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勇
(浙江萬里學院體育部,浙江寧波315100)
目前,我國高校的特殊體育教育水平是穩(wěn)步上升的,但由于特殊體育教育的本身特點決定其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高校體育的邊緣地位。此外,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各高校硬件投入與軟件建設的差異,特殊體育師資培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特殊體育教育呈現(xiàn)比較混亂和無序的狀態(tài)。文章嘗試通過調查研究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這四所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現(xiàn)狀,指出高校中特殊體育教育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提供一些建議。
指寧波大學(簡稱寧大)、寧波工程學院(簡稱工程)、浙江萬里學院(簡稱萬里)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理工)的特殊體育群體,即體育保健班的學生,共有153人;其中男生有89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58.2%;女生有64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41.8%。這些學生主要是由于本人存在先天或后天的不同程度的疾病、受傷、殘疾等生理缺陷。因身體上的這些原因長期或階段性的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
1.2.1 文獻研究法。搜集、閱讀和研究了有關教育、體育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期刊以及特殊體育教育的教材、論文、論著等,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查法。對153名體育保健班學生發(fā)放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53份,回收問卷153份,回收率 100%,其中有效問卷153份,有效率 100%。
1.2.3 訪談法。對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萬里學院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學生目標群體進行訪談。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對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和調查數(shù)據(jù)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分析等方法對有效問卷數(shù)據(jù)采用 SPSS 13.0進行統(tǒng)計處理。
根據(jù)調查結果進行分類,寧波市大學生特殊體育群體患病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內臟器官病變。如心肌炎、肝病、心臟病、甲亢等;這類情況比較多,共有58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37.9%。第二種,關節(jié)功能性障礙。如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扭傷、關節(jié)炎、習慣性脫臼等;共有37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24.2%。第三種,骨折恢復期。共有22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4.4%。第四種,小兒麻痹后遺癥。共有21人,占調查人數(shù)的13.7%。第五種,其他情況。如體重超重,嚴重缺鈣,嚴重貧血,身體無法適應正?;顒拥囊蟆9灿?5人,占調查總數(shù)的9.8%。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特殊體育群體患病情況統(tǒng)計表
由于近年來,寧波市高校的不斷擴招,隨著生源的急劇膨脹,各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明顯滯后。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這4所高校的生均運動場館面積都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及內涵》的C級規(guī)定,生均運動場面積≥3m2的要求;生均運動場館面積寧波大學有3.56m2,浙江萬里學院有4.82m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有4.96m2,寧波工程學院有5.27m2;但近50%的體育教師認為現(xiàn)有的場地、器材不能完全滿足體育教學、訓練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再者,由于每年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沒有明確的文件規(guī)定,而是依賴于學校教育經(jīng)費的多少。投入具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在調查中,由于大學生特殊群體從數(shù)量上較之正常學生相對有限,因此這四所高校并沒有專門的針對特殊體育教育的經(jīng)費存在,這種客觀事實又進一步促使人們對特殊體育教育的認識出現(xiàn)偏差。因此,特殊體育場館設施根本得不到保證,只有少量的健身器材、康復設備。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學校由于缺乏專用的設施,一般都是與其他學生合用一些場館、教室。再則,由于缺少一些專用的康復設備,對于學生的康復明顯是不利的,這也在客觀方面限制了特殊體育的發(fā)展。
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寧波大學公體有30名專職體育教師,要完成近25 000名學生的體育教育工作;浙江萬里學院有26名專職體育教師,要完成近20 000名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有15名專職體育教師要完成近12 000名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寧波工程學院有16名專職體育教師,要完成近10 000名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其工作強度可想而知。目前,以上高校都沒有配備專職的特殊體育教學老師,各高校只有一名體育教師兼任體育保健課的教學任務,而且該教師在擔任此項工作前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培訓,這樣對于特殊群體復雜的心理情況和實踐課中出現(xiàn)的萬一情況可能會處理不當,從而引起相當嚴重的后果,這一點值得引起警惕。出現(xiàn)這個情況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對特殊體育教育重視不夠。認為普通學生的體育教學都已經(jīng)是滿負荷運轉,那有精力額外照顧特殊體育群體,按規(guī)定開課就行。二是認識偏差。認為學校本身針對的主要是正常學生的教學工作,作為少數(shù)群體的特殊體育群體可以先放一放,沒有更多的教學資源可以兼顧他們。
雖然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學期末評價仍然得到較多的使用,但調查結果表明,寧波市高校特殊體育教學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法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多元化、綜合性的特點。寧波市各個高校對參與特殊體育教學的學生評價,開始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大大減弱了體育技能熟練程度的硬性指標,將理論知識、學習態(tài)度一起放入體育考試內容,經(jīng)歸納如下表2:
表2 保健班學生的評價體系
利用嚴格的考勤管理辦法使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修滿規(guī)定學時,才準予考試,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把一次課決定的考核成績分散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自覺體育概念的形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實踐考試的要求,主要從學生的學習過程、掌握動作的進步程度給予評價;安排理論考試,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關鍛煉的理論基礎,有利于提高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從而為終生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激發(fā)大學生特殊體育群體參與體育活動最好的方式是培養(yǎng)他們對體育的興趣,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從而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從調查來看,大學生特殊體育群體雖然在學校老師對他們傳授體育保健課的內容、目的上具備了一定的認知,但尚且不足。在男、女生選擇有無必要參加體育活動時,選項“很有必要”和“沒必要”這兩項上呈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男生認為“很有必要”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女生認為“沒必要”的比例高于男生。這可能跟性別差異有關,而且與現(xiàn)實調查中男生好動、女生好靜相符合。具體見表3
對現(xiàn)行體育保健班滿意程度調查結果來看,雖然絕大部分學生對于現(xiàn)行的保健課總體是比較滿意的,但學生對教師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渴望能學習到更多的內容;目前,各高校針對保健班的學生主要安排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的內容,理論方面主要形式是采用理論課的模式,主要內容是生理、心理衛(wèi)生知識、保健按摩等等;實踐方面的主要內容是一些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較少的項目,如:太極拳、棋牌活動等等。但由于特殊體育群體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系、年級和專業(yè);同時學生的病情不同,愛好不同,身體素質強弱不等,目前的授課無法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求,特殊群體對于場館和器械設備的不滿意尤其突出,詳見表4。
表3 認為有無必要參加體育活動情況調查表
表4 對現(xiàn)行保健班滿意程度調查表
體育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時,必須依靠安全的場地和器材設備。因此,在場地方面,有關方面應了解學生的共同需要,針對性地作出完整的規(guī)劃;在器材設備方面,應多提供國外信息,供教師們教學時參考,以豐富特殊體育教學內容,滿足特殊體育群體多元化需求。
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特殊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并認識其重要性,制定適應特殊體育教師培養(yǎng)、培訓的相應法規(guī)、政策。以提高特殊體育教師參加進修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在加強學科專業(yè)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增加特殊體育教育的一般訓練,培養(yǎng)出各種專家型的教師。
由于學生的病情不同,體質強弱不同,要求鍛煉的手段也不同,造成了特殊體育教學的復雜性。為了保證質量,教師在控制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同時,要多創(chuàng)新,多學習一些國外和國內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除了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之外,還應該完善現(xiàn)有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因為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沒有對特殊人群設定相應的體質標準。而現(xiàn)行一般是免予測試體質健康,看似體現(xiàn)對特殊人群的一種關懷;其實,從深層意義上說,是剝奪了他們作為學生了解和評價自己身體狀況的權利。
大學生特殊體育教育是我國現(xiàn)代大學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履行體育教育的職能同時,更多的是培養(yǎng)這一群體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特殊體育群體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給予他們人文關懷,讓每一名特殊體育教育學生在大學校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1] 盧玲.近年來我國特殊體育研究的綜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
[2] 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5.
[3] 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我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2):64-68.
[4] 吳燕丹,黃漢升.我國高校特殊需要學生體育教育三種模式的分析與審視——基于生命關懷的理念[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18-20.
[5] 馮萌.大學體育教育改革理念與實踐的再審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4):88-90.
[6] 馬行風.對高校體育弱勢群體的賞識教育方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