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碩星,馬紅霞,隋芳麗
(哈爾濱體育學院 社會科學教研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對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耿碩星,馬紅霞,隋芳麗
(哈爾濱體育學院 社會科學教研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針對我國現階段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新時期體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建議,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的價值理念,旨在為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
體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改革
體育教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立足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取向,確立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的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構建與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體育教育體系,對于最大限度發(fā)揮體育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體育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體育教育為培養(yǎng)合格的現代化人才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體育教育中仍然存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不能適應“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
目前在體育教育過程中,仍然以傳授學生運動技術、增強學生體質為指導思想,忽視對學生人格精神的培養(yǎng)和熏陶,這使部分學生對體育教育的看法和上體育課的動機消極,認為是權宜之計,應付了事,既未使體育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又未能向學生貫徹終身教育的理念。正如最早提出終身教育的著名法國教育家保羅·郎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所說:“如果將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學校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如果把體育只看成是學校這一段的事,那么體育在教育中就變成了插曲”[1]。
這方面突出表現在:一是忽視體育理論教育,特別是忽視對學生終身受用的體育科學知識的傳授。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重智力輕體育”的傳統(tǒng)思想使體育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中處于較薄弱的地位,這嚴重影響了體育教育的普及與發(fā)展。體育理論知識教學占用的學時較少,缺少對保護學生身體健康、科學鍛煉身體以及對未來工作能終身受用等知識的傳授;二是體育課程設置單一,特別是缺少那些能促使大眾健康的、能延續(xù)到社會以適合成年人的項目;三是教學內容陳舊?,F階段體育教學大綱內容還是強調以傳統(tǒng)運動技術為中心,教材選擇過多地從運動技術角度考慮,大多數活動項目缺乏終身受益的內容。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高校體育教材與中學體育教材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在理論課教學上,忽視了體育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與體育鍛煉有關的人體科學知識的傳授,尚未形成一個適應素質教育發(fā)展的體育理論知識體系。在技術教學中,很多內容只停留在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上。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教育在教學形式上一直沿用應試教學,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教學方法簡單,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沒有應用。調查發(fā)現,僅有不到20%的學生認為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了發(fā)現教學、程序教學、情景教學等新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學手段也很落后,只有45%的教師使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體育教學。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是新時期我國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體育教育同樣也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取向,這對于培養(yǎng)新世紀所需要的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出臺全民健身計劃以及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它是以文化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心理素質教育為中介,最終以健康教育為主題,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質、發(fā)展人的個性為共同目標。簡言之,素質教育注重全面、協調、完善但又不失個性的發(fā)展。這就要求體育教育要由原來單純追求學生的外在技能水平轉移到全面追求學生的身心協調發(fā)展上來,教學內容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體育的多種功能,培養(yǎng)學生在思想、行為、能力、心理、個性發(fā)展、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綜合素質[2]。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通過多種形式的知識傳授和環(huán)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內化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一種具有穩(wěn)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的教育。我國不少學校在體育教育中恰恰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致使體育教育的畢業(yè)生人文素質普遍不高,這和他們取得的較高學歷和專業(yè)水平不相適應,這主要表現在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差,文學水平較低,文明禮貌修養(yǎng)欠缺等等。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同樣的道理由兩個具有不同人文素質水平的教師講出來,教育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樣,這正是教育者不同人格魅力作用的體現,而人文素質教育正是形成教育者人格魅力的源泉,因此,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勢在必行。
終身體育思想作為國際公認的體育思想,是指一個人一生不間斷地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指導的教育[3]。終身體育的含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指人的一生要學習和參與身體鍛煉活動,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真正成為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4]。終身體育思想的提出是依據人體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身體鍛煉的作用以及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對人提出的要求決定的,即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現都使人們對終身體育有著強烈的追求[5]。而學校體育是連接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影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形成終身體育觀念和能力的關鍵。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必須更新觀念,把終身體育觀念確立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fā)點,體育教學的目標從近期效應向長期效應發(fā)展,即從增強學生體質向培養(yǎng)學生終身從事體育活動的興趣和能力發(fā)展[6],鼓勵學生自覺參加體育活動,使體育逐漸生活化,使體育教育效果延長至人類整個生命活動中,從而使學校體育教育的價值真正超出學生時代而具有終身意義。
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綜合素質是學校當前的首要任務。具體來說,學校應充分借助市場經濟機制來調節(jié)人力資源的配置,轉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師資結構模式,建立固定編制和流動編制、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動態(tài)結構模式。以教授、副教授、講師為主體組成的固定編制隊伍是完成教學、科研的主力,處于流動狀態(tài)的助教和部分講師是教師隊伍的重要補充。建立高效率的教師供給、任用、流動、培訓、激勵機制,教師管理真正由單純管理控制向資源保障、開發(fā)與利用轉化[7]。而作為體育教師,從其自身來說,不僅要具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且要涉獵到“邊緣”科學知識,具備較寬的知識面[8]。還要努力提高政治、業(yè)務素質,更新觀念和知識結構,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的能力。同時要調整和改善教師隊伍的學歷、年齡、職稱結構,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適應性廣、結構優(yōu)化、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現代教育理論從根本上說是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理論,這就要求學校的體育教育應當在教材、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各方面都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在教材內容上,要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出發(fā)點。首先,是教材內容的現代化,即教材必須融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特殊作用,以引導學生主動嘗試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其次,在教材內容上要體現綜合化和多樣化,以充分體現體育教育豐富多彩的整體功能特征,以實現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目標。再次,教材內容要有彈性和自主化,這是發(fā)展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生潛在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體育能力和整體素質的關鍵;在教學目標上,要由以傳授技術、提高運動成績?yōu)橹飨騻魇隗w育鍛煉方法,增強體質,提高健身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促進個性身心向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目標轉化;在課程設置上,首先應覆蓋體質、生理、心理、道德、營養(yǎng)、人口、生物、哲學、健康等所有學科,以形成彼此相互聯系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其次是要擴大學生選擇體育項目的自主權,以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再次是實現課內課外一體化,充分拓寬學生自覺學習體育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活動中,要借鑒美、日、德等國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努力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倡導開放的、靈活的、多樣化的真正能夠寓教于樂的新型教育,引導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頑強的意志、適宜的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方法上,逐步實現變灌輸為交流、變被動為主動、變單一為多樣、變封閉式為開放式,采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以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體育教育只有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取向,進而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逐步建立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適應的體育教育體系,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和整體素質,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的和諧進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1]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8-9.
[2]吳秋娟. 21世紀我國體育教育改革應樹立的幾種理念[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2, (8) :77-80.
[3]李俊青.論終身體育思想與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2, (2) : 74-76.
[4]李 冰, 張海龍, 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平原大學學報, 2005, (5) : 91-93.
[5] 李 明.淺談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常州工學院學報 2005, (6) : 84-86.
[6]黃 勇.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對策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 2004, (8) : 57-58.
[7] 陳 彥.高校體育教育發(fā)展現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遼寧體育科技, 2003, (3) : 58-59.
[8]劉 瓊,胡德強.淺析21世紀學校體育改革與思考[J].福建體育科技, 2000, (6) : 34-36.
The Current Value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GENG Shuo -xing, MA Hong-xia, SUI Fang-li
(Social Science Dept. in 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aimed a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P.E.; Sustainable deuelopment; Reform
G807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0)03-0069-03
book=2010,ebook=207
G807
A
1008-2808(2010)03-0069-03
2010-04-22;
2010-05-31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522061)。
耿碩星 (1961-),女,教授,學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