滅”時,三個人也是呈三角形站立的,等等。數(shù)字“三”在中國古代通常泛指多。在劇中,三個人代表所有人,人物的共性而非特性被突顯出來,構(gòu)成三角一部分的哈姆雷特又一次被普遍化了。
哈姆雷特是每個人的化身,面對他,就是面對我們自己。而林兆華導演的這部《哈姆雷特》積極地調(diào)動所有戲劇元素,嘗試各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目的在于使我們認識自己,重視自己,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選擇,即使是面對自己的悲劇,也是一種“最積極、最勇敢、最豪邁的姿態(tài)”。
參考文獻:
[1]從叢.再論哈姆雷特并非人文主義者[J].南
京大學學報,2001(5).
[2]周靖波.西方劇論選:變革中的劇場藝術(上、
下卷)[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3]瀨湖宏.試論林兆華的導演藝術[J].戲劇藝
術,2001(6).
(淮陰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