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讀《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的人,都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刺激。因為其一,老師為人師表,是最不應該和最少可能撒謊的職業(yè);其二,史學以求真為第一天職,應是人文學科中主觀色彩最少的學科。然而,美國學者詹姆斯·洛溫所揭示的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大量問題,很難不令人再一次反思史學這門學科的本質(zhì)和自律精神。
對本書所指出的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謊言”和“錯誤”,我更愿意把它們視為一種問題,因為它們并非因史料欠缺、考據(jù)不足等專業(yè)水平的低下,而是美國政府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普遍特征。如果說這是錯誤,那也是明知故犯的“錯誤”。
任何政府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都需要維護自己國家和民族歷史的正面形象,以此作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公民文化的塑造。為了這個高尚的目的,如美國黑人社會活動家杜波伊斯(William Edward Burghardt Du Sois)指出,歷史“描寫完美的人和高尚的民族,但就是不說實話”。
洛溫以大量具體事例揭示了美國歷史教科書如何將歷史人物塑造為英雄神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的是無中生有,如感恩節(jié)的起源、少年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但更多的是故意“視而不見”,如華盛頓、杰斐遜等早期美國總統(tǒng)的奴隸主身份,進步主義、和平主義學者總統(tǒng)威爾遜的種族主義政策,甚至越南戰(zhàn)爭。既然任何史書都無法記載全部的歷史,史料總是有選擇的,那就選擇對政府和國家最有利的吧。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美國社會圍繞《全國歷史教學標準》(中小學用)的頒布與修改曾引發(fā)過一場激烈的辯論,充分反映出美國歷史研究中的這種矛盾與沖突,以及史學教研與現(xiàn)實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該《標準(草案)》吸收了近幾十年來新史學的研究成果,突出了美國社會歷來是一個以不同“種族、民族、社會和經(jīng)濟地位、性別、地域、政治見解和宗教信仰”而構成的多元化社會,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美國民族的共同特征”。但被保守派批評為迎合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無視美國主流文化和優(yōu)秀歷史傳統(tǒng)。如史學家小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認為:“美國早期文明中確有歐洲文明與非洲和印第安人文明匯合的成分,但后兩種文明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對美國政治體制和思想的影響遠遠不能與歐洲文明同日而語; 包括民主、代議制政府和言論自由在內(nèi)的美國體制的主要特征只能是來源于歐洲文明?!甭?lián)邦參議院專門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有關政府部門不得通過和認可《標準》,最后迫使《標準》編寫委員會進行了修改。由聯(lián)邦參議院出面干預中小學的歷史教學問題,值得人們深思。
任何國家都需要好公民,但在全球化日益發(fā)展的二十一世紀,對本國和別國歷史缺乏整體性客觀認識的人能成為好公民嗎?洛溫認為不能!在他看來,英雄化的歷史是一種迪斯尼式的歷史,使學生的思想處于一種不成熟的狀態(tài)。教科書中關于美國歷史發(fā)展趨勢的樂觀主義描述,實際上等于在無意中承認,歷史中沒有什么地方值得反思和借鑒,歷史對現(xiàn)實和未來也沒有什么意義。
該書最值得看的部分,還不是其中列舉教科書的種種“錯誤”,而是作者對“歷史為什么要這樣教?”(第十二章)和“這樣教歷史的后果是什么?”(第十三章)的深刻分析。值得深思的是,歷史教科書中一些有意忽略、扭曲甚至虛構的情節(jié),竟是出于維護學生們的理想和對國家的熱愛。畢竟歷史中有一些即使是成人也很難選擇或理解的問題,如何讓孩子們?nèi)プ雠袛?但作者認為: “向?qū)W生說謊就是在走一條下坡路。一旦我們開始下滑,我們何時停止,如何停止?誰決定什么時候該說謊?該說什么樣的謊?對什么樣的年齡群說謊?”一旦孩子們發(fā)現(xiàn)教科書內(nèi)容是不真實的,他們?nèi)绾文芟嘈牌渲械恼我饬x?
毫無疑問,史學與政治有密切的關系。英國史學家E.弗里曼(Edward Augustus Freeman)的名言是:“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政治是現(xiàn)在的歷史?!钡穼W與政治畢竟不是一回事,史學之本在于真,如同政治之魂在于善。一種有責任的史學不僅要求真,也要求善,但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是:它必須是在真的基礎上求善?;蛟S,真實和客觀只是史學一種“高尚的夢想”(這是另一本書的主題,參見彼得·諾維克:《那高尚的夢想:“客觀性問題”與美國史學界》,楊豫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九年版)。但離開了對這種夢想的追求,史學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成為一種大眾娛樂或社會控制的工具。
洛溫這本書針對的只是十八本中學教科書中的問題,但喚起了人們對其他歷史教科書和史學作品的反思。這或許是這本書自一九九五年問世以來始終熱評如潮的原因之一。
(《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詹姆斯·洛溫〔James W.loewen〕著,馬萬利譯、劉北城校,中央編譯出版社二○○九年版,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