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憲明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研室,浙江湖州313000)
學習風格理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曲憲明
(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研室,浙江湖州313000)
學習風格是影響學習者個體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學習者英語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研究學習風格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通過對學習者學習風格的研究,可以根據學習者在學習風格上的差異性,對學習者進行個性化指導,發(fā)展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根據視覺、聽覺、觸覺三種類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來具體實施教學策略。學習者也可以通過對自己學習風格的了解,揚長避短。
學習風格;英語教學;個體差異
20世紀60年代,很多學者就開始關注學習風格的研究。特別是70年代,國外對認知風格的研究為學習風格研究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習風格是導致外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習風格的研究屬于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范疇,研究者最初是希望了解和探討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外語學習差別之間的聯(lián)系。學習風格比較系統(tǒng)和成熟的研究形成于80年代和90年代,較早提出學習風格的概念并開展研究的主要有Dun夫婦和Price(1975)以及Gregore (1979)、Keefe(1979)和Reid(1987)等人。在學習風格的定義和學習風格類型的確定方面,存在著一些分歧。美國的著名專家Dunn夫婦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生集中精力記住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時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至于促使學習風格形成的因素,Gregore(1979)認為,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的,遺傳因素、環(huán)境和本人的主觀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一個人的學習風格。他還認為,學生可以學習某一種學習風格,把它變成自己學習風格的一部分。Keefe(1979)將學習風格描述為學習者對學習環(huán)境的感知和認知方式,以及對學習環(huán)境做出的反應和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傾向性的方式,這種方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他把這種行為分為三方面:認知方面、感覺方面和生理方面。Reid(1987)則將學習風格定義為:學習者所采用的吸收、處理和儲存新的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這種方式是自然的和習慣性的,不會因為教學方法或學習內容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學習風格根據其性質和表現(xiàn)形式分為三類(蔣祖康2002):一類是“學習的感知模式”(perceptual learningmodalities),它包括視覺學習模式(visual learning)、聽覺學習模式(auditory learning)、體驗學習模式(kinesthetic learning)和動手操作學習模式(tactile learning);另一類是根據學習者的認知方式,分為“場獨立型(field-independence)和場依存型(field-dependence)”、“分析型(analytic)和綜合型(global)”、“審慎型(reflective)和沖動型(impulsive)”;第三類是以情感/性格因素為基礎,學習風格又分為“內向型(introverted)和外向型(extraverted)”。盡管在定義方面存在分歧,但關于學習風格已達成以下共識:1.學習者可以培養(yǎng)、豐富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學習風格;2.學習風格在本質上是中性的,沒有優(yōu)劣之分,學習風格的差異往往是“度”的差異。
我國學術界對學習風格的研究起步較晚,是在借鑒西方教育心理學中學習風格概念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學領域的專家也開始致力于研究學習者個體差異,因此,學習風格的研究在我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關注。王初明1992年對中國的本科英語專業(yè)生做了一次學習方式的大調查,以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是否有關系等等;余心樂在1997年比較全面地調查了北京三所高校的149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感知、認知和對學習條件的偏好等特點;劉向紅(2004)等調查了湖南工學院的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的感知學習傾向。吳麗林、王菲(2009)匯總了自1994年到2008年間中文核心期刊中有關學習風格的文獻,共25篇,其中實證研究論文7篇(占28%),理論綜述或議論論文18篇(占72%)。7項實證研究所涉及的內容為:大學一年級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模型調查研究,大學生專業(yè)承諾與學習風格的相關性研究,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分析,高中生認知風格特點及其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基于Kolb學習風格對網絡教學的實證調查,初中生學習風格的調查研究,英語本科生學習風格調查研究。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學習風格的研究依舊停留在以理論介紹為主的階段,深入細致的實證調查研究還有待大力擴展。在外語教學研究領域,針對外語教學方法、學習風格、學習成效等因素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及以學習風格為基點的外語教學方法和策略的行動研究等均是有待發(fā)展的課題。另外,以往有關學習風格的調查主要是在本科院校進行,調查標本較單一。隨著高校擴招及國家對職業(yè)教育的重視,全國的高職院校已有1300多所,高職在校生占高等學校在校生的半數(shù)以上,對這類學生的學習風格研究卻很少,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對高職學生進行學習風格的調查,了解這些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高職院校英語個性化教學和適應性學習,幫助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和手段,開發(fā)適合學習者學習的課程材料,優(yōu)化高職英語教學的效果,具有更大的實踐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利用他們的優(yōu)勢,使學生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學習風格,幫助更多的學生獲得成功;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重新審視他們慣用的學習方法,確定這些方法是否與學生的先天傾向相符合,使學生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子,提高學習效率;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教師在安排、組織教學時,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兼顧到更多學生的不同需求,從而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正如Keefe所說,學習風格診斷為教師了解學生、激勵學生、幫助學生提供了至今為止最強有力的幫助。它是真正的現(xiàn)代教育方法的基礎。對于學生來說,了解了作為學習者的自我,學生會更加關注學習過程,研究審視自己的學習風格,注意向他人學習有用的學習方法,不斷拓寬、改進原有的學習風格。這樣,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質量。(李冬耘2005)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研究學習風格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學習風格研究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5個方面:1.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2.有助于落實因材施教,有利于個別化教育;3.促進了學習風格與教學風格的匹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4.幫助個體了解其學習特征,采取相應的學習策略,拓展學習思路和方法;5.指導個人的自我發(fā)展。
1.教師應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對學習者進行個性化指導,發(fā)展學習者的學習自主性。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習者個體在學習風格上的差異性,要尊重學習者個體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式偏好,因材施教,力爭使每個學生從教育中獲得最大的收獲,并長遠地得到發(fā)展。教育的一個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習者在學習時確立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然后根據學習者個體的學習風格,對他們提出不同水平的學習要求;對同一水平的學生也可以提出差異性要求,比如提出側重點有差異的要求,對某些學習者,可以把重點放在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上,而對另一些學習者可以把側重點放到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上。
2.教師應根據視覺、聽覺、觸覺三種類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來具體實施教學策略。教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對于具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采用適應其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任何一種類型的學習風格都有其優(yōu)點和劣勢,最佳的教學策略就是讓所有的學習者充分發(fā)揮自己學習風格的長處,彌補不足。根據學習者個體在學習風格上的差異進行教學,一方面要采用相一致的教學策略,來適應學習者學習風格的長處或者學習者偏愛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還要為彌補學習者學習風格的短處提出相應的學習策略。
譚頂良(1998)闡述了視覺、聽覺、動覺三種類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及其教學策略,他提出,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交替或交叉變換各種教學方法,對不同風格類型的學生均衡地實施匹配教學與有意失配教學。視覺型學習風格的學習者,長于接受視覺信息,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策略有閱讀指導、幻燈、電視、電影、實驗演示、榜樣示范等。如果教師一直采用這些方法進行集體性教學,則不利于聽覺型和動覺型學習者的學習,故在下一階段須以講授、討論、談話、播音等教學方法與聽覺型學習者相匹配,繼之采用實驗、實習、練習、角色扮演等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與動覺型學生相匹配。在大班集體教學中,當我們匹配一種風格的學習者時,自然就與另外類型的學習者相失配。這樣,通過均衡的匹配與失配,使各種風格的學生均能揚長避短。(見下表)
視覺、聽覺、動覺三種類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及其教學策略
學習風格的研究實踐表明,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并據此因材施教,可以促進學習者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增強學習者在使用學習方法上的靈活性,也可以使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較好地發(fā)展。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英語作為最重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它的重要性愈加明顯。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能只是教授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學”,讓學習者學會自主學習。英語教師要掌握語言學習理論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做到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出現(xiàn)失利時能夠為他們做出診斷。學習風格知識是教師了解學習者學習行為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夠幫助教師找出學習者英語學習出現(xiàn)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指導學生高效地進行英語學習。過去英語教學研究者花大量時間研究教法、教材,以為只要找到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材,就能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水平。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學習者才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關注他們、研究他們、了解他們,這樣才能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使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上走向成功。
[1]Dunn,R.,Dunn,K.&Price,G.E.1975.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Law rence,KS:Price Systems.
[2]Gregore,A.F.1979.Learning/teaching styles:Potent forces behind them.Educational Leadership,36(4),234-236.
[3]Keefe,J.W.(ed.),1979.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Reston,V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Principals.
[4]Reid,J.M.1987.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TESOLQuarterly,21(1),87-111.
[5]蔣祖康.《ESL/EFL英語課堂上的學習風格》導讀[J].In 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6]劉向紅,歐陽雙龍,劉婷婷.第二語言學習風格個案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4,(6).
[7]王初明,亓魯霞.外語聽力策略個案研究[A].桂詩春主編.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C].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02-121.
[8]吳麗林,王菲.理工科大學生英語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關系研究[J].外語界,2009,(5).
[9]余心樂.關于中國英語本科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
[10]李冬耘.學習風格與外語教學研究芻議[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0).
[11]譚頂良.學習風格的研究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江蘇高教,1998,(5)
[責任編輯:賀春健]
H 319
B
1671-6531(2010)02-0097-03
2010-02-05
曲憲明,男,山東陵縣人,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