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shù)是一門綜合藝術(shù),它是融合了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shù)、武術(shù)、雜技以及表演藝術(shù)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其獨特的視角,具有特殊的表現(xiàn)語言和傳播方式。它那虛擬化的舞臺設計、優(yōu)美的音樂和唱腔、載歌載舞的舞蹈、富有節(jié)奏感的武打場面以及華美的服裝和極具特點的臉譜設計,都給中外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戲曲藝術(shù)采取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將在生活中見到的人和事融入到戲曲舞臺上,以獨特的舞臺媒介向社會傳播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戲曲人物造型與表演,共同肩負著劇情的有效傳遞作用。人物造型包括頭、面部化妝和服裝兩大部分。臉譜屬于面部化妝范疇,在戲曲人物造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但起到裝飾、象征的作用,也很好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性格。
戲曲臉譜塑造的形象圖式,既是對現(xiàn)實社會和思想意識的表達,又形象、直觀地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形態(tài),并能夠使觀眾從中獲得某種啟發(fā)。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巫術(shù)的臉譜是人類最原始的信息表達方式之一。巫術(shù)的臉譜圖式傳播先于文字的傳播,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臉譜,都起源于象形的圖式。在以文字為主要傳播語言的新聞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從某個角度看,起源于巫術(shù)的面具的戲曲臉譜具有現(xiàn)代新聞傳播的社會功能。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所特有的戲曲臉譜藝術(shù),不但為廣大觀眾所喜愛,也被中外畫家、設計家所喜愛并加以借鑒吸收,運用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及各種藝術(shù)設計中去,創(chuàng)作出了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作品。
戲劇家張庚先生說:“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nèi)獨有的、在舞臺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shù)。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shù)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并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敝袊鴳蚯腥宋锝巧男挟敺诸?,按傳統(tǒng)習慣,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shù)乃姆N基本類型。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tǒng)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 “生”、 “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吧?、“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xiàn)。
臉譜化妝,主要是用于“凈”、“丑”行當?shù)母鞣N人物,以夸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面”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皟簟?、“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xiàn)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
戲曲臉譜的變形大膽而夸張,但是,這種大膽和夸張,又不是隨便涂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的。臉譜藝術(shù)非常講究章法,將點、線、色、形有規(guī)律地組織成裝飾性的圖案造型,由此也就產(chǎn)生了戲曲臉譜各種各樣的格式與規(guī)則,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戲曲臉譜的分類,通常采用譜式與譜色兩種分類方法。
譜式分類
從臉譜的章法構(gòu)圖看,有各種類型人物的譜式,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基本類型——
整臉:臉部的化妝顏色基本上是一個色調(diào),只是在眉、眼部位有變化,構(gòu)圖簡單。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為黑整臉、《戰(zhàn)長沙》中的關(guān)羽是紅整臉,《赤壁之戰(zhàn)》中的曹操為白整臉。
三塊瓦臉:也稱三塊窩臉。其最基本的譜式是以一種顏色作底色,用黑色勾畫眉、眼、鼻三窩,分割成腦門和左右兩頰三大塊,形狀像三塊瓦一樣。如晁蓋、馬謖、關(guān)勝等。
花三塊瓦臉:也稱花三塊窩臉。在三塊瓦臉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許多紋樣,將眉窩、眼窩、鼻窩的紋路勾畫得較復雜。如竇爾墩、典韋、曹洪等。
十字門臉:從額頂?shù)奖羌猱嬕煌ㄌ炝⒅y,兩眼窩之間以橫線相連,立柱紋與橫線交差形成十字形,故命名為“十字門臉”。如《草橋關(guān)》中的姚期、《漢津口》中的張飛等。
六分臉:腦門上的立柱紋與眼部以下部位均畫成一種顏色,腦門上立柱紋以外的顏色占全臉十分之四,眼部以下的顏色占全臉十分之六,上下形成四六分的形式,故稱“六分臉”。如《群英會》中的黃蓋等、《將相和》中的廉頗等。
碎臉:由“花三塊瓦臉”演變而來,比“花三塊瓦臉”更花哨。構(gòu)圖形式多樣,色彩種類豐富,線條復雜而細碎。如《取洛陽》中的馬武、《金沙灘》中的楊七郎等。
歪臉:構(gòu)圖、色彩不對稱,給人以歪斜之感。如《打龍棚》中的鄭子明(鄭恩)、《落馬湖》中的于亮等。
元寶臉:腦門和臉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寶,故叫“元寶臉”。如徐盛、麻叔謀等。
僧道臉: 包括“僧臉”和“道士臉”。“僧臉”又名“和尚臉”,一般勾大圓形眼、花鼻窩、花嘴岔,腦門上勾一個紅色舍利珠圓光,或九個點,表示入了佛門。色彩分白、紅、黃、藍等色,以白色為多見。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太監(jiān)臉:專用來表現(xiàn)那些擅權(quán)害人的宦官。尖眉子示其奸詐;菜刀眼窩暗寓其漁肉百姓;光嘴岔下撇,以突出其譎詐殘忍的性格;腦門勾個圓光,以示閹割凈身,自詡為佛門弟子;腦門和兩頰的胖紋,表現(xiàn)養(yǎng)尊處優(yōu)、腦滿腸肥的神態(tài)。色彩多用白、紅兩種。如劉瑾、伊立等。
神怪臉:用于表現(xiàn)神、佛以及鬼怪的面貌。主要用金、銀色,表示虛幻之感。如二郎神楊戩、牛魔王等。
象形臉:將鳥獸整體或局部特征圖案化后勾畫于臉上。如孫悟空、白虎等。
丑角臉:又稱“小花臉”、“三花臉”。其特點是人物臉面中心一塊白,形狀如豆腐塊、桃形、棗花形、腰子形、菊花形等。如《群英會》中的將干、《女起解》中的崇光道、《連環(huán)套》中的朱光祖等。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gòu)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xiàn)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
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guān)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quán)的太監(jiān)。
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wěn)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zhàn)、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
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
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如金派《連環(huán)套》之竇爾墩。
金銀臉:一般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
戲曲臉譜是一種變形極大的化妝藝術(shù)。臉譜的變形首先要“離形”,“離形”就是不拘于現(xiàn)實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大膽地進行夸張、裝飾。戲曲舞臺上各種顏色的臉譜在生活中是沒有的,但它又是來自生活的。如生活中形容人臉常用“漆黑的臉”、“紅紅的臉”、“臉色焦黃”、“面色蒼白”等,如果勾畫臉譜的話,就分別用黑、紅、黃、白等顏色夸張地進行表現(xiàn)。鮮艷的純色就與現(xiàn)實中人臉的顏色拉開了距離,這是色彩的“離形”。另一方面,臉譜勾的都是圖案化的形,與現(xiàn)實人臉形狀拉開了距離,這是形狀的“離形”。
臉譜的變形還要“取形”,“取形”就是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物象的自然形態(tài)取來,加以變化,使其圖案化、裝飾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叭⌒巍币簿褪侵v究章法,把臉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線條,巧妙地組織、歸納到一定的“形”的圖案中來。通過“取形”來達到“離形得似”。取形的方法和樣式很多,例如眉窩的勾法就有:云紋眉、火焰眉、鳳尾眉、螳螂眉、虎尾眉、飛蛾眉、劍眉、寶刀眉、壽字眉等多種。這就改變了眉的自然形態(tài),使其成為圖案化的“形”,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
臉譜設計通過對自然的“離形”、“取形”達到圖案化、裝飾化的美的效果,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及精神特征。任何一種藝術(shù)形式都不是為形式而形式,都有一定內(nèi)容的指向性?!半x形得似”、“遺貌取神”,這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意思是“神似”要高于“形似”。寫形要為塑造人物、表現(xiàn)人物服務,為了達到神似,可以突破形似,其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出一種符合這個人物性格的性格特征。
臉譜的設計是現(xiàn)實社會不同生活內(nèi)容的概括而抽象的表現(xiàn),它雖說有程式化的特征,但它也會根據(jù)時代的變遷、劇情的不同及人物性格的差異,有所變化。并且,可以用它所特有的神秘而夸張的造型,表現(xiàn)戲曲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追求、道德觀念,向人們傳達社會生活中不同階層生活的豐富內(nèi)容。因此,它有著其他傳播媒介不可替代的傳播、教育和宣傳功能,如今它依然神秘、深邃、生動,被當代人們所鐘情、所喜愛。
(作者為中州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