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培蘭,王 巖
(長治衛(wèi)生學校,山西 長治 046000)
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中專衛(wèi)校免疫與微生物學教學模式的探討性研究
尹培蘭,王 巖
(長治衛(wèi)生學校,山西 長治 046000)
目的 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中專衛(wèi)校免疫與微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改進作用。方法 實驗班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期末測試和問卷調查對比得出結果。結果 2班期末測試成績提高幅度不大(但多數學生在原來成績的基礎上有一定提高),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班對合作學習的認識明顯提高,合作技能顯著增強,合作態(tài)度得到改善。對照班各方面改善都不明顯。結論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中專衛(wèi)校免疫與微生物學教學中值得提倡。
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全國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改革的推進與深化以及衛(wèi)生部關于《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十一五”及中長期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各課題的研究,全國各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系統(tǒng)都在積極地探討新時期我國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發(fā)展的方向。為此,我校課題小組著手進行了《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中專衛(wèi)校教學模式》的研究,筆者承擔了對《基于合作學習理念的中專衛(wèi)校免疫與微生物學教學模式》子課題的研究,經過一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xiàn)就研究內容及過程寫出,以與同行商榷。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它是基于莫頓·道奇的目標結構理論、約翰遜兄弟的社會互賴理論、認識發(fā)展理論、動機理論和阿爾波特的接觸理論等教育理論上的一種分工合作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互動觀、目標觀、師生觀、形式觀、情境觀、評價觀,它的基本理念實際上滲透于師生互動、師師互動、生生互動、全員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它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個人學習變成了學生在互動的、相互協(xié)作的氛圍中的學習,這是對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以2007~2008學年度中專護理專業(yè)學生為研究對象。班級選擇標準:(1)同等專業(yè),同一學年度;(2)沒有經其他教師進行過實驗,班容量適當;(3)在這一屆共8個班級中選擇了護理164班、護理165班,其中護理164班為實驗班,護理165班為對照班,2個班級人數均為70人。
(1)實驗前測:采用問卷調查與上學期期末總成績匯總法綜合測試,測試結果作為實驗前測成績備用。2班級測試情況見表1。
表1 2班級前測成績情況
(2)異質分組:就是指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將4~6名學生按性別、學習能力、個性特點、家庭背景、社會背景等混合編組,形成一個異質學習小組。實驗班全班70人,按每組4~5人共分為17個異質小組,每組由學生選定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
(3)指導學生掌握合作的技能: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合作技能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每種技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社交技能的機會;給學生的社交技能提供反饋信息。同時告訴學生合作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合作是一種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接納別人、悅納別人、欣賞別人,還要學會承擔責任,學會與人溝通,要把合作當作是一個資源共享的過程,認識到同伴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一種豐富的學習資源。
合作學習改革課堂教學結構的著眼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2]:(1)任務結構:教學方式采用集體講授、提出問題、課堂討論、提問、作業(yè)練習等多種方式;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全班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分組教學又包括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2)獎勵結構:獎勵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可以是恰當的語言表揚,可以是小紅旗、個性貼畫等可累積的實物,還可以以分值的形式獎勵給小組或個人,到學期末可把獎勵物折換成具體的分數計入總成績。獎勵頻數可適當增加,這可讓學生時時有緊迫感,時時受到激勵,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獎勵的刺激,從而以極大的學習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3)權威結構: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是由教師控制學生的活動還是由學生控制自己的活動。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整個課堂的活動完全由教師控制,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記筆記、做練習,學生完全沒有控制自己活動的權力。而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討論、思考、辨析,直至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合作學習的方法靈活多變,教學中應根據各課程的具體特點、具體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中專免疫學的內容較抽象,應選用能把問題簡化、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相對來說免疫與微生物學部分內容較簡單,容易理解,但知識點零碎,教學過程中宜采用小組成績分工法等有利于學生合作完成的方法。歸納起來在該門課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3]:(1)小組成績分工法(Students Teams—Achievment Divisions)。教學程序是先由教師授課,然后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進行學習,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所教內容,最后所有的學生就所學內容參加個人測驗,此時,不允許他們互相幫助。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測驗得分與他們以往測驗的平均分相比,根據學生達到或超過自己先前成績的程度來記分,然后將小組成員的分數相加構成小組分數,達到一定標準的小組可以獲得表揚或得到其他形式的獎勵。(2)切塊拼接法(Jigsaw)。這一方法是指學生事先就已經分配到分割成片段的學習材料,然后各個小組中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生組成專家組,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要學習的那部分內容,直到掌握。接著,學生分別返回各自的小組,把自己所學的內容輪流教給其他的組員。切塊拼接法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在:每個學生除了自己已掌握的那部分內容外,還可以通過認真傾聽小組其他成員的講解獲取更多的知識。(3)共學法(Learning Together)。共學模式是由明尼蘇達大學的約翰遜兄弟等人研究開發(fā)的一種合作學習方法。它要求學生在小組中學習指定的作業(yè)單(Assignment Sheets),小組共交一份作業(yè)單,依小組的成績給予表揚和獎勵。這種方法強調學生共同學習前的小組組建活動和對小組活動情況的定期討論。(4)搶答法。對于內容相對簡單,知識點較零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出若干小的題目,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或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尋找答案,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結果計入小組成績。(5)角色扮演法。這一方法要求小組成員針對某一章節(jié)內容扮演不同角色,并熟悉自己所扮的角色,在課堂上以短劇的形式表演出來,教師根據表演情況給每個小組打分。
案例 第二章第一節(jié) 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
[學習目標](1)說出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根據其對氧氣需求的不同列出細菌的分類。(2)指出細菌的繁殖方式與速度。(3)解釋培養(yǎng)基,簡述其分類,說出細菌在不同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現(xiàn)象。(4)歸納細菌在醫(yī)學上有意義的代謝產物。(5)簡述遺傳與變異,說出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
[課堂教學過程]集體授課(5分鐘):講解清楚細菌作為一種生物具有的生命現(xiàn)象:生長、繁殖、遺傳、變異等。我們學習細菌需關注其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什么條件,繁殖方式如何。根據其生長條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進行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并通過觀察其生長現(xiàn)象判斷、鑒別細菌,了解細菌的代謝產物,熟悉它們的意義。通過學習細菌常見的變異現(xiàn)象,以指導臨床診斷、治療、預防。小組內討論學習(20分鐘):教師課前根據教材內容把內容重點編寫成多道選擇題,在學生組內學習時以卡片的形式發(fā)給大家,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協(xié)同配合尋找答案,弄清問題。測評方法(30分鐘):采用搶答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根據回答結果打分,最后在小組中評出一、二、三等獎,并給予獎勵。
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離不開教學評估,教學評估與反饋是檢驗教學質量并促使教學系統(tǒng)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縱觀國外合作學習的評估方法,運用較多的大致有4種[4]:設置小組獎勵分的個別化測試法、小組成果共享法、合作測試法和日常行為觀察法。筆者在運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免疫與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在此次實驗教學中摸索著實施以下綜合評估——小組積分累計評定法:具體方法是先按全班17個異質小組制作小組累計積分評定表,張貼于教室墻壁上,每節(jié)課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合作學習方法,并用不同的評估方法打分或給予個性貼畫作為獎勵,每節(jié)課的評定結果均記錄在小組累計積分評定表內,學期末把每組累計積分數按一定比例計入總成績。因小組積分累計評定法直接與期末成績掛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對少數懶散的學生有一定的激發(fā)作用。
經過一學期的實驗教學,最后得出學生的后測成績,它包含期末成績與問卷調查結果2部分,見表2。
表2 2班級后測成績情況
從表1與表2的對照可以看出,合作學習方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技能,改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往,增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免疫與微生物學這門比較枯燥、難懂的課程的學習興趣,這是比較成功的一面。不足的是卷面考核總體成績提高幅度不大(但多數學生在原來成績的基礎上有一定提高),這可能與諸多因素有關,在下學期的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提高教師合作學習的教學技能及課堂調控能力和組織能力,正確選擇適合進行合作課題的章節(jié),及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和引導;進一步關注學生情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不斷完善評估辦法,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合作學習教學的條件,以期在下學期的教學中取得可喜進步。
[1]王坦.合作教學的基本理念[N].中國教育報,1995-12-29.
[2]馬蘭.合作學習:給教師的建議[J].人民教育,2004,Z2:8.
[3]鄭淑貞.合作學習系統(tǒng)設計初探[D].杭州:浙江大學教育學院,2001.
[4]鄭淑貞.合作學習的評估方法評述[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1:18.
G420
B
1671-1246(2010)22-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