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提出“國文本是讀的學科”,并認為語文應重在“讀”。最近我又讀到了一篇有關(guān)語文“素讀”的文章。所謂“素讀”就是“樸素”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合教師的先驗先知或者未知或者是稚驗嫩知,師生一起樸素地讀課文,走進作者或者是文本的價值圈,以此提高語文素養(yǎng)。當然語文重在“讀”,這個道理作為語文教師誰都明白,但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卻常常被忽視。教師煞費苦心地預設(shè)、講解,學生學得怎樣,從功利的思想出發(fā)要看考得怎樣,這是學生、家長、教師所關(guān)注的。以此看來,教師在教學中有一種心理,就是唯恐學生掌握不住,便以自己不厭其煩的講解去代替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雖然從表面上看,教師在課上“講”得不錯,但學生遇到新問題就不會靈活運用了。語文的“學”與“用”產(chǎn)生了脫節(jié),就會使語文在許多學生眼里失去了應有的魅力,也使課堂上的“講”失去了作用。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重提葉老的觀點很有必要,語文的本位就是“讀”,因為“讀”是學生提高語言水平環(huán)節(jié)中的基礎(chǔ),只有基礎(chǔ)夯實了,才能使學生的“說”“寫”“思”得到提升。
一、“讀”可以內(nèi)化和運用“講”的內(nèi)涵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有許多情文并茂的詩文。這些文章自有內(nèi)在的整體美,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只是進行干巴巴的理性分析,一味地追求知識的灌輸,那只能把好文章講得支離破碎,使學生上課味同嚼蠟,興味索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币虼?,對于這些文章,教師在作了簡要的點撥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閱讀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真正領(lǐng)會其情,理解其義。比如,在教學《示兒》時,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向?qū)W生講這首古詩如何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詩人臨死之前因看不到國家統(tǒng)一的滿腔悲憤,那學生只會無動于衷。相反,如果在簡要介紹相關(guān)背景之后,教師通過以聲傳情的范讀、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就可以使學生自己讀出詩文中蘊涵著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講”應是“解惑釋疑”,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是學生讀的指導,只有給學生足夠“讀”的時間,讓他們通過“讀”來接觸語言,從而感受和體味教師“講”中內(nèi)涵,才能使“講”的作用真正得到發(fā)揮,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懂”與“會”。
二、“讀”可以訓練和提高“說”的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常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語言知識考試成績比較好,但往往不善于“言語”。有的同學說話吞吞吐吐,甚至前言不搭后語,有的同學只能作簡單應答,問題稍微復雜一點,就無法表達完整。本班就有這么一位學生,她是班長,每次語文測試總是名列前茅,但在課堂上卻從不舉手發(fā)言,語言表達欠佳。為此,我也找她談過好幾次,但收效甚微。為此,我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究其原因,我覺得重要一條就是課上讀的機會少,口頭表達訓練少,學生對已學過的語言缺乏內(nèi)化、遷移的能力。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就要在課堂中多進行讀的訓練,使學生在瑯瑯書聲中讀出韻味,讀出情境,久而久之,語感便會油然而生。有了語感,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用文章中那些規(guī)范的、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來影響自己原有的說話習慣,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口頭語言,口頭表達能力也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提高。同時學生聽別人“說”的能力,也就是理解別人話中含義的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梢?,“讀”可以促進書面語言材料與學生“言語”能力之間的遷移,對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至關(guān)重要。
三、“讀”可以積累和充實“寫”的內(nèi)容
“讀”可以為“寫”積累大量語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對于學生來說,這些材料的來源主要是通過讀過的大量的范文,因此要想讓學生積累足夠多的材料,只有靠“讀”,特別對那些精彩的、典范的文章或語段,更應該要求學生熟讀甚至背誦。經(jīng)過這樣日積月累的訓練,學生們就能夠積累相當數(shù)量的語言材料,在需要表達某一思想時,與此相關(guān)的許多詞匯、句式就會自然而然浮現(xiàn)在腦際,任他選擇,任他運用,真正實現(xiàn)“下筆如有神”。經(jīng)過閱讀,思想積累的材料是不言而喻的,因為語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精彩的語言總蘊涵著閃光的思想。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也會吮吸到有益的思想營養(yǎng)。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積累后,學生的思想便會變得豐富、深刻起來,在寫作遇到相似的情境時,便會自動地觸發(fā)聯(lián)想,將以前腹中蓄積的思想材料彼此溝通起來,進入“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的狀態(tài)。
總之,回歸本色語文的教學,能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教學所推崇的“簡簡單單教語文”,就是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南通市通州區(qū)南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