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春,劉祥臣,鄭國慶
(大慶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肥胖人群的增加趨勢[1-3]已引起國際上的普遍關注。在我國以BMI指數(shù)24和28為判別18歲以上男女成年人的超重與肥胖標準[4-6]。WHR為腰臀比,在中國男子>0.90,女子>0.85。按定義,所謂肥胖是指身體的脂肪成分尤其是內臟脂肪過多而超過正常標準的狀態(tài),BMI則表示體重與身高之間的比例關系;WHR表示腰臀比與身體脂肪本無直接聯(lián)系。但它們能間接地反映身體脂肪成分的數(shù)量,加之測量與計算簡便而可靠,得到普遍認同;但隨著測量身體脂肪成分的各種儀器的研制與使用,直接用體脂百分比(F%)[7-10]作為判別肥胖標準的趨勢也值得關注。然而,目前此類儀器價格昂貴,難以普及于大量的群體測量。脂厚度法比腰臀比的方法簡單易于操作,也是可用于直接以體脂百分比判別肥胖度的一種方法[11-12]。本研究旨在比較分別用BMI、WHR和皮脂厚度法測量計算的體脂百分比這三種標準判別肥胖度的效力,及其判別結果的一致性程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并改進我國肥胖度的判別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性資料與方法。
2009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中的大慶師范學院男女學生2000人(男855人,女1145人)的身高、體重、腰臀圍、上臂部與肩胛下部皮脂厚度測量數(shù)據(jù)。
1)計算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 BMI=體重kg/(身高m)2。為了與體脂百分比(F%)標準(沿用日本標準)保持相對一致性,仍以WHO標準進行分類,BMI<18.5為體重偏輕;18.5≤BMI<25為正常;25≤BMI<30為超重;30≤BMI為肥胖。
2)WHR=腰圍/臀圍,男性<0.90正?;蚱?,0.90<男性<1中度腹部肥胖,男性>1為重度腹部肥胖;女性<0.85正?;蚱?,0.85<女性<0.95中度腹部肥胖,女性>0.95為重度腹部肥胖。
3)用長嶺推薦的方法計算體脂%(F%)及脂肪總量與瘦體重[11];將原4級肥胖標準改為3級,即將3,4級合并為一個級別———重度肥胖。男體脂%≤20%,女體脂%≤25%為正常;男20%≤體脂%<25%,女25%≤體脂%<30%為輕度肥胖;男25%≤體脂%<30%,女30%≤體脂%<35%為中度肥胖;男體脂%≥30%,女體脂%≥35%為重度肥胖。
4)按上述三種標準對每一個體進行三次判別分類,并計算一致性頻率。因沒有偏瘦(偏輕)的體脂分類標準,必要時將BMI過輕與正常人數(shù)合并計算,而且將F%的輕度肥胖視作BMI的超重,將F%的中度肥胖以上視為BMI的肥胖。
5)為了整體上判斷三種標準判斷結果的一致程度,對BMI、WHR和體脂分類結果進行行與列變量的二維對應分析[13]。
6)根據(jù)三種判斷結果的特點,探討不同肥胖標準的適用范圍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注意事項。
7)數(shù)據(jù)處理,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檢驗顯著水平的概率a=0.05。
1)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將男女分開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并分別根據(jù)三種判定標準進行分類。 男女學生分別按BMI、WHR、體脂%(F%)判別肥胖程度統(tǒng)計表,見表1。
表1 按三種分類標準分類結果
因F%和WHR分類標準中無偏瘦標準,而BMI標準則將小于18.5視為體重偏輕,所以把F%標準和WHR標準中的正常標準視為包含了偏瘦標準的。按BMI標準,男生正常+偏輕者93.2%,而按F%標準,正常者或偏瘦86.7%,而按WHR標準,正常者或偏瘦86.1%。F%標準和WHR判定的肥胖者頻率遠高于BMI標準判定者。女生也類似,按BMI標準,女生正常+偏輕者5%,而按F%標準,正常者或偏瘦81.9%,而按WHR標準,正常者或偏瘦87.7%。F%標準和WHR判定的肥胖者頻率遠高于BMI標準判定者??傊?按BMI標準男女生超重與肥胖者不足10%,肥胖者不足1%,按F%標準則男女生超重與肥胖者分別為13.3%和18.1%,其中肥胖者分別為1.6%和1.8%,女生超重者比男生略多。WHR標準與F%標準相似,但在評價女生時兩種標準的差別要大于男生。
2)為了辨別按BMI、WHR和F%三個標準分類的相關性與一致性,對受試者個體進行了三個標準的交互PERSON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表3。
表2 男學生BMI、F%、WHR PERSON相關性分析
*顯著性 **非常顯著性
表3 女學生BMI、F%、WHR PERSON相關性分析
*顯著性 **非常顯著性
通過對三種判定標準的相關分析結果顯示,F(xiàn)%和WHR兩種標準在判斷男女同學的三肥胖程度上都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最高為兩種標準在判定男生正常和偏瘦的相達到0.92,非常顯著性。三種標準交互相關在判定正?;蚱莸沫h(huán)節(jié)上都達到了統(tǒng)計學顯著性。在其他狀態(tài)的判別上沒有達到統(tǒng)計學相關。
1)用BMI、F%、WHR三種不同標準,對2000名大學生的同一個體體重進行判別分類結果及對三個標準的對應分析結果表明:BMI、F%、WHR體重正常標準較為一致,
2)F%和WHR在三種身體狀態(tài)的判別上都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3)若按WHR和F%標準判別,則BMI正常者中有可能出現(xiàn)被掩蓋的肥胖者。這是在應用BMI標準時應特別注意之處。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孫軍玲,陳天嬌.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趨勢動態(tài)分析[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4, 25(2):103-108.
[2] 松村康宏.各國肥胖疾病學調查[J].(日)肥滿研究,2002,8(2):08-109.
[3]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shù)的分類標準[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4,25(2):97-102.
[4] 巖田富士彥,岡田知雄.中國肥胖小兒現(xiàn)狀[J].(日)肥滿研究,2005,11(2):88-89.
[5] 巖田富士彥,岡田知雄,原田研介,等.中國北京市幼兒肥胖與生活飲食習慣關系的研究[J].(日)肥滿研究,2000,6(2):284-287.
[6] 朝山光太朗.小兒肥胖的判定標準[J].(日)肥滿研究,2002,8(2):99-103.
[7] 安部孝,福永哲夫.日本人的體脂與肌肉分布[M].東京:杏林書院,1995.
[8] 福島崇,國土將平,松本健治.關于用大學生身體成分和皮下脂肪厚度評價肥瘦度的方法[J].(日)體力科學,2005,54(6):542.
[9] 片岡榜三.關于肥胖的判定與肥胖癥的診斷標準[J].(日)肥滿研究,2003,9(1):3-4.
[10] 吳秀琴,周曉東,葛林偉,等.福建省三城市居民體脂指數(shù)、體脂百分比和腰臀比特點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5):90-93.
[11] 人體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 皇麗梅.對日本中小學生身體組成成分與肥胖研究的綜述[J].體育科學,1994,14(4):59-63.
[13] 阮桂海.統(tǒng)計分析應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4] 陳冬平,李培靜.高校女大學生肥胖度的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1507-1508.
[15]畢振旺,季成葉.山東省中小學生1985-2000年體脂指數(shù)及肥胖檢出率趨勢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9):71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