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秀枝
胎頭位置異常是引起頭位難產的主要原因,其中以持續(xù)性枕橫、枕后位多見,所以正確處理持續(xù)性枕橫、枕后位是處理頭位難產的關鍵。掌握時機,進行徒手旋轉胎頭至枕前位,使胎頭以最小徑線通過骨盆而順利娩出。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在活躍期宮口開大8 cm~10 cm時實施胎頭旋轉術,改變產婦傳統(tǒng)體位,可以提高胎頭旋轉的成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增加新生兒窒息的危險?,F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2008年在我科分娩足月妊娠健康初產婦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兩組產婦年齡23歲~28歲,骨盆外測量正常,胎兒體重預測3 000 g~3 500 g。
1.2 具備條件 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大8 cm~10 cm,產程延長無進展,胎膜已破,先露頭坐骨棘以下,胎頭下降延緩或停滯,經內診檢查確診為枕后位、枕橫位。無明顯頭盆不稱及胎兒宮內窘迫。
1.3 方法 兩組產婦均給予產科常規(guī)護理,精神緊張者給予心理疏導以增強其分娩信心。疲乏無力者給予補液,調整體力及有效宮縮。試產至活躍期宮口開大8 cm~10 cm時產程延長無進展,胎頭下降延緩或停滯,經內診檢查確診為枕后位、枕橫位。宮縮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體位,即膀胱截石位,觀察組采用手抱膝位,即雙腿屈曲,雙手抱膝,雙腿靠近腹壁并外展,給予徒手旋轉胎頭術。產婦在助產士指導下適當屏氣用力予以配合。當旋轉成功,胎頭下降明顯,產婦便意強烈。進入第二產程產婦用力分娩時觀察組可保持手抱膝位,至胎頭撥露2 cm~3 cm(宮縮時胎頭露出陰道口,露出部分的徑線)時囑產婦擺正體位同對照組處理至自然分娩。
1.4 評價標準 ①以枕前位自然分娩者為旋轉胎頭成功;以器械助娩、剖宮產術結束分娩者為旋轉胎頭失敗。②自然分娩新生兒出生1 min內Apgar評分:8分~10分為正常,<8分為窒息,其中4分~7分為輕度窒息,<4分為重度窒息。
表1 兩組產婦胎頭旋轉結果比較
表2 兩組自然分娩新生兒1 min內Apgar評分比較
在基層醫(yī)院中,由于人們受傳統(tǒng)分娩觀念影響,對于器械助娩及剖宮產術較難接受。因此,當產婦出現頭位異常時往往要求給予充分試產,期望自然分娩。徒手旋轉胎頭術是糾正頭位異常最有效、最方便的措施,與產鉗或胎頭吸引器旋轉方位相比,徒手旋轉胎頭具有更為安全有效、容易掌握等優(yōu)點[1]。所以,胎頭旋轉的成功與否顯得尤為重要。胎頭內旋轉一般于第一產程末完成。在實際工作中,試產至活躍期末(宮口開大8 cm~10 cm時)無進展或胎頭坐骨棘以下、下降延緩或停滯應給予徒手旋轉胎頭術,使持續(xù)性枕后位、枕橫位轉至枕前位,順產娩出。而此時胎頭位置偏低,與產道緊貼,手法旋轉有一定難度。手抱膝位,使恥骨聯(lián)合上抬,坐骨棘間徑增加0.7 cm,使出口前后徑增加 1 cm~2 cm,骨盆出口前后面積增加28%[2]。這樣可以有效利用因體位改變而增加的分娩空間,胎頭有所松動,操作者又易于掌握胎頭,有利于旋轉的實施。因此,在活躍晚期手抱膝位配合徒手旋轉胎頭術較大程度地提高了旋轉成功率,從而提高了自然分娩率,且不增加新生兒窒息的危險。這一方法簡便、易行、實用,尤其在基層醫(yī)院中更適宜推廣應用。
[1] 凌蘿達,顧美禮.頭位難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330.
[2] 李云龍.坐位待產處理頭位難產的臨床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0):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