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又一舊詞新解“脫光”頻頻出現(xiàn)在各種報刊、網(wǎng)絡、電視、廣播等媒體之上?!懊摴狻币辉~不僅指我們以往的常用意義“脫去外衣”,當下最新解釋為“脫離光棍,告別單身”。例如:
(1)寧波29歲女子半年相親11次 “必??汀苯K脫光。(《都市快報》2010-04-08)
(2)出手10萬 實力“富二代”成功“脫光”……(中國新聞網(wǎng)2010-03-22)
(3)告別2009,跨入2010,剩女們在網(wǎng)絡上總結(jié)自己“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的一年,并希望2010年能夠成功脫光。(新浪網(wǎng)2010-01-29)
“脫光”一詞也已成為80后、90后口中的時尚詞匯。這樣的新詞呈現(xiàn)出一些新特點:
“脫光”新意與本意相承
“脫”字,依《說文解字》解釋,本義指肉去皮骨;《爾雅》解釋為“肉去骨曰脫?!焙髞硪曛该撾x、脫落、脫掉、脫下等義。追根溯源,“脫光”最早出現(xiàn)在《晉書·天文志中》,本義指日月失去光輝。另外,在《太公兵法》和南朝梁簡文帝的《謝敕賚善勝刀啟》中提到指傳說中的刀神,名字叫“脫光”。后來,引申指將衣服全都脫掉或籠罩物或涂料等全部脫落。
“脫光”新意的造詞方法是用“脫光(衣服)”之形,嫁接“脫離光棍”之意。其中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原來“光棍”是指男性未婚成年人,現(xiàn)在這里的“光”指未婚成年這個群體,不區(qū)分男女。這是一種語義嫁接的造詞方式。
“脫光”的傳統(tǒng)意義都有將彼事物與此事物相分離的意義,其新解“脫離光棍的身份”也有將自己從單身人群中脫離出來,告別單身的意思,與傳統(tǒng)意義一脈相承,有其存在并流行開來的合理性。
“脫光”迎合當代“男女過?!睍r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轉(zhuǎn)型,人們的思想受到各類文化的沖擊,以及現(xiàn)在我國存在大量的以80后為主要群體的未婚男女。據(jù)2007年7月15日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透露,全國男女比例不均衡并有上升趨勢,目前出生性別比為106.9∶100,到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shù)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至4000萬。
男女比例不均衡是造成單身男女增多的主要原因,待婚待嫁使“脫光”漸漸成了一種時尚,“單身男女‘大脫光’”這樣的詞語流傳開來,不僅因為“脫光”除了有“脫離光棍”的意思,還有一層“尋求溫暖”的含義在里面,每個單身男女都相信,世界上總有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同時詞語新解也迎合了追求大膽、新潮的年輕人的口味。
“脫光”新解的媚俗性
“脫光”一詞進入流行詞匯有它的合理性,與當下的“媚俗文化”浪潮相關:隨著歐美《欲望都市》等肥皂劇的引入;影視上帶有情色鏡頭的《色戒》、《蘋果》等電影的熱播;有低俗傾向的電視廣告“做女人挺好”、“波濤胸涌”的泛濫,等等。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人體的性感審美,這些都為“脫光”的產(chǎn)生提供了溫床。
“脫光”的語義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 “一絲不掛” 的種種聯(lián)想。并且它正在廣泛傳播的過程之中,新接觸“脫光”一詞的人,在未知其新意的時候,總會想到“脫光身上衣物”的語義解釋,而此時的傳播者往往會得到標新立異心態(tài)的滿足。
大眾傳媒為這類新詞的傳播搭建了高效的流通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詞語在各種媒體上流傳,是我國大眾傳播媒介在走向市場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不良傾向。大眾傳媒在傳播活動中若片面迎合部分受眾低級趣味和需要,使用迎合獵奇心理、注重感官刺激、渲染暴力色情等不良傾向的新詞語將會加重低俗、媚俗的文化逆流。
另外,在當今大眾文化流行的社會里,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日漸消弭,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二者的聯(lián)姻使日常生活出現(xiàn)審美化傾向,任何高雅的藝術都可能被低俗文化包裝成大眾產(chǎn)品,更有甚者將大眾文化包裝成低俗文化來迎合最廣大受眾的需要,“脫光”一詞的產(chǎn)生和傳播就是后者的例證。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信息的傳播擴大了人們的信息量,虛擬空間呈現(xiàn)數(shù)字化增長,但人們理想的生存空間被切實地壓縮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形成,娛樂成為人們最切合實際的解壓方式,從而也產(chǎn)生了娛樂至上的低俗心態(tài)。當下低俗語言的泛濫使用,與現(xiàn)今娛樂的低俗化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先有低俗的娛樂需要,后有低俗的詞語運用,而后者又對前者起鼓噪和推動作用。因此,才產(chǎn)生了最新解讀的“脫光”。
結(jié)語
在當下,類似于“脫光”這樣的舊詞新解還有很多,如:“杯具”新解意義為“悲劇”;“糾結(jié)”新解為“煩心、苦悶”;“雷人”新解指“驚人、嚇人的行為或舉動”??傊?,作為輿論導向的各種媒體運用詞語新解的現(xiàn)象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正確的使用將會是語言鮮活的動力;但是大量不規(guī)范的新解濫用,不僅不利于我們民族語言的發(fā)展,還會誤導在主體意識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因此,為了我們民族語言的純凈,需要對這類新詞做進一步的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2.唐宋:《男女比例失調(diào)值得關注》,《新聞世界(社會生活)》,2007(2)。
3.鐘小華:《我國男女比例失調(diào)的現(xiàn)狀及原因》,《基層醫(yī)學論壇》,2008(23)。
4.姜衛(wèi)玲:《論傳媒低俗化的文化根源》,《媒體觀察》,2010(1)。
(作者單位:鐵嶺廣播電視臺)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