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引發(fā)了中外媒體的高度關注。本文以儀式學為理論基礎,從不同的角度對國慶閱兵的儀式體系及其象征意義進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讀國慶閱兵的儀式文化。
關鍵詞:國慶閱兵 儀式 結構 象征
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慶典是繼2008年奧運會之后,我國的重大國家性、集體性事件之一,引發(fā)了全球各大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僅2009年10月1日一天,全球約有4500名各大媒體的新聞工作者云集北京天安門廣場,對這一特大慶典活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程覆蓋式報道。中國的國慶閱兵之所以這么引人注目,與其獨特的儀式文化分不開。為此,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國慶閱兵的儀式體系及其象征意義進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讀國慶閱兵的儀式文化。
國慶閱兵儀式的結構
儀式一直是人類學重要的研究領域,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如: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茲認為儀式是一種“文化表演”:而加拿大著名的儀式學家格蘭姆斯從發(fā)生學的角度探討了儀式行為的起源,認為儀式的根源來自生物和自然的現(xiàn)象,儀式肇始于儀式化,并將儀式分為六種類型:儀式化、儀式、典禮、巫術、禮拜、慶典。借鑒這些定義,我們可以認為:國慶閱兵儀式是一套與國慶有關的、標準化的、重復的、非功利的并被普遍認可的程式。
據(jù)此,國慶閱兵儀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受閱部隊、檢閱首長、觀閱群眾等的儀式化行為,這是從個體角度來看儀式化行動;其次是閱兵儀式中的固定儀式。如禮炮鳴放、升國旗等,這是從集體角度來看程序化儀式行動;再次是將國慶閱兵本身當做一種儀式性事件,每一年一次規(guī)模較小的“再現(xiàn)儀式”,每十年一次大規(guī)模的“再現(xiàn)儀式”,這是從民族國家角度來看的儀式性國慶閱兵的整體結構。這三層儀式結構的關系是依次由低到高遞進的。其中,個體行動者儀式化行動是基礎,這三個結構支撐起整個國慶閱兵儀式。
國慶閱兵儀式盼象征意義
維克多·特納認為:和動物的儀式化相比。人類儀式的原理是象征性,儀式中的象征符號具有組合和重組的類似語言能力。所以,儀式對于儀式主體來說,因為有了意義才行動,但儀式的意義不是日常實用性的意義,而是精神領域的意義。在整個儀式過程中,表演活動和場景、實物都是表達或表現(xiàn)意義的手段。
閱兵歷來被認為是展國威、揚軍威的最佳方式,更是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新中國成立之后,根據(jù)全國政協(xié)的決定,把閱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慶閱兵,前后共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可以展示我軍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嶄新風貌,展示軍隊維護祖國安全與統(tǒng)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強大信心,更是向全世界展現(xiàn)巾國力量和民族凝聚力的窗口。國慶閱兵儀式作為一種程序性的儀式結構,不僅其本身的結構特征蘊涵著固定的象征意義,而且各個程序與步驟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義與展示目的。
個體行動者儀式化行動結構的象征意義。這個層次的象征符號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受閱部隊;2、檢閱首長;3、參閱群眾的語言、動作、服飾等。如:女民兵方隊由北京民兵組成。她們亮麗的著裝、矯健的身姿、整齊劃一的行進步伐,展示出新時期我國的女民兵風采,充分顯示出新時期我國廣泛的民兵基礎和我國女性在新時期的嶄新形象與嶄新的精神風貌。又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身著挺闊莊重的中山裝檢閱三軍就有傳承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意義。中山裝參照西服的結構和中國
傳統(tǒng)服裝緊領寬腰的特點,糅合了中國民族意識,在原來的立領上加上一個小翻領;依據(jù)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在前胸設計了上下4個明口袋;依據(jù)國民黨區(qū)別于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而確定前門襟為5粒紐扣;又依據(jù)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定袖口必須有3??圩拥?;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tǒng)一。毛澤東同志一生喜歡中山裝,從井岡山時期起,他就一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周恩來同志穿著中山裝參加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和1955年的萬隆會議,當時中山裝被視作中國革命的象征。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也總在正式場合穿著中山裝,顯得格外莊重、坦蕩和從容大度。由此可見,中山裝承載和擔當了一種革命精神,它凝聚了中華民族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不懈抗爭,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慷慨悲歌的奮斗歷程,彰顯了中華民族勤勞、創(chuàng)新、嚴謹、自信、威嚴的偉大品格。正因為如此。在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年大慶時毛澤東穿中山裝閱兵;1984年,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大慶時鄧小平穿中山裝閱兵;1999年,在50周年大慶時江澤民穿中山裝閱兵:胡錦濤主席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閱兵式上同樣穿中山裝,這顯然承載著一種民族文化,是歷史的傳承,也是革命精神的傳承。
程序化儀式結構的象征意義。這一層次的象征符號主要是:鳴禮炮和升國旗。國慶慶典開始,第一項是“鳴禮炮”,56門禮炮分為兩組,在4分20秒內交替鳴放60響、象征56個民族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每組28門禮炮同時鳴放為1響。當?shù)谝豁懚Y炮鳴響,國旗護衛(wèi)隊就開始從人民英雄紀念碑下出發(fā),繞行孫中山像,正步行進169步,最后1響禮炮結束時,國旗護衛(wèi)隊恰好抵達國旗旗桿基座,并完成收槍和立正動作。升國旗時,護衛(wèi)隊官兵行舉槍禮,國旗升起后,護衛(wèi)隊站立直到慶典活動結束。歷年國慶閱兵的天安門升國旗儀式都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莊嚴儀式,這也是歷年閱兵儀式的一個固定流程。在今天以民族、國家為基本構成單位的國際社會中,國旗是一個國家最鮮明的標志,顯示著民族的個性和尊嚴。在不同的場合,國旗有不同的意義。在戰(zhàn)爭中,國旗就是戰(zhàn)旗,兩軍對壘,斬將奪旗,是戰(zhàn)場的常態(tài)。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和象征,是代表全體人民意志的民族之旗、團結之旗、勝利之旗、希望之旗、吉祥之旗。升國旗的儀式,加深了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的理解、認同和敬重,從而凝聚人心,動員國民。
儀式化等值的整體結構的象征意義。從儀式性國慶閱兵的整體結構層次上來看,此時的儀式主體是民族國家。受閱個體與集體是代表民族國家來參加閱兵儀式,并且閱兵儀式的舉辦者也是以民族國家的身份進行的。十年一屆的閱兵慶典,不僅是觀眾和受閱個體與集體等在一個特定區(qū)域的聚會,也是整個民族的盛會,更是整個民族在精神領域的一次慶典與狂歡。
媒體對國慶閱兵儀式象征意義的再建構
在對國慶閱兵儀式的報道中,不同媒體根據(jù)其媒介自身的特點與優(yōu)勢,分別從不同的報道角度、報道方向、報道策略。對閱兵儀式的象征意義進行了再建構。
國內主流媒體報道。中央電視臺是中國唯一一家全程直播國慶閱兵慶典的電視媒體。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州年慶典舉行之時,央視9個中文頻道及4個外語頻道同時并機直播,務求最大限度地向中國億萬觀眾及海外觀眾實時展示慶典盛況。轉播過程中,央視運用多機位拍攝、全程空中航拍等拍攝手法,第一次使用專業(yè)低空拍攝設備,并首次使用高清電視設備進行全程直播,對閱兵慶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覆蓋報道,由此展示出此次閱兵的盛大場面,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除進行規(guī)模宏大、全方位、多角度的覆蓋式報道之外,央視還首次對此次慶典活動進行了從準備階段到閱兵結束的全程跟蹤報道。早在閱兵慶典前1周,央視便開辦《探訪閱兵村》等節(jié)目,每天對閱兵村內受閱部隊的訓練、生活情況進行全程跟蹤報道,著重報道了受閱部隊與參加游行慶典活動群眾在日常訓練中,不怕困難、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的良好精神面貌與他們的高昂的熱情,報道中注重從小處人手,重點體現(xiàn)作為受閱集體中的普通一員在國慶慶典活動的大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與內心活動,從而拉近了國家盛世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在普通老百姓與國慶慶典之間找到了一個恰當?shù)钠鹾宵c,由小見大地展示出全國群眾對國慶閱兵慶典的熱情支持與滿懷期待。慶典活動結束后的當天,央視又運用新聞通訊等手法對受閱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后續(xù)報道,通過報道一個個發(fā)生在閱兵期間真實的小故事描寫出受閱人員在閱兵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tài),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央視著重從人文角度對受閱集體的單個成員進行報道,也成為此次閱兵報道中的亮點之一。
國際媒介的報道。圍繞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國外媒體主要從軍事裝備、科技、文化、居民生活水平、民族問題、我國民主化進程等多個角度進行報道,更加全面、客觀地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國的發(fā)展進程。如:德國《世界報》高度關注中國國慶閱兵展示的武器,尤其是關注中國參加檢閱的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的武器,認為根據(jù)這些武器可以分析出,當代中國究竟確立了何種國防戰(zhàn)略,是全球進取型國防戰(zhàn)略還是仍然是國土防御型國防戰(zhàn)略。英國《泰晤士報》則認為此次閱兵屬于“中國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綜合國力的展現(xiàn)”,為此,該報在國慶當日的報道中。以圖片配發(fā)長篇新聞分析和評論的形式報道國慶閱兵,報道重點是:當代中國作為國際性有影響力的大國,要相應地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比如在朝鮮核問題與緬甸問題上,中國便需要發(fā)揮其積極作用,積極促進問題的和平解決。在綜合報道方面,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官方網站在我國國慶期間,開辟“中國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慶典”專欄,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短片等多種形式,對閱兵慶典進行全面報道。在報道閱兵的盛大場面時,除了運用直觀的視頻播放外,還同時運用文字,生動細致地描寫閱兵當天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著裝特點、動作、講話等細節(jié),并與60年前開國大典中毛澤東主席的言語、動作細節(jié)相比較,展現(xiàn)中國60年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著重報道國慶閱兵盛況的同時,還從國慶期間北京地區(qū)的安保工作、交通狀況、居民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全國各地人民慶祝國慶情況、國內出游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深入報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出國慶期間北京地區(qū)以及祖國各地人民的生活情況與心理狀態(tài)。從國外媒體對此次閱兵慶典活動的報道中可以看出,國外媒體報道角度的最大變化在于:國外媒體的報道中,中國威脅論與相關的負面報道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關于中國奇跡、大國崛起、民族復興、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重要地位與責任的相關報道明顯增多。此外,從2008年奧運會到2009年國慶閱兵儀式,國外各大媒體都趨向于用更加客觀的角度來報道中國社會的重大事件,反映出近些年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與聲譽不斷提高,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世界人民正以一種更加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看待中國的發(fā)展變化。
結語
國慶閱兵儀式舉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其象征意義的展現(xiàn)。在閱兵儀式中,個人、集體和民族國家共同在場。從而形成了不同層次儀式結構的象征意義。而媒介報道角度、報道方向、報道策略,也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對國慶閱兵儀式的象征意義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再構建。展現(xiàn)出一個立體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國慶閱兵儀式。其中,我們看到:不同媒介特點、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媒體,對于我國國慶閱兵儀式象征意義的解讀也有著差別。國外媒體集中對我國的武器裝備展示、民族問題、人權問題、國際經濟形勢之下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問題表示關注,對我國閱兵儀式的展示目的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刻分析;而國內媒體則更多側重于通過報道閱兵盛況,展現(xiàn)新時期我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風貌、民族團結等。這些象征意義解讀上的分歧,說明了國際媒體對我國新時期的發(fā)展情況還未充分了解,因此,今后我國媒體應該更加注重國際范圍內的傳播。加強國際溝通,使我國新時期的國際形象有著更加良好的體現(xiàn)。
編校: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