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心臟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超過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毫無疑問,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息息相關,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一先進的血糖替代檢驗指標,也成了心血管病的預警指標。
糖尿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還沒有較為有效的預防和根治辦法。現(xiàn)階段主要是通過控制血糖來防止引發(fā)各種慢性并發(fā)癥,后者的危害更大。遺憾的是,在龐大的糖尿病人群中,血糖控制良好者僅1/4~1/3,約70%糖尿病患者因并發(fā)心血管疾病死亡。
國外早在十多年前就將糖尿病視為一種心血管疾病,認為它與冠心病的危害近似。中外心臟病調查結果均顯示,超過7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超過一半的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毫無疑問,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息息相關。
千呼萬喚始出來
如何有效監(jiān)測及診斷血糖,一直都是個難題,從尿糖開始,參考指標雖不斷得到改進,但這些瞬時的、某一個時間點的血糖檢測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血糖控制情況,而每日7次(三餐前、后和睡前各1次)監(jiān)測血糖,又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精神壓力以及痛苦??茖W家們也因此加緊找尋更先進的替代檢驗指標,終于發(fā)現(xiàn),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和血紅蛋白結合成穩(wěn)定的化合物——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通過檢測它在血紅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可大致估計120天內血糖的水平,其對糖尿病的診斷價值顯然優(yōu)于普通血糖檢查。
王牌預警作用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各種并發(fā)癥,尤其是心血管并發(fā)癥有較大聯(lián)系,堪稱心血管病的“王牌預警機”。并且無論是否患有糖尿病、病況如何,糖化血紅蛋白都是心血管疾病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它降低,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會相應下降,各種并發(fā)癥風險也明顯減少。
權威實驗結果表明,糖化血紅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即降低21%,心肌梗死發(fā)生率下降14%,腦卒中發(fā)生率下降12%,微血管病變發(fā)生率下降37%,白內障摘除術減少19%,周圍血管疾病導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心力衰竭發(fā)生率下降16%。最近10年隨訪發(fā)現(xiàn),越早有效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獲益就越明顯。英國劍橋醫(yī)學院的一項研究則顯示,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男性患者死亡的相對危險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超過7%,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就會增加50%以上。我國研究也提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相關。
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教授曾指出:“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僅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忽略糖化血紅蛋白的話,不利于糖尿病的監(jiān)控和治療,就算血糖控制得好,糖化血紅蛋白沒控制好,就證明患者的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碧悄虿≈委熞_標,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應不超過7%。而在我國,能達標的糖尿病患者只有28%,即使在美國,這一數字也僅有37%。顯然,提高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已刻不容緩。
記住糖尿病診斷新標準:HbA1c≥6.5%
應如何監(jiān)測HbA1c呢?最準確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這也是目前多數醫(yī)院采用的方法,不同的糖化血紅蛋白值顯示出病情的輕重。2009年6月,國際權威機構就建議將HbA1c≥6.5%作為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終于將其變成事實。國內調查則顯示,HbA1c≥6.3%對糖尿病的診斷作用相當于空腹血糖,并將該值作為中國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凡懷疑糖尿病的患者,均應作此檢查,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應3~6個月檢測1次,血糖平穩(wěn)后每年復查1次即可。
當檢測值異常時,即使尚無心血管癥狀,也應盡早就診或咨詢心內科醫(yī)生。而要使該值恢復正常,五駕馬車(包括糖尿病教育、飲食控制、適度運動、自我血糖監(jiān)測和藥物治療)必不可少,其中,糖尿病教育和自我血糖監(jiān)測是整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而飲食控制與適度運動的具體方法需要患者與醫(yī)生不斷配合、摸索;2型糖尿病一經診斷且沒有禁忌證,即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并聯(lián)合服用二甲雙胍治療。
(本文由湖南岳陽的趙百靈等讀者“點題”,感謝大家對本刊的關注和信任)
鏈接
糖化血紅蛋白的
參考值及意義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較理想;
7%~9%血糖控制不理想,應引起警惕,最好盡早到當地內分泌或糖尿病專科就診,檢查各種糖尿病并發(fā)癥的指標;
>9%血糖控制很差,容易發(fā)生慢性并發(fā)癥,應盡快做并發(fā)癥的相關檢查,加緊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